1. 急 求 传统结婚的《请期书》怎么写 就是叫送日子
送日子,又称看日子、通日、下婆帖、下礼、查日子,即古代的“请期”。请期,原只是男方选定举行婚礼的日期,请女方同意,在山东的一些地方,还要同时送聘礼。
谨遵坤命,选择嫁娶期
1、行嫁利月兹择于
*年*月*日,全吉。
2、娶送男女客人,忌
*相,大吉
3、上下车轿,面向*方
迎喜神,大吉。
4、安庐坐帐,宜用*屋*间。
5、冠戴面向*方迎贵神,大吉。
坐帐面向*方迎福神,大吉。
6、路逢井、石、庙宇,用花红遮之,大吉。
天地氤氲,咸恒庆会,金玉满堂,长命富贵。
*年*月*日
2. 婚姻礼仪中的《宗书》、《庚书》的写法(格式)是什么
预报婚期
在拿了“真八字”后,意谓着“乾坤定矣”,进入结婚的准备期,结婚是桩大喜事,经济条件好的都要讲点“脸面和排场”,尽管口头上“从简”,但实际上却繁而不简,特别是女方为亮“家风”,嫁妆少不了十抬八抬,甚至更多。有的所需家具全办齐,男方为了让女方置办嫁妆有个时间上的准备,于是在择定结婚良辰吉日后,向女方通报,谓之报日。报日也不空手去报告,更不是口头寄个信去可以了事的,也有一些烦琐哲学。首先也应准备些物资,少不了一两担皮箩担担。用红包袱装着红漆书盒,盒内装入用红纸正式出具《婚期书》。
签条上写“预报佳期”或“捷报良辰”,其书写方式和内容为:(应用竖行书写)
庚书封面上书:天作之合,良缔夙缔,大哉乾元,顺乎天道
文定厥祥,佳偶天成……这类之吉语佳句。
请期书式
谨诹某年某月某日,令媛于归预报
聪闻祗候(或写“预报聪闻”)
俞允并祈(或写“恳祈应允”)
复示以便届期喜迎曷胜待命之至(或写“敬希请谅不宣”)
右启
大邦望某府姻兄某字先生座右
大阃仪某府姻兄嫂某孺人妆次
姻愚弟 偕室某氏顿首端肃拜
请期简明书式
谨诹某岁某月某日某时令媛出闺某时合卺大吉。
肃此
奉
闻(用签贴于上版正中)
名具正柬
说明:前式写于翻页上版近边,自上半截低二格,套面浮签写“预报佳期”。在过礼时请期则写“捷报佳期”,不必用拜书。
报佳期的书式用书盒装上表示文雅庄重和审慎礼恭。
正式报日与预报佳期相同(有的不分“预报”与“正式”报日。)
3. 结婚怎样写婚单
你好! 结婚迎书:即迎娶新娘之文书。
是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现在也叫礼单,没有固定格式,一般是用附图从右到左写,礼品从大到小详细填写! 国婚嫁习俗中,男女订婚或结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财物就叫作聘礼,也称彩礼、聘财、财礼。
但古人一般也把彩礼称为“花红”,如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说甚一家一计,又无羊酒段匹,又无花红财礼。”又《二刻拍案惊奇.卷七》∶“太守分付花红羊酒鼓乐,送到他家。”
但是,彩礼为什么又称花红呢? 先来说说我国古代婚礼仪式,古籍《礼记.昏礼》上载∶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另《仪礼》上说∶“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就是创于西周而后为历朝所沿袭的“婚姻六礼”传统习俗。
也是“彩礼”习俗的来源。 “六礼”即六个礼法,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
俗谚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另《梦梁录.卷二十》∶“婚娶之神,先凭媒氏。”
因此,媒人是缔结婚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 纳采俗称“定亲”,就是当儿女婚嫁时,由男方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方提亲。
男方在纳采时,需将大约近三十种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送给女方;女方亦在此时向媒人打听男家的情况。 问名也称“生庚”,俗称“八字”。
女方同意男方提亲后,女方家长将女儿的姓名、排行、生辰八字等,书写在红帖子(庚帖)上,给男方带回。男方收到后请算命先生“合八字”问卜吉凶,决定双方八字是否适合无冲煞,或将女方“八字”放在灶君前,若太平无事的就是八字相合。
合者择日期送求婚帖子,否则须将“庚帖”退还女方。 纳吉又称“过文定”,在《仪礼.士昏礼》上载∶“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
即男方问名后,若是结果是吉兆,双方八字没有相互冲克,同时要向女方报喜,婚事就算初步议定了,就是俗称的“订盟”、“订婚”。 纳征又称“纳币”,是六礼中最关键的一项。
《仪礼.士昏礼》载有∶“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就由媒人给女方纳送聘礼、聘金、礼金以成婚礼,所以俗称为“完聘”、“大聘”或“过大礼”,此时女方需回礼。
纳征以后,婚姻进入正式准备阶段。 请期又称“乞日”,就是男方择定结婚良辰吉日,并征求女方同意,俗称“提日子”或“送日头”。
亲迎或迎亲,是古代婚嫁仪式中最复杂、重要的仪节,是女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民间俗称为“迎娶”。
结婚当日,新郎依礼先往女方家。女方家长在门外迎接,进入女方庙堂之后,拜祖先,接着新娘出房门,新郎偕同新娘一起载往男方的家里。
在男家完成拜天、地、祖先的仪式后,便送入洞房。 后世在谈论婚嫁时,常常把六礼和三书一起搭配沿用,三书分别是“聘书”、“礼书”、“迎书”。
“三书”的作用应是古人为保障婚姻所立的有效文字记录,但“三书”并非周制昏礼。 聘书是订亲的文书,在纳吉(过文定)时用,男方交给女方的书柬;礼书则是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就是礼物清单,详细列记礼物的种类和数量;迎书是迎娶新娘时用的文书,就是在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的。
其实这种古礼早已被化繁为简了。到南宋时,六礼被并为三礼,依序为纳采、纳征、迎亲。
到了清代又再简化为二礼,只留了纳征与迎亲。而在现代婚礼习俗中,三书六礼的纳征是被保留比较完整和较受重视的传统礼节了。
在三书六礼的繁杂婚嫁礼节中,送礼和回礼是所有过程中的主要活动,所有的礼物都要插金花、披红绸,而簪花挂红则象征着喜庆吉事,所以习称彩礼为“花红”。 从古代的婚礼仪节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人是十分重视婚姻的,反观现代人对婚姻采取的却是“合则来,不合即分。”
的轻率不负责态度,对婚姻不够重视,因此往往造成了许多家庭悲剧,这不也是道德的败坏吗? 。
4. 古代定婚书怎么写
古代订婚是不需要文书的。只有“七出”才有格式文书的。
古代订婚主要就是“六礼”。
1,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后改用雁毛代替。
2,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3,、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4,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5,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 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6,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
5. 婚聘
三书 聘书 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 礼书 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迎亲书 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迎亲)时用 六礼 纳采 古时相中哪个女孩,请媒人作媒,现代叫"提亲" 问名 男方托媒人探问女方之闺名和生辰八字,现代叫"夹八字" 纳吉 八字通过后,托媒人送点薄礼,现代叫"过文定" 纳征 正式送上聘礼,就是"过大礼" 请期 一看就知道啦,就是"择日"成亲喽 亦称“文定”、“通书”。
俗称“送定”、“过定”、“定聘”、“小聘”、“小定”等。古代婚姻“六礼”之三。
是男家问名后将占卜得吉的消息通知女家的礼仪。也是定婚阶段的主要礼仪。
男家如卜得吉兆,决定缔结婚姻,便以雁等为礼物,使媒人告知女家,然后双方交换婚书,分别开明男女正式所庚、生辰八字、两家三代及主婚人姓名、荣衔、里居等。 其“门当户对”的意义十分明显。
《唐律》等所称“报婚书”,即纳吉而女家男家答应定婚的书契。宋代民间称“过细帖”,“定亲”等,都是订定婚约之意,均属“纳吉”的内容。
宋朱熹《家礼》将纳吉并入纳徵,此后两礼常一并进行。纳吉早期以雁为礼,后世随婚姻的买卖性质的发展,逐渐以首饰、彩绸、食品等为礼物。
通常,男家长辈亲属与媒人一起至女家,相看家庭与人品,长辈并须给女子一定的钱,作为见面礼,称为“相亲”。《仪礼。
士昏礼》:“纳吉用雁,如纳采礼。”郑玄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昏姻之事,于是定。”
贾公彦疏:“未卜时,恐有不吉,婚姻不定,故纳吉乃定也。 ”庙,祖庙;纳吉,指女家得到男家占卜得吉的喜讯。
宋吴自牧《梦梁录。嫁娶》:“男家以草帖问卜,或祷忏,得吉无?w,方回草帖,亦卜吉媒氏通音。
然后过细帖,又谓‘定帖’。帖中叙男家三代官品职位名讳,议亲第几位男,及官职年甲月日吉时生,父母或在堂,或不在堂,或书主婚何位尊长,。
女家回定帖,亦如前开写,及议亲第几位娘子,年甲月日吉时生,具列房奁、首饰、金银、珠翠、宝器、动用帐幔等物,及随嫁田土、财产、宅舍、房廊、山园等。
其伐柯人两家通报,择日过帖,各以色彩衬盘、安定帖送过,方为定论。然后男家择日备酒礼诣女家,或借园圃,或湖舫内,两亲相见,谓之相亲。
男以酒四杯,女则添备双杯,此礼取男强女弱之意。如新人中意,则以金钗插于冠髻中,名曰插钗。
若不如意,则磅彩缎两匹,谓之压惊,则婚事不谐矣。既已插钗,则伐柯人通好,议定礼,往女家报定。
若丰富之家,以珠翠、首饰、金器、销金裙褶及段匹茶饼,加以双羊牵送,以金瓶酒四樽或八樽,装以大花银方胜,红绿销金酒衣簇盖酒上。 。
送往。女家接定礼合,于宅堂中备香烛酒果,告盟三界,然后请女亲家夫妇双全者开合,其女氏即于当日备回定礼物,以紫罗及颜色段匹,珠翠须掠,皂罗巾段,金玉帕环,七宝巾环,箧帕鞋袜女工答之。
更以元(原)送茶饼果物,以四方回送,羊酒亦以一半回之一。 。
自送定之后,全凭媒氏往来,朔望传语。” 订婚 所谓“担真八字”就是男女双方相互通过合婚相亲、访当,了解情况,达成共识,互相认可后进入一个实质性的婚前履约阶段。
即拨红庚,现称订婚定事,在没有《婚姻法》的旧时,乡间习俗是以拿“真八字”作为婚姻成立的基础,这种“真八字”不同于最初由媒妁递送的简陋“口庚”。 “真八字”是很讲究的《鸾书》,又称《龙凤书》,是专门印制的有金色图案的庚书。
之所以称《鸾书》或《龙凤书》是意喻鸾凤和鸣和龙凤呈祥。这种庚书分红绿两分,即男红女绿,上面并列横行两个圆圈,中间直行八个圆圈,男方在《鸾书》填入,上面两个圆圈内填“乾造”或“悬弧”贰字,中间填入“八字”,并将尚侍女方填写的绿色《凤书》一并放入红漆书盒内送入女方家,由女方填写《凤书》上面填“坤造”或“设??”,中间填上女方八字。
之所以男为“乾造”,女为“坤造”是古代以男女婚配为天地之合,而“悬弧”、“设??”是古代生男生女区别的标志,是古代典故。所谓拨庚,这就是男女双方互换生庚,各执为据。
以拿真八字这种旧俗作为订婚方式,其礼仪仅次于结婚。同样显得严谨,恭敬,礼物也很丰隆,男方择好吉日,准备各种所需礼物,包括去女方家的鸾书,香纸腊烛等物,在一都这一带十分讲究文雅。
比如,鸾书必须用红漆书盒装着,礼物的运载器具用红漆竹篾编成的方形皮箩。物品上都盖上红纸,那怕是串鱼、系鸡、穿肉用的绳带都要用红绳或红布条。
红表示喜,方表示礼,一都的方言“出方”即讲礼信,一都人的礼信繁多,且十分精细,通常的礼金红包,要成整数、偶数且带零头,如108、128,偶数寓意成双成对,零头寓意有头有尾,一般忌讳用八百的数额,这里把得个“八百”视为骂人。 在拿真八字时的物资离不开三牲、米粮、衣布与糖果糕点之类,有的兴作粑粑,看时令而定,一般冬作糍粑,春秋作叶粑,夏作粽粑。
(一都用草灰生物碱煮成的粽子黄澄澄,去掉叶卷后,软柔柔,香喷喷,十天半月不会潲。) 在履行各种礼仪程序中,媒翁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往返穿梭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