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词语解释,有字义的写,没有的不写
安然无恙:安然:平安的样子;恙:疾病,指伤害之类的产生忧伤的事。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未遭损坏。
藕断丝连:藕已断开,但丝还连着。形容没有彻底断绝关系。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
古往今来:从古到今。泛指很长一段时间。
庞然大物:庞然:高大的样子。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人。
气象万千:气象:景象。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有很多景物在进行变化。
银光闪闪:形容什么东西闪着银光特别耀眼。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不容争辩:形容某事已十分确定,不容置疑。没有争辩的余地了。辩,指的是辩解,辩论
依依不舍:依依:依恋的样子;舍:放弃。形容很留恋,十分舍不得。
星罗棋布:罗:罗列;布:分布。像天空中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罗列分布着。形容数量多而密集
大喜过望:过:超过;望:希望。结果比原来希望的还好,因而感到高兴。
心灵手巧:心思灵敏,手艺巧妙。含褒义,多用在女子。
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
络绎不绝:绝:断。 络绎: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形容车船人马等前后相接,往来不断。
受用不尽:受到的启示,用不完。
轻松自在:不感到有负担,不紧张,并且安闲舒适。
不动声色:动:变动,变化。 声色:说话的声音和脸色。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表现出来,形容态度镇静。也说不露声色。
百度词典都找得到 so (*^__^*)
2. 曦,字笔顺怎么写,怎么解释字义
◎ 曦
【xī】
〈名〉
(1) (形声。从日,羲( xǐ)声。本义:太阳,阳光)
(2) 同本义 [sun]
东曦既驾——《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曦月(日月);曦车(曦轩。曦和所驾之车。指太阳);曦景(阳光);曦微(阳光微弱)
(4) 通“羲” [Fu xi]。如:曦和(即羲和。羲氏与和氏的并称。为传说中尧时执掌天文历法的官吏)
3. 如何理解字义
理解字义是识字教学的重点,容易被忽视。一年级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400多个生字,80%左右都是儿童日常生活词汇,具体形象。只要充分利用课文所提供的语言环境和插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及汉字本身的特点,学生就能理解。我们根据“大纲”要求字不离词的原则和识字要和发展思维、发展语言、认识事物结合起来的原则,结合儿童身心特点,采用各种直观手段训练学生掌握一些理解字义的方法,并在反复运用中形成初步能力。
1.结合词句理解字义。识字和学词是分不开的。因为有的生字本身就是一个单音节词,有的生字是构成词语的一个语素,有的双音节词两个语素都是生字,所以学生学习生字时,能联系语言环境,具体了解生字词所表达的意思才算真正掌握了字义。从“看图学词学句”开始,教师就告诉学生,结合上下文反复读生字词所在的句子是理解生字词的一种好方法。并在教学中不断强化这种训练。比如理解“广”字(第二册《祖国多么广大》)教师让学生读最后一句“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并且联系前三句的意思说出“广大”就是“很大很大”的意思,对“广”的字义也就理解了。然后启发学生读出自豪之情以加深对“广大”一词的理解。在一年级教材中,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的生字还很多,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类生字逐渐增多,因此从一年级起就要训练学生反复运用这种理解字义的方法以形成初步的能力。采用此种方法,一定要密切结合语言环境,给学生读书、思考、议论的时间,还要训练学生把理解到的意思完整、通顺地说出来,达到识字和发展思维、发展语言相结合的目的。
2.看图理解字义。一年级教材图文并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插图、幻灯、简笔画等直观手段训练学生理解字义的能力。又如“丛”(第二册《明明上学》)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株草和一丛草,让学生根据直观形象说出“草丛”的意思,落实了对“丛”字的理解,然后扩展到对“花丛”、“树丛”的理解,使学生通过识字提高了认识事物的能力。
3.运用形声字的特点理解字义。汉字是表义的文字,汉字中有80%左右是形声字,一年级教材中的形声字是比较典型的。比如“稼”、“爬”、“装”等,教学中,教师结合具体的字对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逐渐地,学生便能根据形旁去推测字义。
4.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字义。儿童的生活丰富多彩,很多字义他们在生活中已有体会,只要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便能加深对这些字义的理解。
5.看实物理解字义。有的生字的意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需要借助实物来理解。教《蔬菜》这一课时,教师出示了一株还残留着几朵黄花的小白菜苗,帮助学生分清“根”、“茎”、“果实”各指植物的哪一部分,有了这样的铺垫,课文的难点很容易就突破了。用以上几种方法训练学生理解字义,必须根据教材所提供的语言环境,在学文中有机进行,而且要反复读,在读中理解,理解了再读。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师都要充分调动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积极性,使识字和认识事物、发展思维、发展语言结合起来。
4. 暇字义什么写
暇,读音:xiá,指空闲,没有事的时候:得~。闲~。无~。应接不~。目不~接。
意思:空闲时间
组词:应接不暇 ,无暇 ,暇晷 ,暇时 ,暇景,目不暇接,无暇及此
xiá
没有事的时候;空闲:无暇兼顾 自顾不暇
(形声。从日,从叚(xiá),叚亦声。“日”指“时光”。“叚”意为“非原本的”、“借来的”。“日”与“叚”联合起来表示“借来的空闲时光”。本义:忙里偷闲。挤出来的空闲时光)
1.同本义 [freetime;leisure time]
暇,闲也。——《说文》
不敢自暇自逸。——《书·无逸》
好以暇。——《左传·成公十六年》
救亡不暇,安得王哉?——《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
——龚自珍《病梅馆记》
将吊不暇。——《国语·晋语》
炊不暇熟。——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明·宋濂《看松庵记》
又如:暇时;暇刻(空闲的时间);暇晷(空闲的时日);暇景(空闲的时光)
造句:花店里美丽的鲜花,使我们应接不暇。
暇 xiá
2.悠闲 [leisurely and carefree]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聊斋志异·狼三则》
又如:暇裕(悠闲不迫);暇适(闲暇舒适)
3.从容,不慌不忙,大方自如 [unhurried]
于是公(袁可立)之整暇再见之矣。──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谢便起舞,神意甚暇。——清·魏源《默觚下》
通假字
通“夏”
“夏、暇——《尚书·多方》:‘天唯五年,须暇之子孙。’暇即‘夏’字。联系上下文意谓:天既降丧于殷,以夏后氏,大有功德于民,故以五年,须待夏后氏之子孙,冀其克念作圣,而作民主也。《诗经·皇矣》郑注:引此经,正作须‘夏’之子孙。《尚书》以‘殷’代‘夏’。按《毛诗古音考》卷三,暇字音甫,夏字音虎,虎、甫一音之转,故夏、暇可以通假。”(引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73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案:“须暇之子孙”应理解为“把时间留给子孙”,即让子孙后代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