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草书字典昆字怎么写
1)【昆】草书的几种写法
【昆】字的方正字迹-邢体草书简体写法
【昆】字的钟齐流江硬笔草体写法
【昆】字的金梅毛草书写法
【昆】字的书体坊米芾体写法
【昆】字的方正大草简体写法
2)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草书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草书是笔画省略,结构简便的书体。二是,草书是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来代替偏旁和字的某个部分,是最具有符号化特征的书体。三是,草书的笔划之间字与字之间相互连带呼应,是便于快捷书写和便于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
2. “哲”的草体字怎么写
一、“哲”的草书写法如下:二、释义:1.(形声。
从口,折声。本义:聪明,有智慧) 同本义又如:哲士(聪明智慧、见识超常的人);哲子(贤明的人);哲艾(指明达的老人);哲母(贤明的母亲);哲匠(指明达而富有才能的大臣);哲明(贤明的宰相、辅臣);哲夫(足智多谋的人);哲思(精深敏捷的思虑);哲妇(多谋虑的妇人);哲圣(才德超群的人)2.贤明的人;有智慧的人又如:先哲;哲人其萎(哲人萎,哲萎。
为贤者病逝之典,今亦常用作慰唁之词)3.哲学的简称 。如:文史哲4.对别人的尊称、敬称 。
如:哲兄(对兄长的尊称。后多用以称他人之兄,犹言令兄,贤兄);哲昆(对他人之兄的敬称);哲嗣(敬称他人之子)三、相关组词:哲理 先哲 贤哲 哲学 哲人 耆哲 往哲 哲王 哲嗣 哲彦 遗哲 乡哲 诞哲 哲士扩展资料:一、字形演变:折,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将物体一分为二。
哲,金文(折,一分为二)(心,态度),表示折中态度,不在大千无限中偏执于极端。造字本义:动词,中国古代对思想、言语进行折中以求达到平衡、和谐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文言版《说文解字》:哲,知也。从口,折声。
悊,哲或从心。嚞,古文哲从三吉。
白话版《说文解字》:哲,有知性,智慧。字形采用“口”作边旁,“折”作声旁。
“悊”,有的“哲”字采用“心”作边旁。“嚞”,这是古文写法的 “哲”,采用三个“吉”会义。
二、词组释义:1、哲圣[zhé shèng] 才德超群之人。对帝王的谀称。
2、哲嶷[zhé yí] 亦作“喆嶷”。聪颖卓越。
3、英哲[yīng zhé] 亦作“英喆”。才能和识见卓越的人。
4、哲涵[zhé hán] 知识丰富有涵养。5、哲符[zhé fú] 吉祥之兆。
3. 草诀歌内容解释
1、草最圣为难:说的是写草书难,要写好草书更难。
2、龙蛇竞笔端:是讲草书的形态,草书在书法艺术中以最具韵味的抽象形式,表现了最生动的意象和境界。草书犹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惊蛇入草……所有这些都在草书人的笔端强劲地表现出来。
3、亳厘虽欲辨:说的是写草书要有法度,即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点之差就是二个不同的草字,笔画的长短也可以改变一个草字,但这些都有它的判别方法。
4、体势更须完:草书写得好坏在于其体势,体势要圆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势,气势不好就是笔法再好也不是好作品。
5、有点方为水:上面有点,下面竖右挑,才是三点水旁;
6、空挑却是言:竖画右挑,却是言字旁。
7、绵头无左畔:宝盖头音绵,写宝盖头时,不必写左边那一点;
8、辵遶阙东边:辵读音绰,遶同绕,写走之底时,只要在左边竖下右绕即可;
扩展资料
《草诀歌》是歌诀(应用文之一种),不是诗歌(文学之一),但它却严遵了近体诗的格律。全文106联,除首尾两联外,一律用对仗,完全符合长律(排律)的规则;首句入韵,共107韵,虽非一韵到底,却是全用平声韵;
212句,仅“勿使雍为离”,“茶菊荣同亲”两句犯“三平调”,“田月土成野,七九了收声”一联失对,“膝滕中委屈”与上联对句“别列看头平”失粘。
诗坛众所周知,诗律发端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由沈约提出来的新诗体“永明体”,它是根据周顒受印度佛经转读和梵文音韵的启迪所发现的汉字平上去入四声而提出来的,到唐初才趋于成熟。
《草诀歌》有《王羲之草诀歌》和《董其昌书草诀歌》,词句一样,且字的草法亦大同小异,《草诀歌》的问世不是偶然的。楷书在唐代己经达到顶峰,宋代书家转而谋求在行草书上有所建树,
大力提倡帖学,“二王”行草书得到充分研究。《草诀歌》应该是这一背景产生以后的产物。想必作者是为了使它在发展和规范草书中更具权威性,才把苦心孤诣的作品托名王羲之的。
4. 千字文抄写
《千字文》实录九百九十四个汉字,重字凡六,以汉语拼音为序列于下:
“发”:周发殷汤;盖此身发
“巨”:剑号巨阙;巨野洞庭
“昆”:玉出昆冈;昆池碣石
“戚”:戚谢欢招;亲戚故旧
“云”:云腾致雨;禅主云亭
“资”:资父事君;务资稼穑
资料延伸:
千字文》是本蒙学字书,今天还能见到的本子,是梁朝天监年间周兴嗣奉敕"次韵"的那一本。启功先生说:可能是先集字,然后次韵而成。当时还有萧子范撰写的一本,宋朝以后失传了。
周本《千字文》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原因诸多,"集王羲之字"是重要一条。当初梁武帝摹出副本"分赐八王"--这八王大概是梁武帝的五位弟兄和三位皇子,经王府人士的传写,就流传到世间了。陈隋之际的智永大写特写《千字文》,就因为周本《千字文》是王羲之的字样,据说临了八百本。到了唐太宗提倡"王书",把王羲之供到书法的神坛上,智永所书的周本《千字文》就成为了平常人学王羲之书法的津梁。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收藏的一本唐朝贞观十五年(641年)蒋善进临写的《真草千字文》残卷,是临仿智永的写本。北宋宣和内府收藏的智永书这全部是《千字文》,真草有7本,草书7本,还有小字真草1本。古代的字书,也是习字的范本,为了满足习字的需要,隋朝时已经出现了单休的《篆书千字文》和《草书千字文》,唐朝又有了用行书、隶书抄写的《千字文》。于是,五类书体的《千字文》都有了。
5. 学草先识草 草书百韵歌(一)意
《草诀百韵歌》是中国古代一本重要的草书歌诀,学草书的重要门径,作者署名王羲之,然据相关资料显示,此书最早见於北宋,伪托王羲之之名,如明代杨慎的《升庵外集》卷88云:「《草诀百韵歌》乃宋人编成,以示初学者,托名王羲之。
」 以歌诀形式,帮助记忆草书的结构,可能始於宋代,此《草诀百韵歌》的祖本今已不可寻,但从南宋陈元靓所编的《事林广记》续集卷第五文艺类〈草诀书法〉中所录。采真子的引文,可知至少在北宋皇祐年中,《草诀百韵歌》已经盛行,惟以元明之后,迭有增损,以至今所传的内容,当已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宜乎其不冠作者之名也。
总之,作者决非晋朝的王羲之,起始者当是宋人,元明人迭有参与修改,然皆不废其为重要的一本草书入门的教材。 书写《草诀百韵歌》是明韩道亨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一六一三年)书写的。
《草诀百韵歌》是把比较通行的草字集中起来,找出它的结体和行笔中的某些规律,编成五字一句的韵文,以便于记忆。例如把不易区别的字列在一起,指明差异之处,第三行“有点方为水,空挑即是言”,是指明草写“水”字如“言”字的差异只在于“水”字有一点,而“言”字只空挑一笔;又如把某一草字的结构特点加以说明。
◎草诀百韵歌 宋·佚名(760字) 草圣最为难,龙蛇竟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
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 盖头无左畔,之趬缺东边。
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步观牛引足,羞见羊踏田。
六手宜为禀,七红即是袁。十朱知奉己,三口代言宣。
左阜贝丁反,右刀寸点弯。 曾差头不异,归浸体同观。
孤殆通相似,矛柔总一般。采夆身近取,熙照眼前看。
思惠鱼如画,禾乎手似年。既防吉作古,更慎达为连。
宁乃繁于叔,侯兮不减詹。 摄称将属倚,某枣借来旋。
慰赋真难别,朔邦岂易参。之加心上恶,兆戴免头黾。
点急堪成彗,勾于认是卑。乡卿随口得,爱凿与奎全。
玉出头为武,干衔点是丹。 蹄号应有法,云虐岂无传。
盗意脚同适,熊弦身似然。矣其头少变,兵共足双联。
莫写包为守,勿书绿是缘。漫将绳当腊,休认寡为宽。
即脚犹如恐,还身附近迁。 寒空容有象,宪害审相牵。
满外仍知备,医初尚类坚。直须明谨解,亦合别荆前。
颡向戈牛始,鸡须下子先。撇之非是乏,勾木可成村。
萧鼠头先辨,寅宾腹里推。 莫教凡作愿,勿使雍为离。
醉碎方行处,丽琴初起时。栽裁当自记,友发更须知。
忽讶刘如对,从来缶似垂。含贪真不偶,退邑尚参差。
减灭何曾误,党堂未易追。 寿宜圭与可,齿记止加司。
右邑月何异,左方才亦为。举身为乙未,登体用北之。
路左言如借,时边寸莫违。草勾添反庆,乙九贴人飞。
惟末分忧夏,就中识弟夷。 皋华脚预施,流染却相依。
或戒弋先设,顶上哀衾别。睿虞元仿佛,拒捉自依稀。
不道树多枝,胸中器谷非。止知民倚氏,起旁合用短。
虑逼都来近,论临勿妄窥。 斋齐曾不较,遣上也同迷。
欲识高齐马,须知兕既儿。寺专无失错,巢笔在思维。
丈畔微弯使,孙边不绪丝。常收无用直,密上不须盖。
才畔详笺牒,水元看永泉。 柬同东且异,府象辱还偏。
才傍于成卉,勾盘柬作阑。女怀丹是母,叟弃点成皮。
若谓涉同浅,须教贱作师。鼋鼍罨一类,茶菊荣同亲。
非作浑如化,功劳总若身。 示衣尤易惑,奄宅似相邻。
道器吴难测,竟充克有伦。市于增一点,仓欲可同人。
数叚情何密,曰甘势则匀。固虽防梦简,自合定浮淳。
添一车牛幸,点三上下心。 改头聊近体,曹甚不同根。
旧说唐同雁,尝思孝似存。扫搊休得混,彭赴可相侵。
世老偏多少,谢衡正浅深。酒花分水草,技放别支文。
可爱郊邻郭,偏宜谌友湛。 意到形须似,体完神亦全,斯能透肝腑,落笔自通玄。
释文:第一页:草诀百韵歌(标题) 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亳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
标题下四句为一首五绝。第一句说的是写草书难,要写好草书更难。
第二句是讲草书的形态,草书在书法艺术中以最具韵味的抽象形式,表现了最生动的意象和境界。草书犹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惊蛇入草。
所有这些都在草书人的笔端强劲地表现出来。
第三句说的是写草字要有法度,即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点之差就是二个不同的草字,笔画的长短也可以改变一个草字,但这些都有它的判别方法,而更重要的是第四句,即草书写得好坏在于其体势,体势要圆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势,气势不好就是笔法再好也不是好作品。第二页:(1)有点方为水;(2)空挑却是言;(3)绵头无左畔;(4)辵遶阙东边;(5)长短分知去;(6)微茫视每安。
----------------------------------------------------------------第一句:上面有点,下面竖右挑,才是三点水旁;第二句:竖画右挑,却是言字旁第三句:宝盖头音绵,写宝盖头时,不必写左边那一点;第四句:辵读音绰,遶同绕,写走之底时,只要在左边竖下右绕即可;第五句:知和去两个字很相似,但其区别在于最后横画的长短,长的是知,短的是去;第六句:每和安两个字相类似,要注意两个字区别的地方。第三页:(1)步观牛引足;这一句说的是“步”字的写法:先写牛,至末笔转左下撇出;(2)羞见羊踏田: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