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埋伏怎么写
词语信息
编辑
【词目】埋伏
【示例】《东周列国志》第五回:“时秋七月中旬,见田中早稻已熟,吩咐军士假扮作商人模样,将车埋伏各村里,三更时分,一齐用力将禾头割下,五鼓取齐,成周郊外,稻禾一空。比及守将知觉,点兵出城,郑兵已去之远矣。”
详细解释
1、谓隐伏起来待机行动。多用于军事方面。
《三国演义》第六四回:“两岸都是芦苇蒹葭,可以埋伏。”《水浒传》第四一回:“再又教石勇、杜迁扮做丐者,去城边左近埋伏。”明 冯梦龙 《喻世明言》第一卷:“婆子黑暗里引着陈大郎埋伏在左近,自己却去敲门。晴云点个纸灯儿,开门出来。”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四回:“然后发今,使桓齮王贲各引一军,分作左右埋伏,却教辛胜引五千人马,前去搦战,自己引大军准备攻城。” 蔡东藩 《清史演义》第三回:“前时擒住的布占泰,因他降顺,给了他一个宗女,放他回国。嗣后布占泰复被叶赫主煽惑,服从叶赫,叶赫主又故意出攻哈达,令哈达向满洲借兵,唆使半路埋伏,歼灭满军。”老舍 《茶馆》第三幕:“老师们,快走!他们埋伏下了打手!”
2、指埋伏者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三折:“则怕他那里有埋伏。”《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像这等险恶所在,他们必有埋伏。”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七:“还早,这么早出门,会招那两个埋伏起疑!”
3、藏匿
宋 叶适 《答少詹书》:“而少詹若不相信,反以不肖者为隐藏埋伏,不能尽切磋琢磨之道,此某之所以疑愧而不敢深言也。” 元 王实甫 《破窑记》第三折:“明晃晃腰间甚物,怎想你那身上埋伏。”
4、谓安排伏笔
清 李渔 《怜香伴·闻试》:“我如今只说父母在日曾受过石家之聘,后来两家迁播,音信不通,埋伏一句,为下文张本。"
希望能帮到你。
2. 怎么埋伏笔
一、埋伏笔:
“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二、使用伏笔应注意:
(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 (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3)伏与应不宜前后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
三、举例:人教版语文五年级第二学期 第16课——《桥》的第17自然段: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机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
附:《桥》的第19自然段:
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小伙子被吞没了。
(这句话写了木桥的轰塌。)
3. 写小说怎样埋伏笔
可以这样子,比如说:
简单的,主角慕辰早上起床迟了一个包子,他觉得肚子里有点怪怪的。(埋下伏笔)
到中午的时候,他拉肚子了。(伏笔浮现)
中级的,主角慕辰从小就比别人笨,别人要一天就能学好的东西,他要花三天。(埋下伏笔)
他虽然自卑,但是更用心地在学习。
终于有一天,一个老师发现了他的才能。发现他思考问题总是比别人深入,因此要比别人花的时间要多。(伏笔浮现)
然后这个时候大写特写,主角的思考能力。
-----------
以上是一些例子,你也许要问,我们应该怎样来埋下伏笔呢。
是这样的,写文章之前,你得先问自己,你想出现什么样的效果。
比如说,你写侦探小说,在你的故事中,慕辰是杀人凶手。
然后你就要在一些不经意的地方,透露出一些细节,这些细节就是伏笔。
就是用来证明慕辰是凶手(效果)的东西。
-------------
怎么从别的作品中学习埋下伏笔
你看小说的时候,或者看电影的时候,你也许会感叹,原来是这样啊。
在有这个感觉产生的时候,你不妨去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来安排伏笔的。
-------------
我说了,你不一定懂,这个是要学习和实践的。
希望对你有点用处
4. 十面埋伏是谁写的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传统琵琶曲,又名《睢阳平楚》。关于《十面埋伏》产生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说,曲谱最早见于《华秋频琵琶谱》(1819)。明王猷定(1598—1662)著《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一文中记述琵琶家汤应曾奏《楚汉》:“……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击声、人马群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成人如此。”文中所描写的《楚汉》一曲之情景、声色,与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由此可见早在十六世纪之前,《十面埋伏》已在民间流传。
《十面埋伏》反映楚汉相争的历史题材,全曲分十三个段落,可分作战前的准备阶段、作战情景、战争的结局三大部分。《十面埋伏》的重点段落是:“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描写刘邦用十面埋伏之计击败项羽的激烈战斗场景,音乐格调昂扬。作者无法回避项羽失败的史实,但怀着崇敬的心情去描绘项王悲歌壮别的场面,音乐格调悲壮。
早在唐代,白居易(772-846)曾写过一首《琵琶行》(此诗写于公元816年的一个秋夜),诗中有:“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样的诗句,可见那时白居易曾听到过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
自公元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问世以来,其后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埋伏》乐谱。各个版本在分段与分段标目都有所不同。如:
《华氏谱》称《十面》,由直隶王君锡传谱,凡十三段;
《李氏谱》名《睢阳平楚》,隋秦汉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
《养正轩谱》称《十面》,一名《睢阳平楚》,凡十八段;
《瀛州古调》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5. 写十面埋伏的作文 不少于600字
我是网上查的
2009.7.10憨态可掬的小猪棒棒和活泼可爱的小兔米洛在树林里你追我赶,玩得不亦乐乎。玩着玩着,他俩都累得气喘吁吁,便跑到草坪上休息,可是火辣辣的太阳烤得他们大汗淋漓,小猪棒棒提议:“到河里去洗个痛痛快快地澡吧!”“好啊,好啊!”小兔米洛拍手叫好,他们手牵着手,蹦蹦跳跳地来到河边。“扑通、扑通!”他们像跳水运动员一样,迫不及待地跳进了水里,欢快地在水里畅游、嬉戏起来。正当他们玩得游兴正酣的时候,突然,小兔米洛发现看似两片“大树叶”的鳄鱼从两边朝他们游过来。小兔米洛惊慌失措地尖叫起来:“棒棒,有鳄鱼!”棒棒听到叫声,慌忙地从水里抬起头一看,鳄鱼已经以飞快的速度来到了他们身边,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他们。棒棒和米洛吓得面如土色,转身就向岸边游去,可他们哪里还跑得出去,早已中了两条凶猛鳄鱼的十面埋伏,成了瓮中之鳖。名师点评:小作者描述了小猪和小兔子在河里游泳却不幸遇到伪装的鳄鱼的事情,文章写得非常流畅,情节设置得也很自然,语言表达流畅,描述生动形象。希望这两个可怜的小家伙不要被鳄鱼吃掉哦。“可他们那里还跑得出去”此句中“那里”应为“哪里”。(学乐中国特聘教师:高丹丹老师)2009-7-25 13:35:00
6. 小说的伏笔应该怎么写
这是网上找的:伏笔指小说中,上文用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某种提示或暗示;或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它可以是一句(段)话,可以是一个物件,也可以是一个人物。
-
【自己的经验】:比如某个事情发生后,在里面出现过的人物(不是主角)会在往后的某个大事件中出现,并且是那个事件的转角点。
伏笔嘛,个人认为应该是不能让读者感觉太突兀,要自然而然的可以让读者读下去,不露出什么痕迹或者明显的特征啊什么的。
埋伏笔的时间最好长一些,不是越长越好,埋下伏笔后时间越长,读者就容易忘记这些伏笔中的人物(或者物品),而时间短了,则会让读者感觉不适应,因此要学会根据情况来调节伏笔与事件之间的距离。
伏笔可能是吸引人的,可能是不会让人注意到的,这些都要看作者的写文经验如何,还有就是,写伏笔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和知识。
伏笔可能是一个小说一开始就出来的,也可能是在写了一半时出来的,这些都是取决于作者本人的。另外,若是要写伏笔,务必要把小说大纲列好,这样读者才能读的通顺,作者要尽量从读者的角度看这个伏笔。
总之是要多看一些大神写得文文。
————这是我写文三年以来的看法,我也是从幼稚的文笔走到现在的【单纯个人经验】
又:个人认为写小说开头可以设置一些比较长久的伏笔,开头必须要吸引人读者的眼球,读者看小说吸不吸引人一般是开头3000~6000字决定的。【个人看法】
呼~~打了这么多字,好累。望采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