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皋文墓志铭的翻译
下面的翻译有的是查的资料。
还有些,我是根据词语解释自己翻译的、译文不一定正确。 不过也花了我很久的时间。
因为我也就很爱学古文。希望这些能够帮到你。
译文。 张皋文,名惠言,先世自宋初由滁州迁武进,遂世为武进人。
【张皋文,名惠言,他的先祖是在北宋初年从滁州迁至武进的,于是世代为武进人】 曾祖采,祖金第,父蟾宾,皆县学生。母姜氏。
【曾祖名采,祖父名金第,父亲名蟾宾,先后都是县学的生员。母亲娘家姓姜。】
皋文生四年而孤,姜太儒人守志,家甚贫。 【皋文出生4年父亲就去世了,姜太夫人守寡,家境十分贫寒。】
皋文年十四,遂以童子教授里中。 【皋文14岁时,就凭童生的身份在乡里教书。】
十七补县学附生,十九试高等,科廪膳生。 【17岁时进入县学做生员,19岁时考试成绩优异,递补为廪生。】
乾隆五十一年,本省乡试中式。 【乾隆十一年,参加本省乡试,一举中第。】
明年赴礼部会试,中中正榜,例充内阁中书,以特奏通榜,皆损罢。 【次年赴京参加礼部会试,考中中正榜,依例可以充任内阁中书一职,只因有人特奏,通榜被一律取消资格。】
是年,考取景山宫官学教习。 【同年,考取景山宫官学教习。】
五十九年,教习期满,例得引见,闻姜太孺人疾,请急归,遂居母丧。 【五十九年,教习任期后满,依例可以得到皇帝的召见,得知姜太夫人病危,便请假急速返归乡里,于是居家为母亲守孝。】
嘉庆四年,今皇帝始亲政,试天下讲士加慎,皋文中式。 【嘉庆四年,现今的皇帝开始亲理国政,录取进士更加慎重,然而皋文还是中第。】
时大学士大兴朱文正公珪为吏部尚书,以皋文学行特奏,改庶吉士,充实录馆纂修官、武英殿协修官,盖皋文前后七试礼部而后遇,年三十有九矣。 【当时大学士大兴人文正公朱珪任吏部尚书,鉴于皋文学问人品非同寻常,就把他特别奏荐给皇帝,于是改授翰林院庶吉士,任实录馆纂修官、武英殿协修官。
大概皋文前后七次参加礼部试,然后才被录取。此时他已经39岁了。】
六年,散馆,奉旨以部属用,文正复特奏,改授翰林院编修。七年六月辛亥,以疾卒,年四十二。
【嘉庆六年,在庶常馆修学期满,考试合格后,奉旨作为属员到部里任职,又经文正公特别奏荐,改授翰林院编修。七年六月辛亥日,因病去世,享年42岁。】
皋文清羸,须眉作青绀色,面有风棱,而性特和易,与人交,无贤不肖皆乐之,至义之所在,必达然后已, 【 皋文生得清瘦,眉毛胡须黑里泛红,面部棱角分明。生性十分和蔼平易,与人交往,对方不论德才如何都愿意同他相处。
至于关乎道义的问题,他是非明确,决不含糊其辞,总是要把自己的态度说得明明白白。】 其乡试中式,文正以侍郎主考,皋文自出其门,未尝私求见以所能自异,默然随群弟子进退而已。
【皋文中举的那年乡试,朱文正公以吏都侍郎的身份担任主考官。皋文自从成为文正公的门生,他从来没有独自求见文正公,来显示自己卓异的才学,而只是默默地随同文正公的其他弟子去见文正公罢了。】
文正潜察得之,则大喜,故屡进达之。而皋文龂龂以善相诤,不敢隐。
【文正公暗中留意观察了解了他的品行,很高兴,所以多次举荐他。但皋文在文正公面前仍敢于直言相谏。
从不因为文正公是自己的恩师而隐瞒自己的观点。】 文正言天子当以宽大得民。
皋文言国家承平百余年,至仁涵育,远出汉唐宋之上,吏民习于宽大,故奸孽萌芽其间,宜大伸罚以肃内外之政; 【文正公主张天子应以宽松的政治赢得民心,而皋文却认为天下太平已持续了一百多年,朝廷广施仁德涵育万民,这是汉唐诸朝远不能比的,吏民长期生活在宽松的政治环境之中,就会滋生邪恶,所以应当大大伸张法律,严肃朝廷内外的法纪。】 文正言天子当优有过大臣,皋文言庸猥之辈,幸政通显,复坏朝廷法度,惜全之,当何所用? 【文正公主张天子应当宽待犯有过错的大臣,而皋文却认为那些平庸碌碌之辈侥幸飞黄腾达,却又败坏朝廷的法度,爱惜顾全他们,又有什么用呢?】 文正喜进淹雅性之士,皋文言当进内治官府、外治疆埸者。
与同县洪编修亮吉于广坐诤之,亮吉后以上书不实,遣戍,赦归田里,皋文则竟死矣 【文正公喜欢荐引潜心学问、风度高雅的人士,而皋文却主张推荐那些在内可以治理政务,对外可以捍御边患的人。皋文经常与同县的洪亮吉编修一起在大庭广众之下同文正公争论。
亮吉后来因上书奏事与实际不符的罪名,被发配至伊犁,待他遇赦回归乡里,皋文已经死了。】方皋文为庶吉土时,今皇上加上列至尊号,盛京太苗旧藏宝,例遣官磨治,篆所加尊号,刻入之。
、【皋文还在做庶吉士的时候,正赶上现今的皇帝给列祖列宗添加尊号,盛京太庙所珍藏的前代皇帝的玉印,依照旧例要派官员前去把它们上面的字迹磨掉,篆刻上添加之后的尊号。】 皋文以能篆书,受廷推,言于当事者:宜自京师下所司等上上玉,刻成,遣使奉藏,其旧藏宝不得磨治。
【皋文因为擅长篆书,由大臣推荐皇帝恩准,负责篆写之事。皋文向主管大臣建议说:“应该由京师下令主管部门,责成他们贡纳上等宝玉,刻好后,派使臣奉送。
盛京太庙珍藏,原所珍藏的御。
2.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文字怎么写
汉字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两类符号: 汉字演变一类是以甘肃大地湾遗址的彩陶上的刻符为代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号;另一类是以河南贾湖遗址的甲骨上的刻符为代表的肖生象形的符号。
前者有序地演变为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上的刻划符号系列;后者则发展成为大汶口陶器上的图象。到龙山文化后期,父系社会基本确立,该时期出现了良渚文化玉器上的成组的刻符。
这些刻符,有与大汶口陶器图象相同或相象者,也有与西安等地的刻符相类者。这些刻符可能是当时的雏形前汉字系统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良渚文化处于中国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诞生的前夕,夏朝应该是正式的汉字系统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那么,问题是:汉字为什么出现得这么晚?根据考古学、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语言诞生的时间,距今约几十万年,而真正的汉字系统却是直到距今约5000年的时候才形成的。
编辑本段趋势 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根据史实,这些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革和自然流变。
汉字改革是指人们有意识地、主动地治理汉字的过程,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指汉字自然的变化过程。汉字的改革一般是非连续的、剧烈的、短期内完成的;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连续的、缓慢的、长期的。
汉字的自然流变有时间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它使得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多样化,造成异体字越来越多,字音读法不同,字义发生变化,导致了汉字不统一、不规范。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演变后,人们必须对汉字进行改革,使得汉字规范化、统一化。
此外,汉字不可能一产生就很完美,就能满足各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会主动地改革汉字,使得汉字满足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需要。而当改革的措施推广之后,汉字又开始新一轮的自然流变。
汉字演变汉字的变化好像路的变化一样。路是人们走出来的;路走出来之后,人们隔一段时间就得修缮一次;修缮之后,路又渐渐发生一些变化,如变宽、变直、损毁,或者出现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缮。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路渐渐不能满足时代 发展的需要,需要建设新的道路,如铁路、高速公路等等。修路相当于汉字的改革,而路渐渐自然变宽、变直、损毁、分支等变化,相当于汉字的自然流变。
这两种变化过程有着不同的性质、趋势、规律和作用,因此过去我们笼统地把这两种变化放在一起讨论汉字的历史演变,得出的一些结论,如“汉字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难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编辑本段古字到小篆 在这本书里,古字是指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含有金文、甲骨文和大篆等字体。 汉字演变金文 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
金文始见于商代二里岗的青铜器,不过商代二里岗发现的青铜器有金文的只有少数几件。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金文增多;至西周时,青铜器上金文已经较为普遍。
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然,有的呈团块状。
甲骨文 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会意字,形声字只占20%左右。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划不定。
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大篆 据传为周朝史籀所创,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
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小篆 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
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
相传小篆是战国时期秦国宰相李斯负责整理出来。如果小篆的确是在短时期内整理出来的,则在秦国国内必然有一个主动推广小篆和主动摒斥包括大篆在内的古字的改革过程。
六国文字 秦国以外的国家所用的文字统称为“六国文字”。六国文字属于古字范畴,图画性强,形状不定,难以识别。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攻破齐国首都临淄,齐亡。至此,秦统一六国。
秦王嬴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实行一系列的巨大改革,以加强和方便他所代表的地主阶级对全国的统治力量。
文字改革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规定以小篆为统一书体在全国推行,并“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的各种文字。
为推行小篆,秦始皇命令李斯、赵高等人编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书文,作为标准的文字范本。由于皇帝的高度重视以及皇权巨大的影响,小篆迅速在全国推行开来,而纷繁复杂的“六国文字”也随即退出历史的舞台。
编辑本段小篆到隶楷 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造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型的新书体。这就是“隶书”。
隶书开始时是写得比较草率的和不够规范的小篆。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隶书已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