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暇字义什么写
暇,读音:xiá,指空闲,没有事的时候:得~。闲~。无~。应接不~。目不~接。
意思:空闲时间
组词:应接不暇 ,无暇 ,暇晷 ,暇时 ,暇景,目不暇接,无暇及此
xiá
没有事的时候;空闲:无暇兼顾 自顾不暇
(形声。从日,从叚(xiá),叚亦声。“日”指“时光”。“叚”意为“非原本的”、“借来的”。“日”与“叚”联合起来表示“借来的空闲时光”。本义:忙里偷闲。挤出来的空闲时光)
1.同本义 [freetime;leisure time]
暇,闲也。——《说文》
不敢自暇自逸。——《书·无逸》
好以暇。——《左传·成公十六年》
救亡不暇,安得王哉?——《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
——龚自珍《病梅馆记》
将吊不暇。——《国语·晋语》
炊不暇熟。——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明·宋濂《看松庵记》
又如:暇时;暇刻(空闲的时间);暇晷(空闲的时日);暇景(空闲的时光)
造句:花店里美丽的鲜花,使我们应接不暇。
暇 xiá
2.悠闲 [leisurely and carefree]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聊斋志异·狼三则》
又如:暇裕(悠闲不迫);暇适(闲暇舒适)
3.从容,不慌不忙,大方自如 [unhurried]
于是公(袁可立)之整暇再见之矣。──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谢便起舞,神意甚暇。——清·魏源《默觚下》
通假字
通“夏”
“夏、暇——《尚书·多方》:‘天唯五年,须暇之子孙。’暇即‘夏’字。联系上下文意谓:天既降丧于殷,以夏后氏,大有功德于民,故以五年,须待夏后氏之子孙,冀其克念作圣,而作民主也。《诗经·皇矣》郑注:引此经,正作须‘夏’之子孙。《尚书》以‘殷’代‘夏’。按《毛诗古音考》卷三,暇字音甫,夏字音虎,虎、甫一音之转,故夏、暇可以通假。”(引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73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案:“须暇之子孙”应理解为“把时间留给子孙”,即让子孙后代去解决问题。
2. 忙碌与空暇为题的范文
于忙碌处觅充实
福楼拜曾说:“我每天坚持写作,每天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素以勤奋著书著称的福楼拜,自然每日忙碌,何来“每天按时看日出”的闲暇?
时下人们生活的疲劳与困惑与此问是缘起同一的:“因为终日忙碌,失去了生命的闲暇。”他们这么报怨着。殊不知,当我们开始抱怨起“忙碌”,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闲暇”的可能。
私以为,“忙碌”与“闲暇”并非有对立的概念之分,而只是个人的心态之别。正如海斯利特和西塞罗所言,“忙碌”与“闲暇”是相伴而来的。也许,这个“忙碌”所指的,是充实。
生命的充实,正来源于人的心态。所谓的“忙碌”,在有些人看来,是生命的折磨与压榨,这样,其人当然会有暴戾之气,即使偶遇“日出”想必也是感慨一句:“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吧?而绝不会真正如福楼拜把日出视作风景与感动。
于是,生命便只剩下流汗与“忙碌”的苦难。
我想,昆德拉“此处”与“彼处”的概念是极契合“忙碌”与“空闲”的,这里蕴藏的深意也是生命的出路。因为“生活在别处”与人们对“空闲”的追求是一致的,太多焦虑不安的人往往是把“彼处”作为对“此处”的否定。然而,昆德拉的本意并非如此,没有“此处”的存在,是无法寻到彼处的,一味把“忙碌”当成痛苦,“空闲”也便成为天方夜谭。两者本是生命的两种风景、两种状态、两种美,割舍了任何一种,都会是缺失甚至是缺憾。惟有正视,平静地对待所谓的“忙碌”,将它演绎为“充实”与“满足”,才有可能在生命中找到“闲暇”,并感悟它,享受它,感谢它!
我们的心需要慢下来,不再被生活的琐琐屑屑牵着走,不再焦躁着赶路,不再抱怨生活。慢下来,也许无法改变所有,但至少,我们改变了自己的心态,不再紧张与困惑。
我想,海斯利特的话也许应该改为:“越是能感受忙碌给人们带来的充实,就越会有闲暇。”如此这样,从今天开始,好好去品味属于自己的“忙碌”,品味这充实的点点滴滴,偷得闲暇处,也不会因为空闲的短暂而患得患失,而是真正地感受岁月,感受风景,感受爱。
生命本是忙碌,我却用它来寻找充实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