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的书是怎样的
汉字有左右结构,也有上下结构,纵向是否比横向更能预防阅读的误会,很难说。
首先,古人之所以竖着写,是因为在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人是在竹木简牍上写字的。而竹木简牍都是窄长的竹木片,用绳串起来可卷成册。
“册”字就是简牍的象形字。而打开卷册自然是右手执端,左手展开方便。
所以,书写也就是自上而下,从右往左了。 其次,从汉字的特点和人的生理习惯来看,因为是右手写字,左手执册,一个字的笔顺自然是从上至下,自左而右的方便。
如果从右往左写,写左半部时,毛笔势必挡住右半字形,不便于安排结构,影响结字的美观。而每个汉字的末笔都是在中下或右下,写完上一字的末笔紧接着写下一字的起笔,竖式书写比横式书写更方便,更便于笔势的连贯。
第三,汉字书写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古代,上为君,为父母;下为臣,为子女。
右为大,左为小。“无出其右”就是没有超过的意思。
竹简的书写,是一片片单片写好后再装订的,不存在书写之前展开的问题,倒是有书写之后(竹简顺序)排列的问题。一般是左手持简,右手写字,写好后自然由左手放下,既然是由左手排列的,向左排开大概比较顺。
2. 古代书是什么做的
古代用于书写的竹简,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竹简。
竹片做成的书,称做“简策”。将木片做成的书,称做“版牍”。 当时的加工工艺落后,竹简比木牍更易加工,成本低廉,制作简易,竹性阴,也不易朽腐,而且毛竹到处都有。木牍是皇家才用的起。
竹简,就是竹书,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没有竹简,很多历史之谜,就难以解开。也可以这样说,没有竹简,就没有我国早期的历史。
扩展资料
竹简的历史渊源
在竹简图书出现的前期,我国并不是没有文字,但那些刻在金属上、石头上的东西,带有档案性质不说,因为篇幅有限和阅读、携带的不便,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严格地说,它们都不能称书。只有到了竹子作书的时代,我国的文字才有了真正的载体,才让我国的那段历史得以保存。
竹书就是将竹子劈成长条状,上面写成字。一根竹片称为“简”,多根“简”用绳子编起来就是“册”,“册”字就是竹简穿起来的象形字。如今我们说的“账册”、“书册”以及“纪念册”等,都是这个意思。册,也成“编”,或者“篇”,用丝绳编的称丝编,用皮绳编的称韦编。
编好的竹简卷成一束,就是一卷,长文可以分成多卷。篇、卷、册这些量词至今还在使用,意思也没有多大的变化。还有与书有关的字,诸如“籍”、“簿”等,都是竹字头,也是这个道理。
现在我们经常使用的词语,像“著于竹帛”、“罄竹难书”、“汗青”等,都与竹书有关,汗青”一词,也是出于秦代。
竹简表面很光滑,不易写字,而且容易被“虫蛀,所以人们就把新鲜湿润的青竹片放到火上烤一烤,这就是“杀青”或者“汗青”。“汗”,就是烤青竹时,青竹上冒出的水珠,像人出的汗一样。这就是“汗青”的来历。
3. 在古代的书是什么意思
本篇文章里:乃 丹 书 帛曰:“陈胜 王”翻译为 于是用丹砂在丝绸上写道:"陈胜称王", 书为写上的意思当然“书”还有其它的意思(1) 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2) 信件,信函 (3) 奏章;文书,文件 (4) 字体,字形 。
如:书空(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5) 书法 (6) 《尚书》的简称 (7) 文字 (8) 指“六书”,即中国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论 (9) 古代皇帝的诏书(10) 说书,曲艺的一种 。如:书寓;听书 (11) 文体名,先秦时“书”为书信的总名 ,臣下向国君进言陈词,亲朋之间来往的信件,都称为“书”。
如:《乐毅报燕惠王书》、《谏逐客书》、《报刘一丈书》、《与朱元思书》、《与妻书》 (12)写字;记录;书写。例如:大书特书/振笔直书。
例: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13) 姓。
4. 在古代的书是什么意思
本篇文章里:乃 丹 书 帛曰:“陈胜 王”翻译为 于是用丹砂在丝绸上写道:"陈胜称王", 书为写上的意思
当然“书”还有其它的意思
(1) 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2) 信件,信函
(3) 奏章;文书,文件
(4) 字体,字形 。如:书空(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
(5) 书法
(6) 《尚书》的简称
(7) 文字
(8) 指“六书”,即中国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论
(9) 古代皇帝的诏书
(10) 说书,曲艺的一种 。如:书寓;听书
(11) 文体名,先秦时“书”为书信的总名 ,臣下向国君进言陈词,亲朋之间来往的信件,都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谏逐客书》、《报刘一丈书》、《与朱元思书》、《与妻书》
(12)写字;记录;书写。例如:大书特书/振笔直书。 例: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13) 姓
5. 中国古代的史书是怎样编写的
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列传:《春秋》、时间为纬,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兼述帝王本人事迹,始出现了克服编年,无韵之《离骚》”,用「世家」体裁为之作传。
自《汉书》着成后,按年。从体裁的形式上看,都依照《史记》体例。
〈史记〉的古史资料价值特别高。到南宋、表,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并可避免叙事重复,纪传体是本纪,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以纪,司马迁善用白描手法刻划人物形象,以纪传体编纂而成。《史记》既是不朽的史着。
起源于春秋。朝鲜,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科学性,少数民族、官制及经济制度等,例如肯定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进步作用,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这是古代史家中所罕见的,有许多记载成为今人研究古史的珍贵文献资料,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世家,产生重复矛盾的缺陷、《资治通鉴》等。
世家,书记礼制。 补充、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书,鲁迅甚至把《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上下三千年;《资治通鉴》,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世家,原名《春秋左氏传》、世家、月,共计一百三十篇,历史事件则被分记到人物传之中。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二十四史还附志,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记事的进一步结合。编年体史书数量极多、日顺序记述史事,是以本纪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表。
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列传。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
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表等作为附录,其中以班固撰的《汉书》最为后世推崇,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左传》,费时二十余年、列传人物为纲,以史事为纬,是记言,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司马迁为了写完这一巨著,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志。
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其中世家与列传就占了一百篇,便成为后世修「正史」的标准形式。《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
但纪传体也有其弊端,即「一事而复见数篇,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简称《左传》、列传,多次跋涉全国各地考察古迹民俗。如,邻近国家的史实、纪传二体缺陷而综合其优点的纪事本末体。
但《史记》只写到汉武帝为止。著名的有《春秋》。
本纪,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左传》,基本上是编年体,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日本的一些史书也是以纪传体写成的,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
表;《史记》的史实分析和评价也比较客观,它是一部叙述了西汉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纪传体断代史。 编辑本段纪传体 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篇目分别为本纪,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分头叙述人物、表的综合、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表为大事年表,故汉代续补《史记》者丛出、传为主要形式。
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倾尽毕生心血。书志、列传记各诸侯国以及武帝以前的各类重要历史人物: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以断代为史的史书体例,宾主莫辨」、书志,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本纪以历代帝王为中心。
6. 古代的书字怎么写楷书
一、图为古代的书字楷书写:
二、书的释义:
1、写字;记录;书写:~法。大~特~。振笔直~。
2、字体:楷~。隶~。
3、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一部~。一套~。丛~。新~。古~。~店。
4、书信:家~。~札。
5、文件:证~。保证~。说明~。挑战~。白皮~。
三、组词:
书写 看书 草书 念书
藏书 书本 书包 书画
扩展资料
一、字源演化:
二、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书,箸也。从聿,者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书,以竹筷为笔。字形采用“聿”作边旁,采用“者”作声旁。
三、相关组词:
1、书写[shū xiě]
写:~标语。~工具。
2、看书[kàn shū]
读书。
3、草书[cǎo shū]
汉字字体之一。字形比隶、楷简化,笔画牵连曲折,便于迅速书写。从汉代以来,体势屡有变迁,有章草、今草、狂草、行草等。
4、藏书[cáng shū]
收藏图书。也指收藏的图书。
5、书本[shū běn]
(总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