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结婚谢帖怎么写的
如果是称呼问题,可以这样写:
如果宴请一位女的,无论年龄辈分亲朋好友,可以写:XXX女士
如果宴请一位男的,无论年龄辈分亲朋好友,可以写:XXX先生
如果宴请整家人的,可以以那家的当家者,或者该家庭最长者为名,写:XXX阖府
如果是宴请夫妻俩的,可以以男方为名写:XXX伉俪
以上适用于贴的封面及贴内送呈的后面。
年月日之类的看日历写,最好用中文写,别用阿拉伯字母。席设要写清楚宴席的地点及宴厅的名字。
至于“为”之后要写的内容,就要看这贴是谁派的。通常派贴的人除了新人自己外,还有双方的父母。这当中要用三种不同的写法。格式如下:
新人以自己名义宴请亲友的话,就在“为”之后写:我俩,然后在“我俩”后面接着写上新郎及新娘的名字,并排写,男上女下的格式就可以了。
如果是以新郎的父母的名义宴请亲友的话,就在“为”之后并排写:儿子XXX,儿媳XXX,一样是男上女下的格式。
如果是以新娘的父母的名义宴请亲友的话,就在“为”之后并排写:女婿XXX,女儿XXX,仍旧是男上女下的格式。
最后的“敬邀”之前也跟“为”一样要分三种不同的写法,也是新人及双方父母。
如果是新人名义宴请亲友的话,就于“敬邀”之前写上新人的名字,一样男上女下。
如果是新郎父母名义宴请亲友的话,就于“敬邀”之前写上新郎父母的名字,照旧男上女下。
如果是新娘父母名义宴请亲友的话,就于“敬邀”之前写上新娘父母的名字,仍旧男上女下。
如果是单亲家庭以父或母其中一方的名义宴请亲友的话,就于“敬邀”之前写上主持婚宴的父或母的名字即可。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追问哟。
2. 结婚全福帖怎么写
结婚邀请函上书写的文字一般是: 送呈:xxx先生台启 公历 年 月 日 谨订于(星期日) 农历 年 月 日 为xx先生和xx小姐举行结婚典礼敬备喜筵 恭请 光临xxxxxx敬邀 结婚邀请函应注意 1。
结婚请帖姓名用全称:不能用任何小名昵称或姓名的缩写。 2。
家庭成员的顺序写清。 3。
和字要出现。两个姓名之间应该写上“暨”或“和”,不用逗号或顿号。
4。举行婚礼的具体日期、星期、时间要写清楚。
5。年份不必出现在请帖上。
6。在请帖一角附上婚宴的信息:地点、时间顺序等,或在卡里另附一页加以说明。
关于结婚请柬范文还有网友说了下姓名后的称谓问题: 如果请的是一家老小,就写全福。 如果只请两口子,就写双福。
如果请的是没结婚的朋友,就写双恋,如果请的是一个人,就只用写上全名就行。如果请的是亲戚,还应在全名后加上称谓等。
3. 结婚有那些传统礼节
汉族传统婚姻习俗 求 婚 南宁汉族居民的男子长至十七八岁,家长就托媒妁为儿子筹谋婚事。
其婚姻的条件首先重门当户对,即所谓“木门对木门,竹门对竹门”;其次重年龄相近(一般男大女1岁—3岁为宜);再次重才貌双全。经媒妁介绍,男女双方及其家庭认可同意,便行“合命”。
如男女双方的八字相合,由媒妁把女方的“白命”送还女家,换取“红命”(即用红纸书写其年庚八字),送到男家。男家接到女方的“红命”之后,等到7天后才答复女家。
在这7天之内,如果男女两家都没有发生不幸之事,说明这桩婚事顺合天意人愿,可以订婚。 订 婚 经“合命”后,双方认为可定婚,就择定吉日,举行订婚仪式(俗称定庚)。
郊区乡间的订婚礼仪是先由男女请村中知书识礼、会写文帖的人代写庚帖和礼帖,连同槟榔等礼物一起放置在帖盒里,由媒人送往女家。女家接到帖礼后,也写回帖给男家。
其庚是在一张红纸在左边竖写男子的年庚八字,右边竖写女子的年庚八字,格式和字数要求两边相对称,而且字数一定要双数,以应“成双成对”之吉语。 送聘礼 订婚仪式过后,双方即确认为姻亲。
接着就开始商议聘礼、嫁妆、结婚和迎亲日期等事项。 议聘礼 即男女双方商议聘礼种类和数额。
男方择定婚期后,由媒人通知女家。在结婚日前一个月或20天左右,男方备办猪肉、羊肉、猪肚、猪肺、鸡、鱼、酒等礼物及庚谱红帖,其中写着:“催妆铺床”及迎亲日期,谱写“天长乾造某年某日健日”,搭以红绸一块,放莲子、花生、枣子,由媒人乘轿送往女家。
女方接礼物后,即将年糕、粽子、糖片、绿豆、糯米、绿绸一块及名帖、启书、庚谱等作答,名曰送聘。是日,男女两家均各自设宴请亲朋,俗称“吃送日子酒”。
送聘后距迎亲的前一二天,男家预备白面粉、红绳、面条等物,送往女家,名曰催妆。催妆后,男家即请两位好命人(即生有男孩女孩,夫妻双全的妇人)来安床,兼抱小孩在新床上互相嬉戏、撒尿、竞夺那撒下的红枣、花生、瓜子,取其“早生贵子”的谐音。
迎 娶 迎亲时,男家备生猪、生羊、海味、饼、糖果、鸡、酒、花烛等礼物及礼目帖(帖左边写所送礼物清单,右边写“迎鸾之敬”四字),放入食格(即长方形油红漆的大木盒,外有框架),用人抬上,再由头插万寿菊花及柏树叶的媒人,乘轿送还女家,名曰过礼。女家即将妆奁由媒人带回(妆奁无论多少,但锡香案占锡高灯为必有之物),至男家时,男方即请好命的妇人搬入新房陈设。
至夕,举行坐花烛、上号(父母取新郎别字写上或刻上牌挂厅上)等礼节。迎娶仪式是结婚礼仪的高潮,既热闹又隆重,男家和女家都举行一系列的仪式。
女方在新娘出嫁前夕,就约请结拜的十姐妹来陪伴新娘“唱家堂”,共诉依依惜别之情,或唱诉妇女的命运,祈祝新娘婚后生活幸福美满。姐妹们伴围坐在新娘两旁,轮流唱歌,两人为一对,依次轮流吟唱,直唱至桌台上的大花烛燃尽而罢。
待到凌晨(旧时以鸡啼为准),新娘始开腔哭唱,有时姐妹们代唱,俗称“哭新娘”。新娘未上轿前,由一“扶新婆”(夫妻双全、有子有孙的老妇)把新娘从内房扶至正厅叩拜祖先、拜天地,另有一位老妇为新郎撒花,俗称“媒香”。
当新娘叩拜祖先时,媒香即张开伞,把纸花和稻谷撒向新娘头上,表示新娘婚后象稻谷一样生育。新娘上花轿之前,须对父母痛哭,以表怀念其养育之恩和难舍之情。
新娘坐的花轿未到男家大门,未经新郎揭开轿帘之时,新娘不能在途中贸然下轿。名望之家,还请有一位送嫁爷相送。
迎亲队伍从新娘家返回时,新郎在前,新娘的花轿随后,其后依次为送嫁爷、媒人、媒香、伴郎、伴娘、送亲众姐妹、鼓乐队、抬嫁妆者,如陪嫁牛羊,则尾随最后。途中如遇有寺庙、祠堂,要绕道而行;途经村庄或圩镇时,要燃放鞭炮、奏鼓乐。
一般中途不停留休息;如果路途遥远,须经媒人同意,才能歇息片刻,但新娘不出轿门。当新娘花轿到达男家门口时,新郎的结拜兄弟即燃放鞭炮,鼓乐齐鸣;扶新婆将草把(常用黄茅草,据说此草能驱邪气)点燃,向轿门绕三圈。
然后掀开门帘,扶新娘出轿,随即打开布伞,并撒以谷米或钱(此习俗据说是以前周公与桃花姑姑斗法,因周公斗输了,当桃花姑姑出嫁时,周公弄法术放了一只大公鸡在她的花轿顶上,待她一出帘门,便把她叮死。岂知桃花姑姑早有防备,吩咐男方在她出轿时以布伞挡避,加以撒出谷物,引开公鸡去叮吃,桃花姑姑便安全无恙,周公的计谋没有得逞。)
将披红纱、红绫蒙面的新娘扶至厅前与新郎并立,向天地、祖先、父母行跪拜礼,俗称拜堂。而后双双进入洞房,扶新婆即用针线把新娘和新郎的衣襟缝在一起,以示永结不离。
然后,夫妻对拜,行合卺之礼。有的当新娘入大门之时,新郎站在高处,叉开双脚,使新娘从其胯下通过,名曰骑龙头马,或行交卺酒时,扶新婆事先把新郎的裤头带端浸水倒入酒杯中,让新郎将此酒给新娘饮下,认为这样做新娘今后才会贴贴伏伏地听丈夫的话。
婚后礼仪 婚后次日晨,新郎新娘由媒人引导至厅堂,先拜天地祖先,后拜亲属戚友,谓之“拜双朝”。然后,由新郎家的两个妹子,一人托茶,一人托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