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写克隆的作文
假如我会克隆,我首先要克隆一个人类家园——星际地球。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我们人类离不开她。可你知道吗?地球磁场强度正以每100年5%的比例在继续缩小,以这个速度推测,地球磁场将在未来2000年内消失。在地球磁场消失的那段时间,地球大气将被太阳风吹走,地球家园将会成为像火星一样的不毛之地。那时,人们的生命将受到威胁。
当我得知这些消息后,我多么希望我会克隆啊!在地壳中提取能使万物生长的“基因”和“细胞”,在太阳系中克隆出一个与地球完全相同的星球。但我并不满足,我还要在银河系的其它星系中克隆出一个地球。
克隆出的地球是原本地球最好的一面——有绿发似的森林、蓝带似的大海、彩球似的土地,还有许多动植物。并且,我要把濒危动植物多克隆些。同时,我也会把地球上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搬”到克隆出的地球上,使她十全十美、天衣无缝。
现在,随着人类对各门技术的掌握,人类这个共同的愿望是很有可能实现的。但是,我们仍要保护地球。假如磁场不消失,随着人类的破坏,地球也会“自毁”。如果这样下去,克隆10个、100个、1000个,甚至更多的地球,那也不够。
我相信,人类一定会克隆出另一个地球。但是,我们要牢记——这个地球,只有一个!
2. 要怎么写克隆的作问啊
这是我的意见: 克隆人体器官,为病人寻活路。
克隆地球,保护环境。 克隆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共同生存。
我给你找了几篇,累死我了。呵呵。
标题都可是《有感于克隆》 1 近年来,“克隆”二字在媒体刊物中频繁出现,吸引着人们好奇的眼球。“克隆人”技术的可行性和合法性在科学和道德等方面引起了人类广泛的争议。
“克隆”一词是一个泊来品,是英文clone的音译。简单地讲“克隆”就是一种人工诱导的无性繁殖方式。
但克隆与一般的无性繁殖是有区别的,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物的繁殖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克隆技术可以精细到以单个基因复制为单位,科学家将某种特定基因单离出来,将它与某有机体如某种酵母相结合,有机体将新基因融入自己的DNA结构后再行繁殖,产生出理想基因的复制品。
“拷贝”也是一个泊来词,它来自于电子文档的“copy”。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克隆”和“拷贝”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有时候哀叹中华文化的“纯正性”遭到泊来品的侵袭,使得诸如这些clone、copy、DNA之类充斥于方块汉字之间。有时却也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大融合而感到欣慰。
前些天临写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写到“圣期大唐,运膺九五,……于是在三睠命,吹万归仁,克隆帝道,丕承鸿业”,突觉眼睛一亮,这“帝道”还有可以“克隆”的?难道古人早已知道千年后的今天要产生一种“克隆”技术,或者说现代科学的术语与古人思想暗合?如果“帝道”可以“克隆”的话,我们只要照样“拷贝”三皇五帝、鸟生渔汤(尧舜禹汤),甚至“贞观”“开元”,岂不是好! 《孔子庙堂碑》为虞世南撰文并书写,碑文记载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缮孔庙之事。虞书对于后世书风影响极大,黄山谷曾有“虞书庙堂贞观刻,千两黄金哪购得”之说。
以前临写碑帖,重点放在其书法结体方面,对碑帖的内容只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不做太多的深究。怀着某种奇妙的心情,这一次认真仔细地研读了《庙堂碑》的碑文内容,对其中漫患缺失之字也进行了相当的考究,有些地方还专门请教了有关的专家学者。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深究之下,原来此“克隆”非彼“克隆”。
在“克隆帝道,丕承鸿业”中,“克”作“能够”解,如“克尽职守”、“克承”等均含此意。而“隆”可解释为“尊崇”或“使兴盛”,前者如“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后者如“隆国保家”等。
于是乎“克隆帝道”可以解释为“能够尊崇帝王之道”“能够弘扬帝王之道”。 “克隆帝道”与“clone帝道”虽然其意不同,后者却也能自圆其说。
如果能够使帝王之道“批量繁殖”,使人人皆成孔孟,岂不天下大同,从而实现圣人之治? 一时有感,是故乱侃。 2 随着“克隆”时代的来临,想必我们对“克隆”本身并不陌生,但随着“克隆”一词的广泛延伸到生活中,生活中无处不充满“克隆”的气息,而文学作品也成为“克隆”的理想温床。
而我却甘愿“克隆”,因为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文学大师,他都是从“克隆”别人的东西,来寻找自己的理想之路,从别人的写作方式吸收营养变成自己的东西,当他到一个阶段后“克隆”这时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那时他就不需要再“克隆”,有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别人的精神世界就无法容纳自己的思想了。 而有一种现象非常有趣,当我“克隆”别人的作品时,我发现也有人“克隆”我的东西,有句话说得好,好文传天下,真正传的是一种情绪,而正是这种情绪使人们明白生活不是梦境,但求个心灵自由。
这时我会非常的高兴,高兴大家一起玩同一个文字游戏。如今是一个善于炒作的年代,往往一篇文章会出现不同的版本,后来才发现大家不过玩得是一个命题作文,遍地开花而已。
这种跟风的思想是每个人都常有的,所以最时髦就是吃别人剩饭,比如写一篇以流行歌曲命名的文章,这样往往会起到非常好的共鸣效果。其实这也是一种“克隆”,他是“克隆”本身的延伸、扩大和其他。
而我们往往沉迷其中,因为爱所以爱,哪怕是虚伪也乐此不疲。 当一个人名气大过一个人的时候,别人只当你是换了一个马甲,那时那些克隆别人东西的人才发现,他只不过成了原作者的阶石,成全了别人的更大名气和利益,比如网络上的一些查询功能就可以方便一些人进行更大力度的宣传,一些并不熟悉的网站,通过你的克隆会使原作者发现新大陆,使他更为兴奋,能更好地向全世界宣传,让世界都知道他,让他与世界沟通,这时“克隆”就是一种享受,何乐而不为。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抢夺的时代,你想得到的,别人同样想得到。这时克隆好像长得像的人,只不过做着异曲同工的事罢了。
如今的一些名家大师们当然很少上网,但是他们特别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个人利益,作为没有什么名气的我,我甘愿“克隆”,我知道我甘愿的目的不在不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也不在于随便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目的是改变自己的思想世界,使自己能够有自己的独特掌握思想世界的能力,这时“克隆”的双赢效果就达到了。当然,那些不善于“克隆”的人往往会引发官司那你们就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