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三作文怎样写
一、写作能力来自知识的积累。
能力从何而来呢 ?我认为:能力的基础正在于知识。试想一下吧:一个没有丰富的自然、社会知识的积累的人,能写出什么东西呢?古人认为写作中不可缺少“才胆识才”四种因素,其中“才”是先天具有的,“识”才是后天勤奋学习而获得的。
而“胆”“力”则是“才”、“识”结合的产物,所以眀人李东阳认为“识先而力后”(《怀麓堂诗话》),此话很具有唯物辩证法。 正因为如此,我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注重知识的传授,特别注重学生自身知识的积累。
我常用的方法是: 老师多讲。无论是作文指导课,还是作文评讲课,对于写作规范之类是讲而不多的。
最多的是知识的传授、信息的传播。从世界数学难题“四色问题”到“神舟五号”飞船上天,从美国发动惨无人道的伊拉克战争到民怨沸腾的台湾大选……只要写作需要,我作文课是无所不包的。
当然,这不是上课开无轨电车,瞎吹乱侃,所传播的每一条信息都与作文教学密切的结合。例如,当我讲《围城》中“有人吃苹果从最好的吃起,有人吃苹果从最坏的吃起,”的故事时,就诱使学生作发散思维,让学生考虑:这两种人,谁是乐观者?谁是悲观者?最后的结论又总是出乎大家意料,因为两种人都可能是乐观者,都可能是悲观者,在一阵兴味盎然的笑声中,学生学到作文构思、立意的思维方法。
可见,写作的规范、方法正寓于具体的信息、知识之中。 学生多看。
教师多讲,当然不能代替学生的多看,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讲仅仅是对学生自己多看的指导,我特别注意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自己多看。我是不惜挤出语文讲课时间让学生阅读课外书刊的。
我常常从图书馆借出多于全班人数两倍的杂志,在课堂上让学生选择阅读、摘录。对此,学生十分欢迎。
另外,我规定每个学生每周必须摘一则剪报。并对所剪文章写一篇评、感类随笔。
学生为找一篇好文章,每周必须读相当数量的报纸,对许多文章进行比较、分析、选择;写随笔,则对可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了。长此以往,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读报、剪报、评报的习惯。
积累多了,知识自然也丰富了,“不意”之中,写作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这方面,我的一点体会是,一个人阅读的多少,决定了他知识总量的多少;而知识总量的多少,又直接关系到他写作水平的高低。
如果说知识多的人未必一定是很会写的人;但,一个知识贫乏的人,必定不会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则是不容置疑的。 二、知识的积累导致写作欲的产生。
一个人知识素质的优劣、知识数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写作水平的高低,这首先从写作欲的产生方面表现出来。 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兼收并蓄,广泛接受各方面的知识、信息,到了一定的质与量的时候,他们会不满足于仅仅当一只盛水的缸,当一张储存信息的磁卡的。
人的表现欲,发表欲会油然而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写作兴趣的产生。这也如十月怀胎,既然胎儿成熟,就不愁分娩了。
其实学生怕写作,写不好作为的最主要原因肚内寥寥,没东西可写,既然有东西可写兴趣也相伴而生了。2004届高三120班汤云斌同学的进步就是一个较好的例子。
高一入学时,这位同学成绩平平,很不起眼。但对我讲课特别感兴趣,塔喜欢我讲各种知识、信息;也喜欢听我讲自己的写作体会;更喜欢每周一次的阅读课,写作兴趣骤然而升。
表现欲、发表欲促使他自己不断地写,对教师布置的作文更是认真完成。作文成绩以惊人的速度提高。
屡次在校刊上发表作文,一次在县级、校级作文竞赛中获奖。今年高考他的语文取得128分的好成绩。
三、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个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过程。 我是不主张在作文课上过多讲写作法、写作规范的,即使讲,也是把主要内容放在各种范文的讲析上。
我觉得不应让学生以为学一点写作法自己的作文就能写好了。因为这种误解常使部分学生在写作学习上追求急功近利,到头来一无所成,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实在是个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靠多读、多写、多积累贯穿的。
每周写随笔,是我作文教学的法宝之一。前文已提到,我要求写的随笔是紧密结合读报的评感式。
对这类随笔,我一般从不在写作法角度进行评判,也从不评分打等级,对每次随笔,我都根据学生所写发表自己的感想,每周写下80句左右自造的格言警句,或共鸣、或讨论,进行师生间的交流。对此,学生非常欢迎,每次作文本发下,只见每位学生都迫不及待地看评语,然后互相交换传阅,这样一来,整个写随笔的过程成了“找材料——评材料——交流思想——信息互动”的一项“工程”了,许多同学的才华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显现。
有的学生主动提出要我在写作法方面给予批改评判,我给他们的回答是:“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得来全在不意之中”。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每次考试改卷,改作文的老师都说:“我教的学生语言有文采,见解深刻的学生比别班多。”
还有不少学生纷纷向校刊投稿,有多篇随笔被采用。值得一提的是王大发同学的随笔《我为“神舟五号”飞船上天而自豪》在州级刊物上发表,张小红同学的随笔《泪雨》也在《中学生作文选》上发表。
随笔。
2. 高三作文怎样写
1、练练审题 不要以为话题作文这种命题方式已经最大限度地取消了枷锁和陷阱,一目了然了。
就拿今年的考题来说,绝没那么简单。有些考生粗看一眼就把它当成了一般的感性与理性的关系,难免要跑题。
“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的关系”,内涵越多,外延越小。尤其是对于哲学性命题,涉及辩证关系的,更要深入研究其深刻内涵。
审题越细,越准,越透,立意的思路就越宽,越深,越通畅,把握就越大。吃透话题的实质,弄清它究竟向我们要什么。
2、牢记标准 什么是好文章?国家颁布的《考试说明》那就是标准。尽管它年年有些变化调整,但关于作文“发展等级”的四项要求大体上是基本稳定的。
把这条浓缩成八个字:“深刻,丰富,文采,创新”,不难记吧?心里牢记这四杆尺子,就有了作文的高标准。 3、加强理性思考 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观点深刻一些,视野宽阔一些,见解新颖一些,富有启发作用? (1)运用纵向思维,由表及里、由果及因想一想,凡事都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透过结果看到原因。
最好的思想武器是哲学,哲学是聪明学、明白学,不可不用。为什么说近墨者未必黑?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为什么说评价玫瑰的好坏根据在花而不在刺?花是主流,刺是支流。为什么说不能让感情的亲疏远近影响认知的正误深浅?情与理,是与非,真理与谬误,感性与理性,涉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2)运用横向思维,由此及彼,由点到面想一想,就可以拓宽思路,从时间到空间,从古今到中外,再看看社会,看看自己,还愁找不到最佳的立意角度吗?今年的高考作文,有人写韩信误信萧何,有人写诸葛亮误用马谡,而邹忌讽齐王更是现成的例子。结合现实,有人写声乐大赛评委的挟私错判,有人写教师手记的网里人生,有人写“莫让浮云遮望眼”,有人写“只缘身在此山中”,有人甚至从服装模特吕燕在法国获奖谈起,写了《民族情感与世界》,指出“中国悠悠历史培养了我们每个人的民族感情,但世界的发展,更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勇敢地拥抱世界大家园!”视野宽阔,纵论天下,岂不也是亮点? (3)观点有没有启发性,这是文章拉开档次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人云亦云,老生常谈,一览无余,索然无味,那就是白开水,就是“陈言”。有了启发作用,才谈得上有意蕴,有意境,有内涵。
要想写出有启发性的观点,有一个重要技巧是常常要用上的,那就是类比推理。当然这也是由此及彼的办法。
运用成功的关键,则在于抓准两件事物的相似点,否则反而节外生枝了。 4、加强材料储备 有些文章,既没跑题,观点也对,为什么就是上不了档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材料单薄,没有分量。
要么记叙一件事,有骨架没血肉;要么议论一个道理:观点+例子+结论,缺分析少论证,同样干巴巴;要么连例子都没有,翻来覆去,空谈漫议,写哪儿算哪儿,凑够字数拉倒。这种文章别看800字,一攥没什么了,都是水。
材料没有密度,也就难有力度。内容充实,材料丰富,语言就非得简洁精炼不可,味道自然就浓了,让人感觉处处都是提过纯的,这就是亮点! 材料从哪儿来?当然靠积累。
现在需要的是两项工作:一是在这半年继续收集鲜活的材料,并选记一些名言警句;二是把多年的“库存”分门别类清理筛选一下,择出可供用于写作的精品材料列个提纲,既可备忘———坐在考场上想得起来用得上,又不费时间。 从哪些方面选材备料呢?主要是四个方面: (1)自己的生活。
高中三年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初中和小学的材料如有特色,是精品,也可以用,但一定要防止材料低幼化。
生活材料一要真实(切勿瞎编);二要有内涵,有特点,有味道,有新意,确保不会与别人雷同、撞车;三要自己对这个生活材料有所感悟,且比较深刻。 (2)学识与见识。
各学科知识中均有大量写作素材,就怕你不会发现。首当其冲是哲学,此外,历史、地理乃至数理化、音乐美术体育,哪门没有大量既生动又具体的写作材料!跨学科知识写入作文已屡见不鲜,电脑网络更大量入文。
从科学、文学、哲学、美学四个方面多备点料吧,不求多,但求精。这比把精力花在背《作文选》上强得多,那是人家的,用了还落个“窃”。
倘若,再选备些古今中外的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名人轶事,材料能不丰富?知识加见识,就是亮点! (3)社会热点,媒体焦点,国内外信息。视点高,眼界宽,材料新,意义又重大,这就是有价值的素材。
一要保证真实,道听途说不行;二要把握好选用的尺寸。信息材料的引用最好有准确的时间、地点、人名、数据,使之更有说服力。
(4)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这是思想的精华,语言的典范,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
倘能用得准确,恰到好处,无疑会给文章增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从现在起,作为总复习中的调剂和休息,每周选背三则,半年就是70余则,高考作文时从中选用两则,有何难哉? 有人问:写议论文,是否举的事例多就叫材料丰富?不是。
如果论证过程是层层推进,步步加深,每层都有事例做论据,不嫌多,因为每个事例各司一职。如果为了说明一个浅显。
3. 怎样写好高三作文
(1)一、写作能力来自知识的积累。
能力从何而来呢 ?我认为:能力的基础正在于知识。试想一下吧:一个没有丰富的自然、社会知识的积累的人,能写出什么东西呢?古人认为写作中不可缺少“才胆识才”四种因素,其中“才”是先天具有的,“识”才是后天勤奋学习而获得的。
而“胆”“力”则是“才”、“识”结合的产物,所以眀人李东阳认为“识先而力后”(《怀麓堂诗话》),此话很具有唯物辩证法。 正因为如此,我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注重知识的传授,特别注重学生自身知识的积累。
我常用的方法是: 老师多讲。无论是作文指导课,还是作文评讲课,对于写作规范之类是讲而不多的。
最多的是知识的传授、信息的传播。从世界数学难题“四色问题”到“神舟五号”飞船上天,从美国发动惨无人道的伊拉克战争到民怨沸腾的台湾大选……只要写作需要,我作文课是无所不包的。
当然,这不是上课开无轨电车,瞎吹乱侃,所传播的每一条信息都与作文教学密切的结合。例如,当我讲《围城》中“有人吃苹果从最好的吃起,有人吃苹果从最坏的吃起,”的故事时,就诱使学生作发散思维,让学生考虑:这两种人,谁是乐观者?谁是悲观者?最后的结论又总是出乎大家意料,因为两种人都可能是乐观者,都可能是悲观者,在一阵兴味盎然的笑声中,学生学到作文构思、立意的思维方法。
可见,写作的规范、方法正寓于具体的信息、知识之中。 学生多看。
教师多讲,当然不能代替学生的多看,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讲仅仅是对学生自己多看的指导,我特别注意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自己多看。我是不惜挤出语文讲课时间让学生阅读课外书刊的。
我常常从图书馆借出多于全班人数两倍的杂志,在课堂上让学生选择阅读、摘录。对此,学生十分欢迎。
另外,我规定每个学生每周必须摘一则剪报。并对所剪文章写一篇评、感类随笔。
学生为找一篇好文章,每周必须读相当数量的报纸,对许多文章进行比较、分析、选择;写随笔,则对可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了。长此以往,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读报、剪报、评报的习惯。
积累多了,知识自然也丰富了,“不意”之中,写作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这方面,我的一点体会是,一个人阅读的多少,决定了他知识总量的多少;而知识总量的多少,又直接关系到他写作水平的高低。
如果说知识多的人未必一定是很会写的人;但,一个知识贫乏的人,必定不会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则是不容置疑的。 二、知识的积累导致写作欲的产生。
一个人知识素质的优劣、知识数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写作水平的高低,这首先从写作欲的产生方面表现出来。 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兼收并蓄,广泛接受各方面的知识、信息,到了一定的质与量的时候,他们会不满足于仅仅当一只盛水的缸,当一张储存信息的磁卡的。
人的表现欲,发表欲会油然而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写作兴趣的产生。这也如十月怀胎,既然胎儿成熟,就不愁分娩了。
其实学生怕写作,写不好作为的最主要原因肚内寥寥,没东西可写,既然有东西可写兴趣也相伴而生了。2004届高三120班汤云斌同学的进步就是一个较好的例子。
高一入学时,这位同学成绩平平,很不起眼。但对我讲课特别感兴趣,塔喜欢我讲各种知识、信息;也喜欢听我讲自己的写作体会;更喜欢每周一次的阅读课,写作兴趣骤然而升。
表现欲、发表欲促使他自己不断地写,对教师布置的作文更是认真完成。作文成绩以惊人的速度提高。
屡次在校刊上发表作文,一次在县级、校级作文竞赛中获奖。今年高考他的语文取得128分的好成绩。
三、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个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过程。 我是不主张在作文课上过多讲写作法、写作规范的,即使讲,也是把主要内容放在各种范文的讲析上。
我觉得不应让学生以为学一点写作法自己的作文就能写好了。因为这种误解常使部分学生在写作学习上追求急功近利,到头来一无所成,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实在是个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靠多读、多写、多积累贯穿的。
每周写随笔,是我作文教学的法宝之一。前文已提到,我要求写的随笔是紧密结合读报的评感式。
对这类随笔,我一般从不在写作法角度进行评判,也从不评分打等级,对每次随笔,我都根据学生所写发表自己的感想,每周写下80句左右自造的格言警句,或共鸣、或讨论,进行师生间的交流。对此,学生非常欢迎,每次作文本发下,只见每位学生都迫不及待地看评语,然后互相交换传阅,这样一来,整个写随笔的过程成了“找材料——评材料——交流思想——信息互动”的一项“工程”了,许多同学的才华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显现。
有的学生主动提出要我在写作法方面给予批改评判,我给他们的回答是:“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得来全在不意之中”。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每次考试改卷,改作文的老师都说:“我教的学生语言有文采,见解深刻的学生比别班多。”
还有不少学生纷纷向校刊投稿,有多篇随笔被采用。值得一提的是王大发同学的随笔《我为“神舟五号”飞船上天而自豪》在州级刊物上发表,张小红同学的随笔《泪雨》也在《中学生作文选》上发表。
随笔实在并。
4. 高中语文作文怎样写提纲
作文提纲一般包含三部分内容:
(1)题目。要把题目(或补充完整的题目)写在第一行正中间。
(2)主要内容和中心。要在题目下面,简要地写出这篇作文的主要内容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结构安排。这是作文提纲最主要的部分,设计时需要注意做到以下五点:
①安排好材料的组织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全文一共准备分为几大段,每段写什么,要以小标题的形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起来。 ②确定好重点写的内容。要依据表达中心的需要,确定出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标明“详”、“次详”、“略”的字样;重点段又打算分几层来写,先写哪层、后写哪层,具体列出准备重点写的步骤、次序。
③依据文章选用的材料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确定好开头、结尾的方法,并在提纲中简单注明。
④设计好点题的时机及具体的方式、方法。
⑤考虑好层次之间、段落之间该如何衔接过渡,哪些内容需要照应,如何照应,也简单标注一下。
5. 高三作文不够 800 字怎么办
写作文字数不够怎么办 有位高一新生在课间对我说:“一篇作文要八百字,太多了。
我写不满那么多字。”我问:“你能写多少字呢?”学生说:“我一般写到三五百字就没有话讲了。”
我们在走廊上说了一会儿话,又上课了,我对他说:“刚才我们说了五分钟的话,如果写到纸上,可能已经有两千字了。”学生吃了一惊。
因为他可能不觉得已经“说了那么多字”,而作文时却像拿凿子刻石碑似的,多写一行字都累得慌。 我刚教书那一阵,也有学生问“怎样才能把文章写长”,听到这种话我会笑,因为当时也有学生问“怎样才能把文章写短”。
网络开始流行后,多了一个词叫“灌水”,几句话的意思往往能扯成长篇大论,如“抻面”一般,“假大空”盛行,说废话成风。当然,那已经不完全是写作技能差,而是文风问题了。
如今学生的焦虑常在“写不长”,因为高考作文那个“不少于800字”的要求悬在他头顶上。应试要求的陈规有不合理之处,然而经常性的“无话可说”毕竟也反映出表达能力差。
学生感到没有内容可写,下笔“写不长”,一定是在某个具体环节上有困难。解决“写不长”的问题并不难。
首先要能发现学生作文中“没展开”或“没说清”的地方。有位初三学生写在校园经历的几件事,有一处写在“鲁迅园”遇到同学,但只有三五句话的叙述。
问她:“你写的是东墙脚,哪个地方的样子还记得吗?”因为我每天也从那儿经过,所以我知道她写的能是东墙脚,只有东墙脚才能有那窄窄的巷子,砖墙才会有那样的特点,而一个不了解“鲁迅园”的读者根本不知道什么“东墙脚”,也无法从三五句话里体会那里特有的情韵。我让她“再想想那幅图景,描摹得细一些”。
她闭上眼睛描述,有:“老墙上的藤叶枯了,仍然在风中颤抖”,“那把丢弃的竹扫帚斜靠在墙边,竹柄上已经有星星点点的绿斑”……在回答:“你对那里的景物有过哪些想象”时,学生说:“木门上残存的红漆总是让我想象到,十九世纪末,这幢楼刚刚落成时的大门红得发亮;还有,当时是清朝末年,男子还留着辫子呢!”在回答“走在东墙脚窄巷时,你有没有其他人不一定知道的心思”时,学生脱口说:“我希望对面过来的也是女生,最好还是我认识的;巷子窄,要不我会尴尬。”我觉得她那种心理很真实,因为那条巷子的确很窄。
我对她说:“好吧,把刚才想到的这些话都补进去,因为要联缀过渡,这样就多了三百字。现在看看怎么样,画面出现了,感觉有了,读者也跟你一同走进东墙脚的窄巷了……” 这一次学生知道怎样“写长”了,下一次她是不是还会这样去想、这样去写,取决于她能否有“描写意识”。
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一个人善于描述自己见到的人和事,善于形象地传达自己的感受,他会在很多地方受到欢迎,原因在于别人听他说点什么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即我们常说的“生动形象”和“传神”,听众或读者在接受信息时少了很多障碍。在这里,已不是“能不能写长”的问题,而是“会不会写”的问题了。
缺乏读者意识,忽略他人可能的感受,总以为自己看到的东西任何人一定会有同样的印象,而不知道这一切应当用自己的笔去“还原”,应当通过“描绘”去传达,这是很多学生的写作通病。当然,“什么是描写”和“为什么要描写”几乎是同一个问题,——就是要把自己所见到的一切用文字传达出来,使读者读后脑海里出现的形象与作者所见的图景高度吻合。
因为缺乏描写意识,很多学生总以为叙述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其实,过多的叙述至多只能完成“顺序”,只能解决“往前走”,即使一些学生懂得“一波三折”,也至多是走条曲线,而不知道应当“停下来看”(描写)。
这就是记叙文“写不长”的主要原因。有些教师的写作教学可能也忽视了这样的指导。
议论文的“写不长”则往往在于学生不了解议论的作用,缺乏议论的兴趣,议论的过程被弱化。学生在文章开头亮了观点,但写作目的不明,不知道需要通过文字来显示自己的“说服力”,不懂得要展示“支撑论点的过程”,而是匆匆忙忙直奔结论。
所以,三五句话亮了观点,仿佛不屑与人论辩,随即便是所谓的“摆事实”,举出一两个并不一定妥贴的例子,就自说自话地收住,那意思仿佛是“事实胜于雄辩”,“你自己慢慢去体会吧”。——我讲评议论文作业时,问学生有没有这样的情绪,很多学生都会心地笑了。
这些学生的“写不长”可能还是在于缺乏读者意识,认为“我知道的你就该知道”,“我想到的你也一定会想到”,所以不必多言,而也正是这个自以为是的“不必多言”,最终让一些学生感到“无话可说”,进而“不会说”。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说“把议论引向深入”,可是如果教师自己的认识是肤浅的,他的学生往往也就不会深入思考;而如果教师认为学生独立思考是没有价值的,学生作文往往也就自觉地“浅”了下去。
这样的“浅”,必然造成无话可说。电视台播放低俗的小品节目,嘲弄残疾人或弱势群体,批评这种表演低俗,是立场和情感态度问题,是基本素养,学生凭最简单的道德判断就应当解决。
然而要分析这种现象何以有市场,则需要从国民素质,从管理体制诸方面去。
6. 高三学生如何写作文
(上书上找。排比,多看书,三个事例。三事例最好分成三段,不是你自己最满意的。!)最好去看一些作文素材,呼不上也要制造条件呼。
3!,是得分最高的,名人名言。事例中要时刻切题!,最好华丽一点。(千万记住!.,一个结尾
开头。可以用比较抒情的格调!:1!.!
3,基本上放哪儿都是得分点,只要你会扯.,可以在段首或段尾设排比句式(这个很讨老师的欢心)
4。
结尾,你也可以在高考时把你平时得分最高的作文的开头结尾套进去,这是两回事)
附,可以背)
2.。开头结尾很很很重要..,不能只是单纯的叙述。排比!但如果真要从基础上提高。名人名言:1,这个可以说是百搭。最好和开头相呼应,老师一般就看这块,那是慢慢积累出来的。,多练,一个你看着办,(最方便的就是不断重复题目中的关键词)。
3,很多时候,(记住.。,得分才是王道.,找些生僻但第一眼给人感觉很深奥的(老师改卷是往往一扫而过)
三个事例.。事例最好一个古代,一个现代!,事例可以老:1,一个事例可以套无数个题材,抒情,但绝对不可以幼稚。(同开头)
2。事例要夹着自己的议论关于高考.,找一些经典的背起来(不用太多!)
2,黄金模式。,那就必须认真阅读:一个开头!:高考。。)
加油!什么都是次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