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篆书写的是什么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篆书的演变 大篆,从汉代以来,一般人都认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时太史籀所造.如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班固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许慎也说: “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古文或异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损而成,故大篆又称为“籀文”.因此后人都认为大篆是古文之后的一种形体了. 大篆字体,在传世的石刻文字,当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此种石器,无疑是中国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遗物.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石鼓文最古的拓本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宁波的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石鼓文的字体,大致介於周金文与秦小篆之间.可知确是秦始皇以前之物,应当是属于籀书的系统.相对小篆而言,可称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其字体类小篆而较繁复,似宗周彝器而较端整,堪称为典重严整.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一中称石鼓文为:“金细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可谓赞赏之至.石鼓文向为艺林所宝,但北宋以后,帖学大兴,少人临之,直至清代中叶以后,考古尊碑之风复炽,石鼓文字,尤为书家推重.吴大,能得其典重严整韵致.吴昌硕则发其遒古为雄拔之气.两人书法,皆雄视当代 为后世所重. 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大篆是周朝时期的文字,广义来说,甲骨文和金文都属于大篆.在周朝,经过了几百年的混乱后,不同的国家发展出了不同的文字,我们可以把它们都看成各种大篆.在统一六国后,秦国综合了七国的文字制定出了一种通用的文字,也就是小篆.现代汉字就是从小篆演变而来的.虽然小篆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但它仍然出现在我们今天的许多场合中,尤其是艺术设计和书画作品中.。
2. 篆书的基本笔画怎么写
1.横
(1)逆入藏锋至首端
(2)转成圆锋向右行
(3)行至末端转锋
(4)向左回锋
2.竖(1)笔尖向上逆入引至顶端
(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
(3)行至底点勿顿,轻提锋颖
(4)顺势提收
3.横弯(1)逆锋落笔向左
(2)转锋向右行笔
(3)顺锋向下行笔
(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
4.直弯(1)逆锋落笔向上
(2)转锋向下行笔
(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转笔
(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
5.上弧
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6.下弧
下弧要先写左半弧,后写右半弧,写右弧时要注意和左弧的对应,线条要一气呵成,不要迟疑缓慢,否则线条会柔弱而缺乏力感.
7.左右外弧
写左右外弧时,主要是两边弧的起讫处要一致,不要偏倚,要对称自然,紧凑处而不松散,充分体现篆书的婉转流畅之美。
8.方弧
写方弧时,无论长方或正方的弧形,都要圆转行笔,化角为弧,四角要对应,接笔处不留痕迹,方圆要和谐。
9.弯曲弧
小篆的曲画变化多,难度大,要视其圆转程度顺势而写。最好是一笔完成,一笔完不成,就用两笔或三笔搭接笔方法加以完成。转折处注意调整袄笔锋或略捻动笔管并与手脘的内转动作相配合,使笔锋顺势转过。
搭接笔的技法
篆书的许多笔画看似一笔完成,实则靠若干搭接笔而写成的,要使接笔处不留痕迹,主要是前一笔的尽处无须回锋,后一笔势插入,两笔重合正好将搭接处掩藏于笔画之中。搭接笔是篆书笔法技巧中很重要的一环,掌握了这一环节,就能使字舒畅婉转,遒劲自然
3. 篆书的书字怎么写
如下图:
篆书,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临摹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必经阶段和入门途径,同时,更是书法家终生学习和掌握书法技法的唯一手段。
同时,临摹也是书法创作的必由之路。因为临摹的过程是对经典法帖审美价值的积累和修正原有书写习惯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
扩展资料
篆书的演变
大篆,从汉代以来,一般人都认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时太史籀所造。如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班固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许慎也说:“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古文或异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损而成,故大篆又称为“籀文”。因此后人都认为大篆是古文之后的一种形体了。
大篆字体,在传世的石刻文字,当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此种石器,无疑是中国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遗物。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石鼓文最古的拓本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宁波的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石鼓文的字体,大致介於周金文与秦小篆之间。可知确是秦始皇以前之物,应当是属于籀书的系统。相对小篆而言,可称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篆书
4. 岳的篆书和隶书怎么写
【岳】的【方正小篆体】写法 【岳】的【汉鼎繁印篆】写法 篆书特点: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
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
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加之字体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
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岳】的【方正隶书繁体】写法 【岳】的【汉仪大隶书简】写法 隶书是从篆书发展而来的,隶书是篆书的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隶书的结构特点:字形扁方左右分展、起笔蚕头收笔燕尾、化圆为方化弧为直、变画为点变连为断、强化提按粗细变化。扩展资料:篆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小篆成为官方统一的文字。小篆体势修长,讲究对称,笔画停匀,用笔起收不露痕迹,体态端庄而妍美。
自秦以后,历代的书法家大都把秦篆奉为圭臬,取修长的纵势为体貌。唐代李阳冰为篆书者楷模。
自唐而下,南唐有徐铉,宋代有张谦仲、喻湍石均为其时的篆书大家。元代有赵孟頫、吾衍、周伯琦、吴叡,各以篆书擅名一时。
明代徐霖则饮誉当代。降至清中叶后,王澍、丁敬、钱坫、洪亮吉、孙星衍、莫友芝、杨沂孙,乃至近代罗振玉、章炳麟、王褆一脉,皆规模“二李”(李斯、李阳冰)——起笔藏锋敛毫,行笔中锋,收笔多垂露,笔画停匀,讲究对称,字型方整,结体疏松古拙。
这些篆书名家或师《石鼓》、或参钟鼎籀书,虽然评者誉称其篆书“远接前秦”、“情参钟鼎”,然而,大致工致多于神情——用笔、结字均未能突破前贤的藩篱。萧退庵老人认为小篆“必须能写得方,写得扁,方是好手”,可谓一语道破了篆书的结字特征。
因此,在习篆时,应以方楷一字半为为宜。另外,还要考虑字形的取势。
一般来说,取势是字形生动与否的重要一环。就篆书字势而言,应该追求端庄雅正,字形的高度比例以及字形与垂脚长度的比例,一定要符合一定的适度。
如此于展纵间兼取横向之势,便能于一字之内、字字之间,得舒展跌宕而又顾盼之情。再结合以中锋用笔为主,偏锋、侧锋并用,收笔多侧锋,悬针、垂露兼融,笔画间注意搭接的装饰意味诸方面,兼工带写,篆书“取势”、“具情”的新面就能表现出来。
隶书。隶书也叫“隶字”、“古书”。
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
到东汉时,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所以隶书的书写速度更快。参考链接:百度百科-篆书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隶书。
5. 篆书的大怎么写
篆书的大的写法如下:
大的基本解释:
[ dà ]
1、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腹便便。
2、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
3、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众。
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
5、年长,排行第一:老大。
6、敬辞:大手笔。
7、时间更远:大前年。
8、〔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9、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
[ dài ]
1、〔大夫〕医生(“夫”读轻声)。
2、〔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
字形演变: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才也。凡大之属皆从大。
白话版《说文解字》:大,天大,地大,人也大。所以“大”字像人的形象。大,这也是古文写法的“才”字。所有与大相关的字,都采用“大”作边旁。
相关词汇解释:
1、大伙[dà huǒ]
大家,大家伙儿。
2、远大[yuǎn dà]
长远而广阔,不限于目前:前途远大。
3、大家[dà jiā]
著名的专家:书法大家。
4、楚大夫[chǔ dài fū]
指 屈原。因其曾为 楚国 三闾大夫,故称。
5、卿大夫[qīng dài fū]
卿和大夫。后借指高级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