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的“从”字怎么写
【子集中】【人字部】从·康熙笔画:4·部外笔画:2 《说文》从本字。《陆佃曰》二人向阳为从,向阴为比。士之趋向,不可不慎。 (从)《广韵》疾容切《集韵》《韵会》《正韵》墙容切, 俗平声。《说文》本作从。相听也。《书·益稷》汝无面从。《说命》后从谏则圣。又《广韵》就也。《易·乾卦》云从龙,风从虎。《礼·曲礼》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又《尔雅·释诂》自也。《诗·小雅》伊谁云从。《笺》言谮我者,是言从谁生乎。《晋书·明帝纪》不闻人从日边来。又姓。《广韵》汉有将军从公。《何氏姓苑》今东筦人。又《广韵》《集韵》七恭切,促平声。《广韵》从容也。《正韵》从容,舒缓貌。《书·君 》从容以和。《礼·中庸》从容中道。又《集韵》书容切,音舂。从容,久意。《礼·学记》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又《集韵》将容切,音踪。东西曰衡,南北曰从。《诗·齐风》衡从其亩。《史记·苏秦传》从合则楚王,衡成则秦帝。又与踪通。《史记·聂政传》重自以绝从。《前汉·张汤传》从迹安起。又《集韵》祖动切,音总。太高貌。《韵会》髻高也。《礼·檀弓》尔无从从尔。又《集韵》锄江切,浞平声。义同。又《唐韵》慈用切《集韵》《类篇》《韵会》才用切,俗去声。《说文》本作。随行也。《诗·齐风》其从如云。《论语》从我者,其由与。又《韵会》从天子曰法从,侍从。《书·囧命》其侍御仆从。《前汉·扬雄传》赵昭仪,每上甘泉常法从。《注》师古曰:以法言当从耳。一曰从,法驾也。《后汉·百官志》羽林郞掌宿衞侍从。又《集韵》《类篇》似用切,音颂。同宗也。《尔雅·释亲》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为从祖,祖母。《释名》从祖父母,言从己亲祖别而下也,亦言随从己祖以为名也。又《集韵》子用切。与纵同。《礼·曲礼》欲不可从。《论语》从之纯如也。[
2. “信”字在古代有哪些写法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一般书信宽不过一尺,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 或绸 )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其他别称如下: 鸿雁: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 汉书•苏武传 》:“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 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书简: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八行书:旧时信件每页八行,故称为八行书.。
3. 古代的我字怎么写
古代的我字篆体写法如下图:
拼音:wǒ
部首:戈
笔画:7
五笔:TRNT
笔顺读写:撇、横、竖钩、提、斜钩、撇、点
四角号码:23550
反义词:人 、你 、尔 、敌
释义:
1.(会意。从戈,从戈。“我”表示兵器。甲骨文字形象兵器形。本义:兵器。基本义:第一人称代词)。
2.自称;自己。
3.己方;己国 。如:敌我友;我每(我们);我伲(方言。我们);我曹(我们);我辈(我等,我们)。
4.自己的 。如:我生(我之行为);我仪(我的匹配)。
5.亲密的 。如:我丈(对老人的亲切称呼);我老彭;我老叶;我东海。
6.向一边倾斜的,扭歪的。
7.杀。
扩展资料
出处:万物皆备于我矣。——《孟子·尽心上》
白话译文:万物我都具备了。
相关组词:
1.忘我[wàng wǒ]
为了国家、集体的利益而忘掉自己。形容公而忘私:~地劳动。
2.我家[wǒ jiā]
称自己。
3.我们[wǒ men]
人称代词。称包括自己在内的若干人。见〖咱们〗。
4.大我[dà wǒ]
指集体(跟“小我”相对):牺牲小我的利益,服从~的利益。
5.故我[gù wǒ]
旧日的我:依然~。
6.小我[xiǎo wǒ]
指个人(跟“大我”相对):~服从大我。
7.我身[wǒ shēn]
我自己;我这个人。
4. 古代的了字怎么写
2、草木之葩也-康熙字典。
【申集上】【艹字部】 康熙笔划:10 部外笔划:4 〔古文〕蘤【唐韵】【集韵】【正韵】??呼瓜切,音哗。【正字通】草木之葩也。
【欧阳修·花品序】洛阳人称花曰某花某花,称牡丹则直曰花。又地名。
【广州志】南海县有花田。又姓。
唐有花惊定。【杜甫诗】成都猛将有花卿。
【通志·氏族略】宋有尚书郞花尹。又【韵补】音诃。
【枣据诗】延首观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干,一岁再三花。
【说文】本作华。荣也。
从艹??,郑氏曰:??,象华叶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唐韵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见于书,晋以下书中闲用花字,或是后人攺易。
唯《后汉书·李谐·述身赋》曰:树先春而动色,草迎岁而发花。又云: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艺之英华。
花字与华??用。而五经、诸子、楚辞、先秦、两汉之书,皆古文相传,凡华字未有攺为花者。
考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余,颁之远近,以为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于魏晋以下之新字乎。越来越简化 古代 华”通 “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