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口字的来历或演变过程
一、“口”字的来历
口,甲骨文像人张开的嘴巴。造字本义:名词,嘴巴,人类用来进食、呼吸、发音的器官。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楷书以直笔方折代替小篆的弧笔圆折,就不太像嘴的形状了。
二、“口”字的演变过程
三、“口”的基本解释
1、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
2、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
3、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
4、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
5、破裂的地方:~子。
扩展资料
“口”字的组词有:口才,口吃,借口,口碑,口语,口角,口袋,伤口等。
一、口才 [ kǒu cái ]
说话的才能:有~。他~好,说起故事来有声有色。
二、口吃 [ kǒu chī ]
说话时字音重复或词句中断,是一种习惯性的语言缺陷。通称结巴。
三、借口 [ jiè kǒu ]
1、以(某事)为理由(非真正的理由):不能~快速施工而降低工程质量。
2、假托的理由:别拿忙做~而放松学习。
四、口碑 [ kǒu bēi ]
比喻群众口头上的称颂(称颂的文字有很多是刻在碑上的),有时也指群众口头上的评价:~载道。~欠佳。
五、口语 [ kǒu yǔ ]
1、谈话时使用的语言(区别于“书面语”)。
2、毁谤的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口 (汉语文字)
2. 手,目,耳,口这四个字用甲骨文怎么写
1、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2、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但甲骨文并非商代特有,早在商朝之前就已经存在。考古研究发现殷商甲骨文极有可能源自9500年前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的贾湖契刻符号
3、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2]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4、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3. 口字里一个口下一个面字读什么
咎 jiù ①过失;罪责:咎有应得;引咎自责。
②责备;处分:既往不咎。 更多信息—— ▲咎jiù 会意。
从人,从各。从“各”,表示相违背,违背人的心愿。
本义:灾祸,灾殃 同本义 咎,灾也。――《说文》 弃宝者必离其咎。
――《吕氏春秋•侈乐》。注:“殃也。”
嗟苦先生,独离此咎。――贾谊《吊屈原赋》 又如:咎征(天降灾祸的征验);咎有应得(罹祸受罚是由于自己的原因,完全应得的);咎戒(上天所降的灾祸与警告) 过失,罪过 无咎者,善补过也。
――《易•系辞》 其作汝用咎。――《书•洪范》。
疏:“咎是过之别名。” 微我有咎。
――《诗•小雅•伐木》 以彰其咎。――诸葛亮《出师表》 又如:咎戾(罪过); ▲咎jiù ⒈过失,罪过:~在人怨。
~由自取。 ⒉凶,灾祸:有~。
休~(吉凶)难料。 ⒊归罪,处分:既往不~。
贪官必~。 ▲咎gāo 1.通"皋"。
指虞舜的贤臣咎繇,即皋陶。 2.见"咎鼓"。
释“咎” 主要分析了“咎”字的甲骨文形体,认为“咎”字的初形为上从倒“止”下从“人”的会意字,“咎”字的字形义为天神降灾祸于人。《说文》根据“咎”字已有讹变的篆书去分析字形,认为“咎”字“从人各。
各者,相违也”,不确。 《说文•人部》:“咎,灾也。
从人各。各者,相违也。”
段玉裁注:“天火曰灾,引申之凡失意自天而至曰灾。《释诂》曰:‘咎,病也。
’《小雅•伐木》传曰:‘咎,过也。’《北山》笺云:‘咎犹罪过也。
’《西伯戡黎》郑注:‘咎,恶也。’《吕览•侈乐篇》注:‘咎,殃也。
’《方言》:‘咎,谤也。’[从人各]会意。
[各者,相违也]说从各之意。”段玉裁注中罗列了“咎”字在典籍里的诸多用法,但是对“咎”字是如何会意的问题却没有深究。
甲骨文中已有“咎”字,其形体主要有两种,第一形是上下结构,且上为倒“止”下为人的侧面状,第二形是左右结构,而构成部件则和第一形的相同,即倒“止”和人的侧面状这两个部件分列在字形的左右。也就是说,“咎”字的这两种甲骨文形体还没有“咎”字字形下面的“口”。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在“咎”字条下曰:“从人从夊,所会意不明。”徐中舒认为“咎”字在卜辞中用如“降祸之义”。
先看一下“咎”在卜辞中的用法: (1)“贞:父乙咎王。”(《甲骨文合集》2253) (2)“贞:惟父乙咎妇好。”
(《甲骨文合集》6032正) (3)“己巳卜:祖乙咎。”(《甲骨文合集》21542) (4)“戊申贞:无咎。”
(《甲骨文合集》21952) 上述第(1)例中的“父乙咎王”即“父乙降祸于王”之义,第(2)例的句型同第(1)例,第(3)例“祖乙咎”即“祖乙降祸”之义,而无“咎”的对象,第(4)例的“无咎”即“没有灾祸”之义。“咎”可用作动词的“降祸”义,也可用作名词的“灾祸”义。
然而,要弄清楚“咎”字是如何会意的以及“咎”字的本义在其形体中是如何表现的问题,首先应该理解“咎”字的构成部件的倒“止”的确切含义。 “止”的甲骨文形体为人的足趾状。
“止”即“趾”的初文。“止”在甲骨文构形中的部件义,可用来表示脚的运动,如“步、正”等字中的部件“止”的含义,不过有不少部件“止”则是脚的运动的引申义用法,以表示各种运动义。
而“咎”字的构成部件的倒“止”状,在《说文》中作“夊”。《说文》:“夊,从后至也。
象人两胫后有致之者。读若黹。”
《说文》所收的“夊”就是甲骨文构形部件的倒“止”状,即“止”的平面朝向为向下的方向。《说文》的“读若黹”,则表明倒“止”状的“止”和平面朝向为向上的“止”读音相同,而“从后至也”的解释则不准确。
在甲骨文为上下结构的形体中,“止”可以出现在形体的上方或形体的下方,再加上“止”的形体有平面朝向向上和向下的两种不同方向, 实际上“止”在甲骨文形体中有四种情况。 其一,“止”在形体为上下结构的下方且“止”的朝向为向上,如“逐”,甲骨文字形上为豕,下为方向朝上的“止”,所表现的实际运动方向是深度方向,[1]即后面的人追逐前面跑的猪。
其二,“止”在形体为上下结构的下方且“止”的朝向为向下,如“麦”,甲骨文字形上为麦状,下为方向朝下的“止”,表示字形上方的麦由上往下的运动。“来、麦”是同源分化字,“来”的字形为麦状。
《说文》“来”字下在解释形义之后又说:“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说文》认为麦从天而降,保留了古老的传说成分。
“麦”的字形下方“止”的朝向向下,其作用是为了表明“麦”字上方的部件“来”从天而降的运动。[2] 其三,“止”在形体为上下结构的上方且“止”的朝向为向上,如“先”,甲骨文字形下为人状,上为方向朝上的“止”,表示运动方向朝上。
“先”的字形义为人去世后升天。卜辞中“先”用作“先世”义。
[3] 其四,“止”在形体为上下结构的上方且“止”的朝向为向下,如“各”,甲骨文字形下为口,表示祈祷义,上为方向朝下的“止”,表示运动方向从上而下。“各”的字形义为人们祈祷(神)从天降下。
[4] 本文讨论的“咎”字,则属于上面的第四种情况。“咎”字上方的“夊”即倒“止”状,表示运动方。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口字口字甲骨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