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蒙眬的读音是什么
汉语词汇,读méng lóng,意为模糊,不清楚,朦朦胧胧,不是很清楚。常用来表达视线或者心理状态不清楚。
解释
1.眼睛欲闭又开。形容醉态或睡态。 宋苏轼《杜介送鱼》诗:“醉眼蒙眬觅归路,松江烟雨晚疎疎。”《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天子召李白上殿,见其面尚带酒容,两眼兀自有蒙眬之意。”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尸变》:“四客奔波颇困,甫就枕,鼻息渐粗。惟一客尚蒙眬。”
2.模糊,不分明
模糊,遮住
被遮住,不清楚。 明 高明 《琵琶记·义仓赈济》:“若还得了两家财物,只得蒙眬写个回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公孙九娘》:“既而生归,则暮色蒙眬,不甚可辨。”(还可用来表示月光模模糊糊)
注:蒙眬同蒙胧,但不同朦胧,朦胧形容不清楚,蒙眬形容神志不清或不分明,被遮住,不清楚
2. 朦胧、蒙眬、蒙胧、曚昽、蒙泷怎么区分
从含义和用法区分:
1、朦胧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méng lóng,指物体的样子模糊,看不清楚或者人所表达的感情思想不太清晰,多含蓄,这一含义多用于文学艺术作品中。文学上的朦胧有很多种意思,一是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二是指一种美学境界上的朦胧。
2、蒙眬是一个汉语词汇,读méng lóng,意为模糊,不清楚,朦朦胧胧,不是很清楚,常用来表达视线或者心理状态不清楚。词语在《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聊斋志异·尸变》等作品均有出现。
3、曚昽指旧时指日光不清,现在多指模糊不清。一条大路伸展向遥远的远方,两旁是被曚昽的薄雾笼罩着的树林。
4、濛泷形容雨小有雾看不清。
共性:
“朦胧”、“蒙眬”与“曚昽”是一组形体相近的同音词,均读作méng lóng;又都是形声字,且有共同的声旁“蒙龙”;词的构成方式相同,都是联绵字构成的单纯词;词性也相同,都是形容词;尤其是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也有某些相似之处。
因此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这些词语时,往往易造成混淆,以致用错或写错。
扩展资料
“朦胧”一词的同音词,《现代汉语词典》中列有“蒙胧、朦胧、蒙眬、蒙眬、曚昽”等条目。
其注释如下:1、蒙眬:快要睡着或刚睡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的样子:睡眼~。
2、蒙眬:见蒙眬。
3、朦胧:①月光不明。②清楚,模糊:暮色~、烟雾~。
造句:
1、透过夜色,可以看见远处朦胧的山影。
2、我们乘着朦胧的夜色在校园里散步。
3、我刚起床,睡眼蒙胧的什么也看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