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丝绸之路的小练笔怎么写
我想起了远逝的丝绸之路 总是想起那满载辉煌的古道.跟着汉使张骞的驼队,从长安出发,饮一杯送元二使安西的酒,西出阳关.
一路走来,歪歪斜斜的足迹,印满岁月里不寻常的邂逅.抚摸着那段孟姜女哭倒的长城,看枯草在暮色中抖动秋天的根须,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远天的归鸿,我听到了昭君出塞时那凄婉的琵琶声,看到了苏武牧羊时紧握的汉使旌节;目睹了李广自刎前愤怒成一团燃烧的火焰.心上有一堵斑驳的城墙,永远地横亘着.楼群中的西域,西域中的丝绸路,像一颗疲倦的星辰,在银河里沉浮,落落孤寂.温柔的绿死了,潺潺的流水干了;大厦古雕楼的飞禽走兽,凝望着惨白的月亮.站在寒意深深的魔鬼城前,只有几堵断壁残垣在风沙中演绎着一个古城的兴衰荣辱.遥想大漠丝绸路,孤傲地悬着它世纪的心思.
就这样独步在砖石构成的丰碑上,已经枯死的沙柳,伫立着怪影,印证着千年前的繁华.没有尽头的巷子啊!无数的门,无数声“吱呀”,无数人们的身影.来了一拨又一拨,在未曾干涸的溪石上,捶打浆洗的麻衣,难掩的一串渐远的蹄声……叮叮当当的咏叹里,有多少魂魄穿过黑夜的隧道,敲打历史的回音壁.晨雾里睁开眼,丝绸之路的商人都闲坐成罗汉,无法酣眠.我真想走上去摸摸雪白的胡子,不——是雪一般的沙砾.客栈中一曲《高山流水》,留下一张张黑白胶片,留下狂风中隐约的冷笑.沉默是积蓄,是力量,丝绸之路在向天空接近着,一队无声的骆驼带着永久的繁华,消失在风沙的后面.风沙大啊!
2. 丝绸之路想象作文怎么写
“活在当下”,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意思是说,人活着,不要为即将可能发生的事而担忧,也不可为过去的事焦虑,要好好享受当下的生活。不求远忧,只为近谋。
此次丝绸之路因路程太远,一贯自驾游的我们,坐火车前往甘肃。这是我第二次坐火车。第一次从青岛至西安,终点站是兰州。这次恰巧又是从青岛到兰州。上次的火车虽说是软卧,可卫生条件很差,床也很窄,床铺下面还有煤,给我的心灵留下了些阴影。这次丝绸之路是全程火车,又都是硬卧,令我不免有些担心。
从青岛站出发,怀着忐忑的心情走上站台。这趟火车通身红色,是班空调车。踏上火车的一刹那,我松了一口气。虽说还没有见到床铺,但车厢与车厢的衔接处就已十分干净,不能说一尘不染,但也是光彩照人。步入车厢,说不上豪华,却异常整洁。洁白的床单,洁白的枕套,虽说是硬卧,却比当年的软卧好多了。只要住得好,此次旅途,在我眼中也曾添了不少光彩。可是,我老是不适应着车厢,第一印象太重要了,火车或许已经给我留下了不干净的印象,要在一时三刻内改过来,那也不易。
3. 丝绸之路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写作特点是文章首尾呼应。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特点。
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通、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一段与开头相呼应。
扩展资料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4. “丝绸之路”导游词怎么写
丝绸之路导游词
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通过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丝绸之路的中心-新疆,正是古往今来东西文化荟萃交流的地方,也是许多著名历史人物活动过的地方,留下了无数历史遗迹和稀世文物。
中国是最早养蚕和缫丝的国家。公元前138年一公元前119年,西汉的外交家张骞就沟通了这条古道。他率使团携黄金和绵帛,到达搂兰(今若羌一带)、尉犁、龟兹(今库车)、疏阿姆河流域等地区。勒(今喀什)、于田(今和田)、乌孙(今伊犁河流域)和大宛、康居、大月氏等新疆及中亚阿姆河流域地区。他的副使还到达安息(今伊朗)和身毒(今印度)等国进行访问。这些地区的国家也派使节去中国中原,商旅往返,络绎不绝。丝绸、铁器、黄白金、铜镜、漆等大量流入中国的中原地区。
造纸术的传播:在唐代有一件不能忘却的事情就是造纸术的传播。公元751年唐与波斯在塔拉斯河展开了一场会战。唐军大败,只好后退。在被送往撒马尔汗和巴布拉的战俘中有一名造纸工匠。这名造纸工传播了了造纸术。
丝路传播的物品:现在,我们常见的葡萄、苜蓿、胡麻、黄瓜、胡椒、胡桃等,据说都是张骞所带来回来的东西。此外,经过张骞所开辟的这条通商道路传来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汉武帝所喜爱的大宛马自不必说,还有地毯、毛织物、蓝宝石、宝石、金银器、玻璃制品、珍珠、土尔其石、以及罗马、波斯的银币等,此外公元前后由中亚传来的佛教,以及汉明帝时,由西域来访的僧侣所翻译的佛经、建造的寺院等。
另外,中国产的丝织品、瓷器、漆器等也传到了西方。据说,中国人为了保持对丝织品的独占地位,在输出丝织物的同时严禁输出蚕种。
5. 丝绸之路的写作手法20个字
丝绸之路最典型的写作特点是文章首尾呼应,在写安息国将军与中国使者互赠礼品时,主要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写,使文章生动有趣,还有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
主要内容: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特点.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通、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一段与开头相呼应.
6. 《丝绸之路》的写作方法
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文章简介:
《丝绸之路》是现代作家段万翰所作。讲的是张骞出使西域时,交流的生动一幕。张骞在此之前,于公元前138年曾历尽艰险出使过西域。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
《丝绸之路》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仅只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更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文章生动再现了昔日丝绸之路上“弛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后汉书·西域传》)中的繁荣景象。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景具体可感,易于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文章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读。
扩展资料
原文: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公元前115年,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了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
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中国使者!”中国使者抱拳,作揖还礼:“有劳将军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中国皇帝向安息国国王陛下致敬!”将军还礼表示感谢。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安息国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中国使者正要道谢,将军又把手一招,走上两个人来,原来是魔术师。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顿时吞了下去。
只见他一拍肚子,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将军含笑说道:“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特地让他们前来助兴。”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张骞在此之前,于公元前138年曾历尽艰险出使过西域。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
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
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作者简介:
段万翰,当代作家,以编著文献图书而著名。著作有《世界五千年》《巴黎公社的故事》《十月革命的炮声》《现代三十年》《人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