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文:《史记》史评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史记》有感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文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读中国的历史,不能不读《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的父亲司马谈做过太令,主要从事管理皇家图书、收集石料等工作。他曾打算编写一部通史,但没能实现。临死前,嘱咐司马迁完成他的遗愿。司马迁年轻时就喜欢历史,20岁时就漫游名山大川,到处考察、搜集资料。这中间,因为司马迁为兵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说好话,被投入监狱,惨遭腐刑,蒙受奇耻大辱。出狱后,司马迁更加发奋写作,终于在征和二年(前91年)完成了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辉煌巨著。他在死了若干年,他的外孙杨恽将这部2万多字的巨著公共于世。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还是一部文学巨著。里面的故事非常精彩,还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近几天,班上流行看«史记»,它是古代著名作家司马迁写的。司马迁出生在一个朝廷官员的家庭里,少年时就十分有才华,它父亲是掌管朝廷史书的一个大官。他父亲十分想写一部史书,可还没写完,便撒手归西了。司马迁便继任了他父亲的官职,十分认真地写起了这部史书。正当他致力于创作«史记»时,刚正不阿的司马迁挺身而出替李陵辩护,却下狱惨受了宫刑。可是他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发誓要将«史记»写完。终于,经过不懈的努力,完成了«史记»。
这不正体现了他乐观顽强的精神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吗?我们会因为一点儿小事就火冒三丈,会因为失败就灰心丧气,而司马迁却不一样。他在哪儿失败了,便在哪儿爬起来。这种“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与敬佩。
我们也要向他学习,做一名坚强的中国人。
2. 写一首战国七雄争霸的史评
风卷狂沙,晋分三家。
烨烨雷电,商鞅变法。
吴白两起,创造不败神话。
远交近攻,谁能纵横天下?
血染万里黄沙,今朝谁家天下?
醉看几度落霞,且看谁人安雅?
王于兴师,修我兵甲。
万姓流离,望断天涯。
啊~争雄图霸,啊~花落谁家?
威震华夏,燕赵骏马。
白虹贯日,刺客游侠。
诗经楚辞,书写多少光华。
儒墨道法,谁能领政天下?
血染万里黄沙,今朝谁家天下?
醉看几度落霞,且看谁人安雅?
王于兴师,修我兵甲。
万姓流离,望断天涯。
啊~争雄图霸,啊~花落谁家?
风卷狂沙,兵临城下。气贯长虹,金戈铁马。
韶华易逝,落尽多少残花?且问苍生,谁能一统天下?
有不到之处求斧正。
3. “史”字在田字格中怎么书写
一、“史”字在田字格中的写法如下:
二、释义:
1、历史:~学。近代~。世界~。有~以来。
2、古代掌管记载史实的官。
3、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中的第二类:~书。~部。
4、姓。
三、相关组词:
史书 秘史 史前 历史 通史 国史 史学
野史 别史 修史 青史 史策 病史 史官
扩展资料:
一、字源解说:
造字本义:动词,手持旌节,代表国家,出使和谈,记录划定的国界,完成传之后世的和平文件。
文言版《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凡史之属皆从史。
白话版《说文解字》:史,宫中负责记录重大事件的官员。字形采用“又”作边旁,像一手持“中”。中,表示记录的客观公正。所有与史相关的字,都采用“史”作边旁。
二、词组释义:
1、史评[shǐ píng]
评论史事或史书的著作。
2、女史[nǚ shǐ]
本为古代女官的名称,旧时借用为对妇女知识分子的尊称。
3、史部[shǐ bù]
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也叫乙部。见〖四部〗。
4、史话[shǐ huà]
叙述史事或某种事物发展过程的以故事或漫笔等形式写成的作品(多用于书名):《太平天国~》。《辞书~》。
5、外史[wài shǐ]
指野史、杂史和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之类:《儒林~》。
4. 诸葛亮的史评经文,作文
他,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些神话般的故事和他一起在历史长河里闪着耀眼的光芒。他是成功的象征,“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但他偏偏遇上了一位扶不起的阿斗,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慨叹和唏嘘。
他原本只是个隐士,他念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躬耕于南阳,一心只想过着“俭以养德,静以修身”的生活。可是,他这样的智者,历史是不会让他如蜉蝣一般消失,于是演绎了“三顾茅庐”的佳话。
他足智多谋。初出茅庐就火烧新野,即使是曹操手下“八虎骑”之首的夏侯敦也落得狼狈而逃。他巧借大雾,草船借箭,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周瑜陷害他的美梦破灭,同时还大大挫伤了曹军的锐气。他六出歧山,屡战屡胜,使魏军中首出一指的司马懿也闻风丧胆。
5. 历史札记怎么写
(一)提纲式。以记住历史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二)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三)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四)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五)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六)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
(七)简缩式。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
不管写怎样的笔记,首先要读懂文章,这是基础。写读后感一般要先把文章主要内容做一个概括,然后根据自己选择的角度进行评论,或者评语言,或者评人物,只要是自己的看法即可。
如何写读书札记?四个步骤:
第一步:概括每一段段意。
第二步:梳理论文的写作提纲。(还原作者本意)
第三步:写出你对论文的评价意见。(写出好与不好的方面)
第四步:所读论文的学术价值在哪?(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6. 李世民在晋书中的史评
唐太宗很重视《晋书》的修撰工作,他亲自为《晋书》的《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分别写了史论。
这四篇史论都题为“制曰”。他在《宣帝纪》的后论里,说司马懿这个人是“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又说他是“欺伪以成功”、“好回以定业”。
肯定了他在政治上的成功,批评了他在做人方面的欺伪行为。早年,唐太宗曾同大臣虞世南论说历史。
“商略古今”。虞世南后来在自己的著作中就尖锐地批评司马懿“多仗阴谋,不由仁义,猜忌诡状,盈诸襟抱”;这说明他们对司马懿的看法是一致的。
唐太宗在《王羲之传》后论里,高度赞扬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说:“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风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
这在中国古代书法评论史上,也可以说是一段佳话。
7. 什么叫史评
对历史学家及史籍进行评论的专门著作被称为史评体。
史评涉及的范围有:评 史事、评史书、评史法、评史家、评编纂等。我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最著名的史学 评论家以唐朝的刘知几和清朝的章学诚为代表,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史通》和 《文史通义》。
虽然在唐朝之前,很早就已出现了史评一类的议论文章,如《左传》 中的“君子曰”、《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书》中的“赞曰”、《汉纪》中的 “论曰”以及《三国志》中的“评曰”等,都是史评的语句,但还不能独立为史评 体。因此可以说,唐朝的刘知几,对于史评体史书的出现确实有首创之功。
其他如 南宋郑樵的《通志》之《艺文略》及《金石略》、金代王若虚的《滹南遗老集》、明 朝李贽的《藏书》和《续藏书》、明末清初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和《宋论》等都是 比较著名的史评类著作,至清朝的《四库全书总目》,在图书分类法中,始将史评类 图书单独列为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