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字在古代有哪些写法
金文和甲骨文都没有“信”字 小篆写法 /pic/zy/xz2/4FE1.gif 字典解释及字源字形 /zd/zi/ZdicE4ZdicBFZdicA1.htm 信 xìn 〈形〉(1) (会意。
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
本义:真心诚意)(2) 同本义 [honest sincere] 信,诚也。——《说文》有诸已之谓信。
——《孟子》信,言合于意也。——《墨子经》信者,诚也。
专一不移也。——《白虎通·情性》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国语·晋语》期果言当谓之信。——《贾子道术》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礼记·经解》信誓旦旦。——《诗·卫风·氓》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三国演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左传·庄公十年》信而见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则是无信。
——《世说新语·方正》(3) 又如:信行(信用;守诺言);信人(讲守信用的人)(4) 真实,不虚伪[true;sure]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谓为信然。
——《三国志·诸葛亮传》其事信。——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5) 又如:信官(诚实不欺的官员);信赏(悬赏);信赏钱(悬赏金);信人(诚实的人) 词性变化-------------------------------------------------------------------------------- ◎ 信 xìn 〈动〉(1) 相信;信任 [believe;trust] 不我信兮。
——《诗·邶风·击鼓》且单于信女,使昫人死生。——《史记·苏武传》不自信。
——《战国策·齐策》亲之信之。——诸葛亮《出师表》犹信。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笑而不信。——宋· 苏轼《石钟山记》(2) 又如:信不及(不能相信;不敢相信);不信邪;信得过;信爱(信任喜爱);信纳(相信采纳);信不信由你;听其言而信其行(3) 守信用 [keep one's word;keep one's credit] 已诺不信则兵弱。
——《荀子·富国》小信未孚。——《左传·庄公十年》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贾谊《过秦论》信义著于四海。——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信义安所见。
——《汉书·李广苏建传》虏帅失信。——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4) 住宿两夜[stay over for two consecutive nights]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
——《诗·周颂·有客》子庚门于纯门,信于城下而还。——《左传·襄公十八年》(5) 证实;应验 [verify]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子》(6) 知晓 [know] 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岁乎?——《聊斋志异》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陆游《蝶恋花》(7) 又如:信道(知道;料道) ◎ 信 xìn 〈名〉(1) 信约;盟约[oath of alliance] 以继好结信。
——《左传·襄公元年》(2) 符契;凭证 [sign] 行而无信。——《战国策·燕策》(3) 又如:信笼(内盛物品后封口加盖印信的箱笼);刻木为信(4) 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传送函件或口头消息的人 [messenger] 宜急追信改书。
——《资治通鉴》越绝粮,使 素忠为信,告粜于吴。——《越绝书》司空郑冲驰遣信就 阮籍求文。
——《世说新语·文学》(5) 又如:信使(使者)(6) 通“讯”。音讯 [message;information]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
——李白《大堤曲》(7) 又如:信耗(信息;消息);信炮(按约定信号所放之炮);信音(音信;消息);通风报信;凶信;信鸽;信鸿;信鸟;信问(信息)(8) 书信,信件(晚起义。先秦两汉的书信又用“书”字表示) [letter] 函使报信。
——清· 袁枚《祭妹文》(9) 又如:信局(投递信件的机构);私信;挂号信;平信;死信;匿名信;信箱;信筒;信简(书信)(10) 姓 ◎ 信 xìn 〈副〉(1) 放任;随便 [conveniently; at well;at random] 要不拿出纲纪来,信着他胡行乱做,就不成个人家。——《醒世姻缘传》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白居易《琵琶行》(2) 又如:信口胡沁(信口胡吣。不顾事实,随便乱说);信着(任着;任凭);信手拈来;信步(3) 果真,的确 [certainly] 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
——《史记·华佗传》烟涛微茫信难求。——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信知生难恶。
——唐· 杜甫《兵车行》信造化之尤物。——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2. 信字演化过程
xìn信造字法:会意字形演变字源解说信,金文(人)(口,说话),表示开口许诺。
有的金文(千)(言,说话),表示用千言万语保证。造字本义:许诺,发誓。
籀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与古陶字形相近。
隶书将篆文的简写成。在现代商业社会,“诚信”是个人应具备的基本而重要的人格品质:言己所思为“诚”* ;践己所诺为“信”。
1、文言版《说文解字》:信,诚也。从人,从言。
会意。,古文从言省。
讣,古文信。 2、白话版《说文解字》:信,诚实不欺。
字形采用“人、言”会义,是会义字。,这是古文写法的“信”,采用有所省略的“言”作边旁。
讣,这是古文写法的“信”字。
3. 知音的甲骨文怎么写
油画《虎猫知音》和甲骨文自题诗《知音》
马天麟
按中国传统的观念,虎年预示了这一年是强势之年。中人们相信虎是极其强壮有力的动物,它们能驱除家庭的三大灾难:火灾、失窃和邪恶。虎画经常被挂在墙上并正对着大门,吓退恶魔,使之不敢入内,大有虎视眈眈之势。在虎年,孩子们的头上都写上了红色的‘王’字,看似能增强他们的精力与活力。长期以来,虎一直被当作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出生于虎年的人常常被认为是英勇的、乐观的、宽容的、慷慨的,他们善于领导处事。在早期的中国,老虎被视为神灵动物。人们相信它的灵魂将渗透入地下变为琥珀,这便是‘琥珀’一词的由来,意思是‘虎之魂’。
地球上食肉动物计有11个科,而最有特点和最重要的就是猫科。猫科动物是一种诡秘与美丽、优雅与残酷完美结合的动物。根据动物分类,猫属于猫科猫属,而虎则属于猫科豹属的动物。前者具有小猎性,捕捉老鼠和很小的动物,可虎是最大的猫科动物,能捕杀相当大的动物,并很大程度上能伤人,所以一直被人认为是一种可畏的恐怖猛兽。
关于老虎和猫的传说中有这么一段趣话。说是有一天,老虎请猫吃饭。猫实在有点害怕。老虎看出来了,就对猫说,我也是猫科动物。既然同出一门,彼此只能相帮,不可互相残害。猫听后信以为真,也就平静地去赴宴了。可是吃着吃着,老虎渐渐皱起了眉头。猫以为老虎累了,于是想告辞回家。可老虎却用爪子按住了猫,并对猫说:“我最近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尾巴痒得不得了,经常是整夜睡不好觉。医生说只要用一只小老虎或猫的骨头煮的水涂在尾巴上,几天以后就可以好了。可我的四个幼子年纪还小,我怎么能忍心使用它们的骨头呢!于是我思前想后,只能想暂借你的骨头一用了”。猫终于明白了老虎请吃饭的用意,顿时就昏死了过去。自此以后,虎和猫再也不是朋友,更难成一家了。
我有感于此类同属反目为敌的不幸,因而在2010年(中国传统的庚寅虎年)的年初创作了这幅题为《虎猫知音》的油画。衷心希望虎和猫这对失去和好的同类,却能安详地陶醉在神的妙音里,重新成为友善的知音。
4. 甲骨文的字体
甲骨文被发现始末 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但是,它直到公元1899年才被确认。
甲骨文的发现,震惊中外,并由此而引起对商都殷墟的发掘,中国近代考古学从此诞生。 “一片甲骨惊世界” 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
可是它的发现过程,却是十分偶然而又富于戏剧色彩的。 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
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
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 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
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由此肯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
曾有人对王懿荣从中药中发现带字龙骨之说提出质疑,认为王懿荣在他的有关著述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并认为王懿荣吃的龙骨在药店已加工成细粒,看不出刻痕文字来的。而且当时菜市口一带并没有达仁堂药店。
对此,后来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周绍良说,当时龙骨在中药店都是成块、成片出售的,直到三十年代他到中药店买龙骨还是这样。至于达仁堂药店当时确实不在菜市口,但菜市口有家著名的西鹤年堂中药店,当时的人很迷信西鹤年堂,买中药都要去西鹤年堂药店,这也有可能是当时传误造成的结果。
至于著书立说方面,首先对甲骨文作出确认的王懿荣还没来得及作深入研究并著书立说,八国联军便逼近北京城,他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 1900年7月,侵略军兵临城下,慈禧太后带领皇室人员仓皇出逃,王懿荣彻底失望了。
他对家人说:“吾义不可苟生!”随即写了一首绝命词毅然服毒坠井而死,年方56岁。 后来人们称这位最先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为“甲骨文之父”,在甲骨文发现90周年的1989年秋,在他的家乡山东烟台市福山区建成王懿荣纪念馆,以纪念他的功绩。
王懿荣殉难后,他所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转归好友刘鹗(即《老残游记》作者刘铁云)。刘又进一步收集,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于1903年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
不久,学者孙诒让根据《铁云藏龟》的资料,又写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契文举例》。 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引起学术界的轰动。
古董商人为了垄断财源,对于甲骨的来源秘而不宣,以后又谎称出自河南汤阴、卫辉等地。直到1908年,学者罗振玉才首先访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县的小屯村一带,于是他派遣自己的亲属去安阳求购,又亲自前往安阳进行实地考察。
先后共搜集到近二万片甲骨,于1913年精选出2000多片编成《殷墟书契》(前编)出版,随后又编印了《殷墟书契菁华》(续编),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继罗振玉之后,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唐兰、陈梦家、容庚、于省吾、胡厚宣等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释和研究,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甲骨学。
在甲骨文还未确认以前,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的农民在耕作时就不断在农田里挖刨出古代甲骨。据说把甲骨当做药材到中药铺去卖的第一个人是一位叫李成的剃头匠。
一次他害上一身脓疮,没钱去求医购药,就把这些甲骨碾成粉敷到脓疮上,想不到流出的脓水被骨粉给吸干了,而且发现骨粉还有止血的功效。从此他就把它们收集起来,说成是龙骨,卖到了中药铺。
经过许多学者专家考证研究,所谓龙骨其实是商代占卜用的工具。人们在占卜之前,先把龟甲和牛肩胛骨锯削整齐,然后在甲骨的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和浅槽,占卜时,先把要问的事情向鬼神祷告述说清楚,接着用燃烧着的木枝,对深窝或槽侧烧灼,烧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应部位便显示出裂纹来。
于是,占卜者根据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成败。占卜后,便用刀子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卜兆的近处,这就是卜辞。
刻有卜辞的甲骨被当做档案资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遂得流传于后世。甲骨文发现的故事,后来被人们称为“一片甲骨惊世界”的奇迹,在中国和世界考古史上写下了带有传奇性的篇章。
殷墟遗址的发现 由于弄清了甲骨出土的地点,从1928年秋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李。
5. 甲骨文
信 有一种文字,它曲线优美;有一种文 字,它生动形象;有一种文字,它如画一样 美丽。
这就是,中国人的骄傲,甲骨文。 我们的祖先,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经创 造了文字。
这种最初的文字甲骨文,也是最 象形的字体。 看看“竞争”的“竞”这个字的甲骨文,两 个人手中有着一样的东西,要分出高下,这 一个简单易懂的文字,却生动的体现出了比 赛的情景;而龟这个字,却恰似一幅可爱的 图画,两只小脚从?壳里伸出来,这么的形 象。
而这些,只有甲骨文能办到。 啊,中国的古人啊,谢谢你们为我们创 造了这么多形象的甲骨文,我们会将它永远 的流传下去。
我爱你,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