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行楷、行书、行草,这些字体有什么区别
楷书的字体工整,横平竖直,一笔一划交待地非常清楚,看起来端正、稳健、雍容、秀丽。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略有变化,可以认为是楷书的快写。主要是连写或简写了部分笔划,显得俏丽、轻盈、流畅、明快。
草书则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大多数笔划简写连写,结构简省,偏旁假借,点画飞动、上下字之间笔划痕迹往往牵连相通。但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可以说是“潦草的行书”。它的特点是飞腾奔宕、笔势连绵回绕一气呵成,字型夸张浪漫,极有艺术感。有些书法家的“狂草”将草书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如唐代的怀素)。
楷、行、草三种字体以楷书为基础、行书是发展、草书是再发展。它们的特点单个来看是完全不同的,但也有一些介于它们之间的字体,因揉合了两种字体的特点所以被认为是过渡体:
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草书的则称为“行草”。应该是行草写起来快,行书容易辨认,呵呵最好还是写行楷两者兼顾
2. 什么是行书
苏轼的书法,举为“宋四家”之首,这应与他的文名有关,也与其书法造诣有关。与一般书法家不同,苏轼具有独到的书学思想——这就是他的意造无法说、艺道相合说及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审美思想。东坡有“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诗句。论草书复言“我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此所谓“意造”并非是臆造,而是强调书法的抒情性,体现的是无意于佳的美学思想。他赞成庄子技进乎道的思想,在《日寓》一文中引用了子夏的话:“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同时又与儒家“志于道”的思想相合。苏轼有“书要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之语,解缙评东坡书“丰腴悦泽,绵里藏针”,便是其刚健流丽说的最佳注脚。
苏轼书法艺术的最大成就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书学与书艺并重,以学养为书,书作富有书卷气;二是哲学思想偏重佛道,强调书法的表现性,开创了尚意书风。
苏轼弟子黄庭坚评东坡书曰:“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疯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大致道出了东坡书法的渊源。而苏轼楷、行书字形欹侧,受颜鲁公《东方朔画赞》影响最大。
苏轼书法,世称“苏字”或“苏体”,以楷书、行书最为典型。其书用笔偃卧,点画丰腴遒媚,字形偏扁,以欹侧取势。据说东坡写字不悬腕,以枕腕作书,运指不运腕,笔锋亦呈一定角度偃卧纸面。这样便造成点画厚实丰腴的特点,也造成横向舒展,纵向拘束的状况,形成了苏轼特有的风格特征。
苏轼传世书作甚多,据说传世书简八百通,传世题跋六百件,尚有大量刻碑刻帖传世。有学者将苏轼书法分作凝练端庄类、豪放不羁类、潇散淡宕类三种。但总体而言,豪放一类极少,端庄一类居多,而潇散淡宕一类成就为最高(如《太白游仙诗》)。与米芾相比,今人多以为苏轼的技巧水平稍逊,究其实则是两人的人生态度造成了书法风格的差异。
苏轼在思想上虽然崇尚佛道,但实践上仍然倾向于儒家,故其表面上性情幽默,而骨子里则恭谨严肃,是一位具有忧患意识的正人君子,这使得苏轼的书法走向端庄一类,与米芾的颠倒欹斜形成极大反差。今人学书有“米芾热”而无“东坡热”,主要原因应该是苏轼书法过于端庄,抒情性逊于米芾,而深层原因则是苏轼书法深厚浓郁的书卷气为一般人所不能追及,此亦无可奈何之事也。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3. 行楷、行书、行草,这些字体有什么区别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略有变化,可以认为是楷书的快写。
主要是连写或简写了部分笔划,显得俏丽、轻盈、流畅、明快。草书则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大多数笔划简写连写,结构简省,偏旁假借,点画飞动、上下字之间笔划痕迹往往牵连相通。
但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可以说是“潦草的行书”。它的特点是飞腾奔宕、笔势连绵回绕一气呵成,字型夸张浪漫,极有艺术感。
有些书法家的“狂草”将草书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如唐代的怀素)。楷、行、草三种字体以楷书为基础、行书是发展、草书是再发展。
它们的特点单个来看是完全不同的,但也有一些介于它们之间的字体,因揉合了两种字体的特点所以被认为是过渡体: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草书的则称为“行草”。应该是行草写起来快,行书容易辨认,呵呵最好还是写行楷两者兼顾追问:不好意思,一般来说初学毛笔字,字帖以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顺的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颜勤礼碑》、《多宝塔碑》、《玄秘塔碑》、《胆巴碑》、《妙严寺记》为基本,再就是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
他们的楷书法度严谨、神韵潇逸、格调高古,是历代学楷的典范。广大习书者莫不由此。
主要还是看你自己喜欢谁了,呵呵。祝你成功追问:不是不是,是硬笔的,我想练练,写作业也就快了。
4. 书法界里面有叫新强这个人
谈书法究竟是什么? 周慧珺写过一篇《我的书法苦旅》的文章。
介绍了她学习书法的经过及其心迹。在这里,我们借用其文章的一些内容,已解析其书法苦旅及在不同阶段时,书法所扮演的角色,已回答书法究竟是什么的话题。
我们几乎大段地引用其原文,不是为了剽窃,而是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其心迹,以事实证明,不同时期,书法究竟是什么有不同的作用,不同的答案。 周慧珺,1938年生。
她幼时随父习字。那时,周慧珺和众多的少儿习字一样,只是为了写一手好看的字。
这时,书法就是一门功课。 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其父受到冲击,加上她忍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刺激,身患重疾。
这些人生致命的打击,使得周慧珺在万般无奈之下,把书法视为她的生命之柱。“笔是无语亲人。”
(李鹤年语)这黑与白,就是她的天与地。顶着天,踏着地,周慧珺开始了她的漫长的书法,也是她的生命旅程。
1962年,随着她的一幅临米书作获奖,她习书法趋于专业。在众多名书家的指导下,她的字写得越来越好。
昔日重疾缠身、步履维艰的生活境遇,造就了周慧珺不肯向命运屈服的倔强个性。她的笔端力求刚健、雄强,书风追求豪放、明快。
以此向世人披露自己不甘示弱的心志。书法客观上成为她成名的工具。
大江南北,举国上下,周慧珺成了书法界的名人。最后当上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除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之外,这几乎是一个追求书法的人能够达到的最高位置,最高顶峰。 有名就有利。
尽管周慧珺不是一个拜金主义者,但书法的名气还是使她获得了许多利益。如一级美术师的职称,一级美术师的待遇。
到处题字的赏金等。书法客观上成为她得利的工具。
然而,时过境迁,随着二十世纪的逐渐逝去,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整个社会及自身的命运都变了。周慧珺也进入了天命之年。
对人、对事的看法也随时间而变,对书法的理解、追求与欣赏都在变。十年前,随着时间的流逝,周慧珺开始了对书法的再思考。
并开始自我否定。心底的问题开始出现: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这时,周慧珺对自己迷惘,对书法也彷徨起来。
现在,周慧珺每天自问:书法究竟是什么?何谓书法的真谛?是禅?是道?你要向人们表达什么?你想悟示些什么?书法一定不会是单纯的文字美化,也不会是象形的画或一种符号,她是有震撼力的!那么,书法应该是一种精神,存在于有形与无形之间。周慧珺想,从今以后,她将会继续这种自问自答,日复一日。
谁能想到,几十年的时间从笔端间流逝过去。这时,周慧珺却说不清楚书法究竟是什么了。
于是,周慧珺只能想象自己是寻求书法之道的旅人,这是一条难行之路,犹如蜀道之难。五十年前,在父亲不经意的指点下启程,她无忧无虑地出发了,五十年后却忧虑交加:何处是目的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这是一条充满坎坷的旅途,可是命里注定周慧珺必须继续在这条道上苦旅下去。
她意识到她脚下走的正是一条不归之路,然而她无怨无悔! 五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五十年书道如梦如真……书法是一苦旅。 作为一个人,周慧珺无疑在书法界是一个成功者的代表。
但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周慧珺却说不清楚书法究竟是什么了,何处是目的地?这对现在三,四十岁的年轻书法家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启示,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了的年轻人,还处于一个书法的幼稚期内。 这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问题,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思考。
书法究竟是什么? 王学仲先生希望中国书法能成为中国浓缩的美学的表象。 已故的旅法学者熊秉明先生说,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
我们不去论争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深刻。我们只说在书法表象后面,还有更深层的东西。
在这里我们引用几则对周慧珺书法的评论作为佐证。 其一:“周慧珺的书法,功力(包括技法)在当代一流,浙江在世的书家,在功力上无人能匹。
她的字,米芾的痕迹重,但潇散不足,不能散其怀抱。因此虽然是我们上海市书协主席,我也非常敬重她的苦练精神和人品,却终不能称其为书法史上的大家。”
其二:“在上海书法、文艺、文学书籍遍及全国各地之时,随着这些书籍,其题签者 周慧珺的名声不径而走,尤其是后期书写者姓名加注在书上。作为传统的良好继承者,作为女书家,周先生已经领尽风骚,然创新路上,书法更走向自我表现,周老面临着改头换面的难题,改到最后可能是借隶篆书的原因,笔画变横了,可是就是没办法上下、左右取势,没有取势,字体单调,题签不明显,但是出作品写中堂即嫌呆板,再怎么也难撼动的“中正”字形,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的情况下,只有靠活生生斩掉部分字型以求在字型层面上的呼应,以解平直呆板之状况,好端端的结构被截得七零八落,这种人为的破坏反而使得整体感雪上加霜。”
其三:“书坛大姐大,不失为女中豪杰。一种面目,虽风格独特,但用笔、结体过于夸张,近于造作,晚年尤甚,可否视作是习气?” 其四:“周是80年代的领军人物,但现在变的有点不伦不类。
十年前看到周的作品,叹为天人,十年后再看,味如嚼蜡。与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