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隶书畅字怎么写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
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 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 改曲为直。
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 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 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
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 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汉隶 西汉初期仍然沿用秦隶的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生重大的变化,产生了点画的波尾的写法。到东汉时期,隶书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
《张迁碑》、《曹全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zhe)之美。
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 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 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
这样,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 笔势飞动,姿态优美。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 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
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
变曲为直。调正笔画断连。
省减笔画结构等等。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
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
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藏 露等各种变化。
还有字距宽。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
汉隶表现在帛画、漆器、画像、铀镜中精美绝伦。而在碑刻中更显其宽博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
汉隶主要有两大存在形式:石刻与简牍。魏晋南北朝隶书大多杂以楷书笔法;唐朝隶书不乏徐浩等书家。
宋元明三朝的隶书也难振汉隶雄风。直至清朝。
汉隶才得以复苏。有余农、邓石如、何绍基等,别有建树。
楷书是对隶书略加改造的一种字体。大约在东汉末年形成,到魏晋时代就逐渐成熟了。
它保存了隶书的结构,去掉了隶书的波挑,把隶书的扁形,改为基本上呈正方形。后来人们常把汉字称为“方块字”,就是针对楷书讲的。
关于楷书的产生和发展,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真书之变其在魏汉间乎?汉以前无真书体,真书之传于今日者,自吴之《葛府君碑》及元常(钟繇)之《力命》、《戎格》、《宣示》、《荐季直》诸帖始。至二王则变化殆尽,以迄今,遂为大法,莫或小易。”
他说的真书,就是楷书。六朝以来,这种新字体被称为真书、正书。
到了唐代,这种字体又有了大的发展,大概是由于它可作人们学习摹仿的楷模的缘故,被称为楷书。 楷书的特点是字画横平竖直,结构紧凑,气势流畅,形体优美。
历史上的书法家有不少精品传世。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赵孟 以独特的风格把楷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被世人称为楷书四大家。
2. 恒畅两个字篆书怎么写
查在线书法字典,各种书体都有
因形立意
大篆的象形字很多,表现方法多样,大都属于因形立意。如马、羊、等。因结构法则还没有形成规范。甲骨文的部首形状及位置更为散乱,到了文字统一后的秦小篆,才比较趋于统一,但也保留着很多因形立意的象形字。
2、体正势圆
小篆形体平正,横画平,竖画直,是严紧中国书法总汇导学裙而又工整的书体形式,以结构到运笔都是以圆为主,字的外轮廓,由于字的中心十字线拉长,如中字、天字,形成自然的椭圆形。
小篆的字势,凡方折处都是弧形线,少量的在刻印用的缪篆和秦诏版上也有部分方形笔势,但仔细观察,仍多是方中有圆,与隶书体势以方为主,有明显的区别。
3、左不见撇,右不见捺
篆书是我国最古老的书体,是现有书体的祖先,其基本组字方法笔画粗细一致,结体只有点、直、弧。起止都要藏锋,向左无撇,向右无捺,一概用弧线结字。
4、字体整齐,大小统一
篆书字体大小整齐划一,统一成竖长方形。
5、书写缓慢
因篆书每字都有以上特点和要求,书写比较缓慢,效率不高,所以才会被以后出现的隶书所取代。
二、篆书结构
1、对称中有长短
小篆追求对称,两侧的弧或直笔对称,形成对偶笔画,居中的单一笔画不是延长就是缩短,以对应两边。如“行”字的写法。
2、均衡中求参差
篆书的笔画布列整齐,疏密匀均。为求变化,两侧对应时把右下一笔加长或曲折,如“爱”字;上下相同的笔画,写成上小下大,以求参差变化,如“木”字等。
体势上互补救
篆书字体美观匀称,在某些方面还保持着画意,要写出这种效果,应善于布置结体,如太简的字,在不改变结体原则的前题下,可以变化笔画增加美观。如“月”、“水”字的写法。
三、篆书运笔
1、中锋运笔、圆起圆收
2、提笔运转、粗细一致
3、弧画运笔、搭接无痕
四、篆书偏旁
篆书组字的偏旁并不统一,有相同偏旁异写,位置可左可右,或者作字底。有些常用的偏旁,举例如下;
1、左偏旁
虽大小篆的写法不同,凡左偏旁都要有右盼的体势,并应独立成单体字,至于偏旁占位置,根据其右边所配合的基字宽窄而定,左边的偏旁有时可以搬到右边,如“敏”字、“好”字。
2、右偏旁
先写左偏旁,然后写右偏旁,右偏旁要有左顾的体势,注意结构穿插完善,长短争让得宜。
3、字头
凡字头都要有覆下的体势,如“穴”、“宀”的左竖右钩延长,形成两笔向外倾斜的长竖,即能使字头紧紧包盖住所要书写字的下部分。成为三面包围的字框。
4、字底
凡字底都有载上的体势,上部紧凑,下部宽松。如“孟”字等等。
5、字框
凡字框都要有围包着的体势,既要包得住又不能包得太死,要围中有缺。全包围的字框,里面的部分不能和外框粘连,使之围而不死。
以上为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