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次祭车,都请人写文书,如果自己会写就会方便很多,谁能提供祭车
祭 车 符
手捧金香车前站,车上的位置听我言。
车头老爷你为尊,里里外外你操心。
千里遥远你带路,四季平安归家门。
灯火菩萨前引路,如同昼夜放光明。
方向盘老爷你为先,东南西北你照管。
拐弯回头全靠你,一年四季保平安。
车头老爷你为灵,四面八方你去行。
上山过桥全靠你,份量轻重你担承。
车轮老爷你为君,急行慢行你操心。
危急之时你担保,四季安全扎下根。
山神路神崖头神,黄仙白仙盘龙仙。
若有车辆从此过,高抬贵手保平安。
阿弥陀佛
2. 祭车文书横着写还是竖着写
两者各有特点,都可以采用,但横写和竖写章法和布局是不同的。
横写是现代书写方式,古人从来不是从左至右横写的,所以没有“权威的”章法可供参考,而且横写也要讲究笔画的内在连续,使之看起来是一个整体,最后落款也要盖章;
竖写是古人就用的书写方式,就遵循毛笔书法的章法就行了。但要注意:竖写要用繁体字!
范文:
祭车文书
xx省xx区xx村xxx自有 xx型Xxxx区xx镇号车一辆车牌号xxxx,今择良辰吉日,特备美酒佳肴及金钱等祭一案于x年x月x日x时在xxx祭车。祈求路神、山神、桥头神、黄仙、白仙、盘龙仙、及众神众仙、八方财神和列祖列宗保佑此车,道路畅通行驶安全,出入平安,南通北达,东成西就,四季来财,八方进宝,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全家人跪拜!
X年x月x日
祭品;鸡、鱼、方肉、生菜、油菜、苹果、橘子、香蕉
将车洗净车头向东上供侯烧香,念祭车文书烧纸时连文书一块烧掉敬酒红布系入各车轮跪拜磕头放鞭炮
(注意选择日子应选黄道吉日天德、月德、天恩、满、平、执、成、开、收、等日车头朝东)
3. 祭文怎么写
格式内容:
1.标题。写成 "祭xx文"、"xx"表示死者的辈份或与生者关系。
2."维"起。
3.死者逝世的情况。
4.祭奠人。
5.死者生平及事迹。
样例文式
起车祭文,即丧葬时,灵柩欲抬往山上安葬之时,孝男孝女跪拜之时所寄之文,例文如下:
例一:
公元○○○○年岁次○○年○○之月○○朔越○日
不孝男○○孝妇○○○孝孙○○等敢昭告于
○代大父(或母)谥(或讳)○(姓)公(或○氏)之灵曰:痛维吾父(或母)罔极深恩,未报毫厘,胡云一梦,庵忽辞尘,兹奉灵柩,安葬福岫,灵车既驾,往处幽宅,载 陈牲礼,永诀生天,父(或母)其鉴格耶,尽哀诚
谨告
如上例,“维”字,“某代大父(或母)”,“谨告(或尚飨)”皆在其它行列之上,称为“三开头”,按闽南风俗,子孙辈排列为:不孝男○○,孝妇○○,孝女○○,孝婿○○,孝侄男○○。
4. 祭典词怎么写
祭奠词??可是说:祭文? 词目:祭文 拼音:jì wén 基本解释 [funeral oration;elegiac address] 祭奠死者或供奉神仙时唱读的文章 详细解释 文体名。
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若乃礼之祭祀,事止告飨;而中代祭文,兼赞言行。
祭而兼赞,盖引神而作也。” 宋 郭彖 《睽车志》卷四:“忽有髑髅自空堕几案间,举家骇愕, 咏之 为祭文而埋之。”
章炳麟 《国故论衡·正斋送》:“近世或有功德在民,祭於州邑,及夫往世特达之士, 比干 、夷 齐 、鲁连 、郑康成 之伦,庙祀犹在,有特豚鱼菽之祭,为之祭文可也。” 沙汀 《还乡记》四:“免得拖死了连祭文都不好写。”
[编辑本段]定义 文体名。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祗时所诵读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同时,祭文也是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时诵读的。它是由古时祝文演变而来,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
而韵语之中,又有四言、六言、杂言、骚体、俪体之不同。祭文出现于汉代。
古时的祭文在内容上可分四类,哀悼死者,祈求降福,驱除邪魔,祈祷降雨,而多用于哀悼死者。新时代,大兴科学,破除迷信,应该反对,但是用于哀悼死者还是可以的。
因为祭文是哀悼死者的文辞,就应该以真挚的感情与质朴的风格写作为好。祭文是读给人听的,特别是给死者后人听的,所以内容以表彰死者功德为主,并要通俗易懂。
旧时写的好的祭文,感情色彩比较浓厚,多为亡亲亡友而作的追记、生平,称颂死者,念起来如哭如泣,如咽如诉。如袁枚的《祭妹文》。
[编辑本段]例文 祭妹文 原文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是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
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日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
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入户,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
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
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目失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
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碟,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
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
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详,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已辰时气绝。
四肢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
而今已矣!除吾死外, 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
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
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矿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
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
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译文 隆丁亥年冬季,安葬我的三妹素文于上元县羊山,作文祭奠她说: 唉!你生在杭州,却安葬在这里,距离我们家乡七百里呀。
当你初生的时候,即使做奇离的梦,做虚幻的想象,又怎么料到这里是你埋葬骸骨的地方呢? 你由于坚持贞节的一种念头,遭人离弃,以致孤独忧伤,困苦失意。虽然是命中注定,实际上是上天造成这种不幸;但是连累你到这种地步,未尝不是我的过错啊。
我小时候听先生讲授经书,你同我并肩。
5. 祭文的写法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参考一下好不?
6. 奠文怎么写
祭奠文乃古今丧葬必须之物,虽言文无定式,然其格是不可不知,种类及一般措辞亦不可不知也,
故抄录故父之撰文数例,以备不忘耳。
[格式内容]
1.标题。写成 "祭xx文"、"xx"表示死者的辈份或与生者关系。
2."维"起。
3.死者逝世的情况。
4.祭奠人。
5.死者生平及事迹。
6.表示哀痛之情。
7.结语用 "伏食尚飨"。
一、起车祭文式
起车祭文,即丧葬时,灵柩欲抬往山上安葬之时,孝男孝女跪拜之时所寄之文,例文如下:
例一:
维
公元○○○○年岁次○○年○○之月○○朔越○日
不孝男○○孝妇○○○孝孙○○等敢昭告于
○代大父(或母)谥(或讳)○(姓)公(或○氏)之灵曰:痛维吾父(或母)罔极深恩,未报毫厘,
胡云一梦,庵忽辞尘,兹奉灵柩,安葬福岫,灵车既驾,往处幽宅,载 陈牲礼,永诀生天,父(或母)
其鉴格耶,尽哀诚
谨告
如上例,“维”字,“某代大父(或母)”,“谨告(或尚飨)”皆在其它行列之上,称为“三开头”,
按闽南风俗,子孙辈排列为:不孝男○○,孝妇○○,孝女○○,孝婿○○,孝侄男○○,孝侄妇○○,
孝侄女○○,孝侄婿○○,孝孙男○○,孝孙女○○,孝侄孙男○○,孝侄孙女○○,孝外孙男○○,
孝外孙女○○,孝曾孙男○○,孝曾孙女○○,孝侄孙男○○,孝侄孙女○○,孝外曾孙男○○,孝
外曾孙女○○等,依此类推。
7. 让座的作文的第一自然段怎么写
[让座作文]
一个星期日上午,妈妈叫我去还书,我走到车站电车就已经到了,我马上上了车,发现我后面坐着一位大约5、6岁的小妹妹穿着粉红色带白点点的小裙子,让座作文。 到站了,又上来一位年纪跟我差不多的男孩拄着拐杖一摇一摇地走上车子,上前的老奶奶马上对那个小男孩说:“你坐这吧,我让给你坐”,“不行,您当然不能了,还是我站着吧!没事的”,他说。小姑娘挥挥手说:“大哥哥快来”。 男孩慢慢地走过来,我连忙拿起妈妈的书遮住脸心想:我好不容易坐个位子,才不能让给他坐呢!可是没想到我后面的小姑娘居然真的把位子让给他,还说:“大哥哥你坐,别摔跤了”。 忽然来个急刹车,小妹妹摔了一跤,她想哭了,我的脸忽然红了不知咋回事,那男孩赶紧扶起小女孩说:“你没事吧?”“我没事的”,她微笑地说。老奶奶叹了一口气平静下来了,小学六年级作文《让座作文》。 他们的话说完了,我的脸还是红的,心嘭嘭嘭地一直跳着,不停的想我怎么了?我不想再想下去了,我站起来说:“小妹妹你坐我这吧!我长得高,抓得到扶手”。“谢谢、谢谢了”,她很高兴地回答。 我也第一次知道助人为乐的真正的快乐!让座作文400字
8. 怎样行路祭
旧时丧葬,礼仪繁琐,迷信甚浓。
做寿域 旧时,富家老年人多择地做寿域,域内放“寿砖”、茶壶、油瓶(称“寿油”)各二。墓碑“寿域”两字涂以红漆,以示空穴,日后进柩则改涂黑漆。
做寿域须择双日,以初十为吉日,本人不可在场。 丧事 送终 病人弥留之际,家属环侍床前目送,小辈要跪在榻前。
也有长子扶父趺坐,俗谚“晓得死,爬起坐”,谓坐着死去,死者坐化,灵魂可升夭。送终以子女到齐为“福气好”,倘有儿子尚在途中未赶到,有为临死者灌参汤,以延续时辰。
待一断气,俗谓咽下最后一口“海底痰”,家属方可嚎哭举哀。旋即焚烧锡箔纸钱,谓之“送盘缠”。
浴尸 老人逝世,孝子撑伞、挈桶至水井或河边焚化纸钱并汲水,用新毛巾擦抹死者,谓“买水浴尸”。一般是儿子浴父尸,女儿浴母尸。
也有在河埠头或向井中丢下一个铜钱,佯装打水,佯装为死者沐浴者。浴毕,为死者梳发整容,修剪指甲,换穿寿衣,亦有临终前换上寿衣。
移尸 由长子捧头,幼子扛脚,移尸于中堂或堂前间的木板床上。鄞县一带称“移板头”,慈溪叫“歇床”,宁海谓“晾板头”,余姚称“摊板头”。
移尸过天井,则要撑伞遮住,谓尸不见日。移尸时眷属跪送不许哭,防泪水滴尸。
移妥,于死者脸上盖一块白布,俗称“盖面白”。脚后点油灯一盏,谓给死者照明,俗称“脚后灯”。
洪塘一带(今属江北区)在死者脚后还放一磨盘,在磨孔内插上一杆大秤,秤钩吊麻袋,袋内装五谷。停尸后眷属方可哭啼,并将死者睡的席子及其他杂物焚烧于三岔路口或河埠头,俗称“燃荐包”。
报丧 亦叫报死讯。报丧者标识为倒挟一把雨伞,低头赶路,途中不与人谈讲,到要报之家,将伞柄朝下放置门外,以示凶信,告知简要情况及入殓日子即走。
乡间有的地方,待报丧人一走,即在大门口砸碎一只碗或一张瓦片,意示“百病消散”。 守灵 孝堂悬孝慢,设祭桌,摆灵位(神位牌),焚香燃烛,做“灵前羹饭”,由尼姑涌经,念伴打醮,与各地相同。
孝子等眷属,卧在尸侧草荐(草垫)上,谓之“陪尸”,到“大殓”(落材);再轮流守灵,直到“出丧”。 破孝 死者眷属裁制孝服,谓之“破孝”。
给来吊唁亲眷分白布裁制孝服,谓之“散白”。孝服有区别。
孝子孝孙穿麻衣,着蒲鞋,腰束草绳,头戴“三梁草冠”,孝孙于帽沿扎一块圆形红布,以示孝中有吉,侄子辈戴“二梁草冠”。嫡亲,男者“白帽头”圆顶,远亲方顶。
女眷戴孝兜,状如披风,有长有短,女儿、媳妇所戴最长,一般女眷亦戴白包头。族内本家晚辈穿麻衣,同辈则穿白衣。
大殓 亦叫入木、入殓、落材。人死后停尸时间分为三日、五日、七日,俗称“几日排场”。
一般择单日、拣潮涨时辰大殓,故俗谓“看潮水落材”。一般用稻草灰铺棺材底,富家用石灰,上铺灯芯碎沫,俗称“灯芯眼”,摊上材席,放置头枕、脚搁,称“元宝枕”。
由孝子捧头扛足,帮忙者四人抓起兜尸被的四角,纳尸入棺,俗称“落材”。尸脚须碰着棺材板,并要说一声“脚踏实地”。
尸周围放24包或32包石灰,俗称“包头”,死者生前所爱的器玩,连浴尸时剪下的指甲、趾甲用纸包好一并纳入。忌放镜子。
然后依次叠盖眷属亲友所送“重被”,由执事者两人一呼一应,盖一条要喊一声是某人所送(如同今日报送花圈者名单)。一人一手拿升(米升),另手拿斗(米斗),向棺材内佯装倒物,边“倒”边吆喝:“黄金一升”,另一人答:“有!”继喊“乌金一升”、“白银一升”,而后“黄金一斗”、“白银一斗”,均以“有、有、有”应之,俗称“金、木、水、火、土,三斗三升足”,谓可让死者安心入木。
相传宁波俚语“骗侬落棺材”出典于此。最后一条重被为孝子或孝孙所送,俗称“子孙被”。
盖棺前,揭开“盖面白”,谓“见亲人”,使亲人最后一见。合棺盖敲梢钉封棺时,亲人须抚摸棺材,谓可减轻死者“疼痛”。
殓成,眷属嚎哭,并围棺拉成圆圈,绕行数周。最后做“入木羹饭”,孝子孝眷亲友分批跪拜祭奠。
贫家即日或次日出柩,富家择日出殡,并系好绳索、备好棺杠,俗称“太平杠”(以防万一失火即可抬出)。陪灵、祭祀与各地同。
殡葬 出殡 俗称出丧。普通人家灵柩上盖条红被面或红毡条。
贫家出丧两人抬出,称“独龙杠”。富家灵柩罩以柩套(贳器店有贳),有“独鹤朝天”、“五鹤朝天”,有“珠龙”(称“玻璃”杠)柩套,龙首前伸,龙尾后现。
抬柩者有4人、8人,多至16人,称“阔绰天平杠”。灵柩上路前,丧家请有地位者“题主”,在神主牌位“王”字上先用朱笔加点,再用墨点黑成“主”字,仪式颇繁。
题主毕,起棺,抬柩出门,门外孝子须跪着进酒三杯,执事者高呼:“醮——杠!”哭声骤止,醮杠者念醮杠词。鄞县白岳乡昔日醮杠词云:“日出东方一点红,棺木放在大路中;四亲八眷呕(叫)带拢,亲男亲女送侬终。”
“生也空来死也空,生死如同一梦中;生是百花逢春发,死是黄叶落秋风”等等。随后,高呼:“开肩,升炮!”百子炮、炮仗齐放,鼓钹大作,称“引路炮”。
抬棺上路,富家多以“方相”即“开路神”为前导,两只大灯笼,左右两面“引路幡”各写“魄归窀穸”和“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