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嫣用拼音怎么写
◎ 嫣
【yān】
〈形〉
(1) (形声。从女,焉声。本义:美好的样子)
(2) 笑容美好 [sweetly]
嫣,巧笑态也。——《正字通》
(3) 身材高大而美丽 [tall and beautiful]
嫣,长美的样子。——《玉篇》
(4) 又如:嫣妍(美好的样子)
(5) 颜色浓艳 [strong]
日斜柳暗花嫣。——冯延已《三台令》
(6) 又如:姹紫嫣红
2. 焉繁体字怎么写
焉的繁体字怎么写 ( 焉 | 焉 )
焉的QQ繁体字是什么 ( 漹 | 焉 )
焉的拼音/焉的音标 yān
焉的意思——→
焉是什么意思→
焉的意思是什么 (1)〈书〉
(2)(代)跟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必不在~|乐莫大~。
(3)(代)哪里;怎么(多用于反问):~有今日?|不入虎穴;~得虎子?
(4)(副)乃;才:必知乱之所自起;~能治之。
(5)语气助词:有厚望~。
3. 焉和蔫的区别怎么读音
焉读音:yān,声母是y,韵母是ān,声调是一声。
蔫读音:niān,声母是n,韵母是ān,介母是i,声调是一声。
焉和蔫的区别:性质不同、字源不同
一、性质不同
1、焉:象形,小篆字形,像鸟形;作兼词一般都用在句尾有于是、于之的意思。
2、蔫:形声,从艹,焉声,比喻精神萎靡,呆滞。
二、字源不同
1、焉:本义焉鸟。
2、蔫:本义枯萎、下垂的样子。
扩展资料
蔫汉字笔画:
蔫相关组词:
1、发蔫[fā niān]
花木、水果等显现出萎缩。
2、蔫坏[niān huài]
不声不响的动坏心思、做坏事,在别人面前却是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
3、蔫巴[niān bā]
枯萎。
4、蔫食[niān shí]
不新鲜的食物。
5、蔫淘[niān táo]
不声不响的淘气。
6、蔫损[niān sǔn]
老北京方言。
4. 古文中,焉是什么意思
“焉”字常见于文言文。基本解释:
1、与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例如:心不在焉、不复出焉。
2、乃,才:必知乱之所自起。例如: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3、文言疑问词,怎么,哪儿。例如:且焉置土石?
4、文言文实义词,在那里,在其中。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文言助词。例如:又何戚焉。
扩展资料: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几乎是家喻户晓,出自于《论语·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白话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2、其中三是虚数,极言很多。三、六、九、百、十、千都一样。此句中泛指多个人。焉:是兼词“于之”的意思,翻译为“在其中”。翻译:“几个爱好相同的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_焉
5. 心不在焉的焉的笔顺怎么写
汉字 焉
读音 yān
部首 灬
笔画数 11
笔画
名称 横、竖、横、竖、横、横、竖折折钩、点、点、点、点、
6. "并"的拼音怎么写
读音:多音字;[bìng] 、[bīng]
并
[ bìng ]
1.合在一起。
2.一齐,平排着。
3.连词,表平列或进一层。
4.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的语气,表不像预料的那样。
组词:并拢、合并、兼并、并驾齐驱、并重(zhòng)、并不容易
拓展延伸:
1、副词
(1)全,全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2)又如:并然(完全);据我了解,事情并不是这样
(3)一起;一齐;同时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史记·陈涉世家》
(4)并且,连
杖至百,两股间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聊斋志异·促织》
(5)和,以及
2、名词
(1)古地名。并州
相传禹治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并州为九州之一,其地在今河北保定、正定和山西大同、太原一带。沿用为太原的别称。
3、动词
(1)会意。
《说文》:“从二立。”金文字形,为二人并立之形。本义:并行,并列
且夫尧、舜、桀、纣千世而一出,是比肩并踵而生也。——《韩非子·难势》
(2)合并(由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结合一起)
并力西向。——苏洵《六国论》
遂以周瑜, 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 备并力逆 操。——《资治通鉴》
(3)兼并;并吞
秦初并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魏并 中山。——《战国策·中山策》
(4)具备
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
(5)通“屏”,“摒”。排除
至贵,爵国并焉。——《庄子·天运》
(6)相同
行与世异,心与欲并。——嵇康《卜疑集》
[ bīng ]
7. 鄢怎么读音是什么
鄢的读音是 yān ,具体意思如下:
鄢
部 首 阝 笔 画 13 五 行 土 五 笔 GHGB
1.鄢陵(Yānlíng),地名,在河南。
2.姓。
详细释义
〈名〉
1、古邑名
2、春秋楚别都,汉惠帝时改为宜城,在今湖北省宜城县
3、春秋莒邑。又名鄢陵、安陵,在今山东省沂水县境
4、周国名 。春秋时为郑所灭,改名鄢陵,在今河南省
5、姓
扩展资料
相关词汇
鄢郢 [ yān yǐng ]
1、春秋 楚文王 定都于 郢 , 惠王 之初曾迁都于 鄢 ,仍号 郢 。因以“鄢郢”指 楚 都。
《商君书·弱民》:“ 秦 师至, 鄢 郢 举,若振槁。”《史记·苏秦列传》:“ 秦 必起两军,一军出 武关 ,一军下 黔中 ,则 鄢 郢 动矣。” 张守节 正义:“ 鄢乡 故城在 襄州 率道县 南九里。 安郢城 在 荆州 江陵县 东北六里。 秦 兵出 武关 ,则临 鄢 矣;兵下 黔中 ,则临 郢 矣。”
晋 左思 《魏都赋》:“ 临菑 牢落, 鄢 郢 丘墟。” 唐 李白 《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 伍君 开张 阖闾 ,倾荡 鄢 郢 。”
2、泛指今 湖北 江陵 、襄阳 一带。
唐 皇甫冉 《送从弟豫贬袁州》诗:“水与 荆 巫 接,山通 鄢 郢 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