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楷书的中怎么写
中字楷书写法有12种,具体如下:
中,中国汉字之一。在中原“中”是指“好”的意思。
中的哲学意义:中字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代表不偏、中正、好的意思,也表示一种人生处世的态度,比如中庸之道。中字是由一个0(口)字和一个1字组成,0是大道的体,1是大道的用。中字由0和1组成,同时拥有了大道的体和用,所以中是道的大成。中代表中国的人文哲学,是中华的密码,大道之体是仁爱、友善、宽恕、和平的,大道的用是惟精惟一的。
2. 楷书怎么写
首先要选好合适的笔。钢笔,签字笔,圆珠笔均可,但练字最佳的是用钢笔。在写字前,先在其它纸上写几笔,看看出水情况良好后方可动笔。
接下来是纸。纸基本没有什么要求,尽量选择吸墨性强,厚薄适中,书写时有一定阻力的纸,普通的纸就可以了。
墨水。墨水有蓝墨水,红墨水,黑墨水等。纯蓝墨水易褪色,不适合书法练习,黑墨水凝固较快,墨水不会扩散,最适宜练字。钢笔在吸墨水时,不要一下子吸满,有可能损坏钢笔。
练字
刚开始练字时,要选择好你所想要或者说适合的范字。范字可以是古代书法大家的字,也可以是现代书法家的字。。找好范字一个是要好,另一个是要适合于你,能够让练字的效率最大化。
描摹临相结合的练字方法为最佳。刚开始练字应以描摹为主,先体会书法家写一个字的间架结构,等到已经熟练后,就可以开始临摹了。临是练字的关键,只有真正临摹好了,才能把自己的字练好
端正练字态度。在练字时千万不能半途而废,这样就会要重来了。练字的时候,不能为了讲求速度而一下临摹很多张,因以精为主,一张认真写过的字比囫囵吞枣十几张会更有效果。
3. 【楷体字怎么写】
要想写好楷体字必须掌握好笔法和字法. 执笔——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五指执笔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适当高度),保证笔杆不脱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食指捏笔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无名指的甲肉之际抵在笔杆内侧,起着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无名指的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握笔时要如古人所说:“令掌虚如握卵”,这样便于运笔.学书要经常练习握笔、钩回、推出和旋转笔杆(加上腕的作用)练习画直线和弧线.执笔的高低和是否悬腕、悬肘,由所书字的大小来决定,小字低执,枕腕;大字高执,悬腕;再大则需悬肘. 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所谓笔法主要的就是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点画)的用笔方法. 提按——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间运行.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结字——又叫结体或间架结构.启功先生曾指出,写毛笔字一要把握间架结构,二要练好笔画特点.间架结构比点画特点重要.间架好的字,笔画特点不突出,也还顺眼;反过来就不行了.因此,认真研究并把握好字的结体规律十分重要.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学写字应先从楷书或隶书入手.掌握各种笔法后再学其它书体就有了基础.临帖是练好字的必需手段.不临帖,全凭自己想法随意写,是上不了路子的.学写毛笔字一定要有恒心与毅力,要持之以恒,戒骄戒躁,不能一曝十寒.常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4. 楷书是什么楷书是种什么样的东西
解释:汉字字体的一种,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它是由隶书演变来的.也叫正楷.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 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然根据多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 初唐三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书,都最适宜作中楷的临摹范本.兹分别简介如后: 欧阳询的正楷,源出古隶,以二王体为基础,参以六朝北派书风,结体特异,独创一格,权威尤炽,其势力深入社会,几为学书的标准本.究其楷书特点,用笔刚劲峻拔,笔画方润整齐,结体开朗爽健.他的楷书碑帖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碑等. 虞世南的楷书,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禅师的遗轨,为王派的嫡系.虽源出魏晋,但其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之韵,却一扫魏晋书风之怯懦.其楷书代表作,当以《夫子庙堂碑》为最. 褚遂良的楷书,以疏瘦劲练见称,虽祖右军,而能得其媚趣.其字体结构看似非常奔放,却能巧妙的调和着静谧的风格,开创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其楷书代表作,当以《雁塔圣教序》为最.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一般说来,写小字与写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则上是:写大字要紧密无间,而写小字必要使其宽绰有余.也就是说:写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写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局促,故古人所谓“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又苏东坡论书有“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的精语.以上这些话怎么讲呢?因为我们通常写大字时,以为地位(面积)宽阔,可以任意挥洒,结果字体变成了松散空阔.写小字则正好相反,因为地空间太小,担心写不下就越难免要尽力局缩,往往局缩过当,反而变成蜷促.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现象,极易触犯的毛病.所以苏公“大小难能”这句话,正是针对这种神情而发,更是经验老到之谈. 写小字的重心与笔画的配合,则与大字无大差异.至于运笔,则略有不同.小字运笔要圆润、娟秀、挺拔、整齐;大字要雄壮、厚重.大字下笔时用逆锋(藏锋),收笔时用回锋; 小字下笔时则不必用逆锋,宜用尖锋,收笔时宜用顿笔或提笔.譬如写一横,起笔处或尖而收笔处则圆; 写一竖,起笔或略顿,收笔则尖;撇笔则起笔或肥而收笔瘦:捺笔则起笔或瘦而收笔肥,同时也要向左向右略作弧形,笔画生动而有情致;点欲尖而圆,挑欲尖而锐,弯欲内方而外圆,钩半曲半直.运笔灵活多变,莫可限定.尤其是整篇字,要笔笔不同,而又协调一致,一行字写出来,错落有致,却又一直在一条线上,如是则行气自然贯串,望之如串串珍珠项链,神采飞扬. 小字为古代日用必需的书法,以前科举应试时,阅卷的人大半是先看字,然后再看文章.字如不好,文章再好也要受影响.朝考状元、翰林,尤注重书法.是故凡状元、翰林的小字,都是精妙的.一般读书,也都善写小字.如今硬笔盛行,用毛笔写小字的人不多,但用硬笔临写小楷字帖有事半功倍的明显进效,因此想写好硬笔字,不妨找本好的小楷字帖,加工练习.定能打下坚实基础,裨益终身,受用不尽. 小楷字帖甚多,传世的墨拓中,要以晋唐小楷的声名最为显赫.其中通常包括了魏时锺繇的《宣示帖》《荐季直表》,东晋王羲之的《乐毅论》《曹娥碑》《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唐钟绍京的《灵飞经》等.还有元赵孟頫、明王。
5. 【楷书作文】
我终于写到楷书了。
我用了“终于”这个词,有点江山收了的意味。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了,我才写到楷书。
也像人到中年,客途听雨,满怀愁肠了,少年嫩绿没有了,一把辛酸无人说了,猛一回头,看到临摹的一篇楷书,下笔便到乌丝栏,面上不动声色,内心波涛翻滚了。少年听雨歌楼上,据是新新意。
祖父让父亲临欧体、柳体、褚体……父亲说:厌烦极了。但父亲把临的柳公权《玄秘塔》赠给我,那笔墨之间全是柳公权,可他说:并未怎么练过。
作品是悟出来不是写出来的,上天赠予的禀赋占到七成甚至更多,这一切皆是上天美意。就像我那么喜欢楷书——方方正正的中国字,一撇一捺全是人间真意。
如果是少年,会喜欢行书、草书,篆书、行草……那多辽阔多帅气多跌宕,形式多变,不拘泥。而楷书,容不得半点虚幻,每一笔都要你交代得一清二楚,九宫格是有形的尺度,心中是无形的尺度,像穿了尺寸正好的衣服,规矩的端坐在挂着“正大光明”的牌匾下,楷书,在早年有被人讨厌的一本正经。
颜真卿说一切从楷书始。那唱了一辈子武戏的盖叫天亦说,要唱戏,先练好基本功,而基本功就是书法中的楷书。
楷书,多么似一个端丽的中年男子——他看起来永远不动声色、不苟言笑,白衬衣学生蓝的裤子。如果在古代,就是一袭长衫的男子,一个人,吹笙、饮茶听落花,仿佛连爱情都是多余的。
他用生活修心——外圆内方,和中国哲学相辅相成。如果你的心还浮躁还喧嚣,你一定嫌楷书太正统太拘泥太形式,太一是一二是二了,怎么可以这样端丽得一本正经呢?甚至生出了反感,太有规矩的事物总让人想逃。
人到中年,重新写楷书。一笔下去,简直要泪落如雨了。
每一笔全是不甘呀。那看似老实的一横一竖,那看似方圆正统的楷书,实在退出了自有的锋芒——它的所有诱人之处恰恰在于以退为进,恰恰在于低调、隐忍,恰恰在于不虚张声势。
写好楷书的人,心必是静笃的——山川俱美,凌厉之势收了,一撇一捺全是日常了。楷书是家常中常煲的小米粥,是没有放味精、鸡精炖的高汤,是泉州城老把式瓦罐24小说褒出的汤,不肆张扬,却在相处久了之后让人一生念念不忘,紧要之处,动容涕下。
看过朋友写文章,第一句就惊住——我已是,中年后……他素衣灯下临楷书,笑言已有佛意,说起启功老人的字,他说:没有一颗禅心,怎么会有那样如沐春风的字?也开始写书法。先临柳公权,笔锋硬气,像有利剑;又临欧阳修,如此苗条,间架结构,疏朗俊逸,太俊了,倒不真实;再临颜真卿,力透纸骨的飒飒风骨,背后有凛凛凉气,金戈铁马之声亦凛凛结束。
又临褚遂良,暗合我的审美意味,不张扬却又张扬,朴素之间又自有妖娆……一切从楷书楷书,一切又回到楷书。这中间的千山万水,便是人生的来来去去吧。
日子是楷书的,容不得乱写乱画。年轻时大概是草书,更甚是狂草,但中年后是楷书,看似法度严密,实则有张有驰了,楷书是枕边人身上衣,不动声色的相处,面无表情的相爱,可是,山高水远里,全是人间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