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萨是什么意思,萨的繁体字,萨有几笔,萨字几画
萨是什么意思,萨的繁体字,萨有几笔,萨字几画
请看下面萨的拼音与解释:
萨
(萨)
sà ㄙㄚˋ
1. 〔菩萨〕a.佛教指释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时的称号,后指修行到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b.泛指佛和某些神;c.喻慈善的人。
2. 〔~满〕跳神作法的男巫。
3. 姓。
萨的繁体字见下图:
萨的笔画是11画:
2. “萨”字的造字法应该是什么
要弄清“萨”的构造,就应该弄清其来源。据张涌泉先生考证,“萨”的繁体“萨”最初是用于指称“菩萨”的“萨”。“菩萨”,是梵文译音词“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称:“菩”指“菩提”,“萨”指“萨埵”。给Bodhi-sattva中的sat译音,宋代以前是借用“薛”字及其异体“ 、”的。“大约宋代以后,‘ ’被用作‘菩萨’之‘萨’的专字,音桑葛切;再后来,为免与薛姓的‘薛’、‘ ’、‘ ’等相乱,又把菩萨‘ ’的右部改为形近的‘产’,成为今天的‘萨’字”(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岳麓书社 1995)。这就是说,“萨”是专为译音而造的字。应该肯定,张先生对sat的译音用字演变过程描述得相当清晰。但是,他不认为“萨”的构造采用了形声之类的传统方式,而认为只是“把菩萨‘ ’的右部改为形近的‘产’”,这似乎难以成立。我们认为,“萨”字的构造者是有意地将“ ”的右下部进行变形并加上了形旁“生”,“萨”应该是“从生、薛( )省声”的形声字。
先说“从生”。如上所述,“萨”是“萨埵”的简称。“萨埵”是sattva的音译,可以意译为“众生”(何九盈、胡双宝、张猛主编《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拿意译的“众生”的“生”作新造的音译字“萨”的形旁,从表意的角度看是顺理成章的。而把“生”看作“萨”的形旁,也完全符合汉族人构造汉化译音字的惯例。我们知道,汉族人借入外族词语,一般采用意译的方式。对那些难以意译的词语,则采用音译的方式,并且尽可能进行改造,使之汉化。例如梵文的māra本来被音译为“磨”,南朝梁武帝改其中的“石”为“鬼”而成“魔”,使借用的音节语义化,成为汉语中一个新造的形声字。其他如“狮”、“茉莉”、“葡萄”以及现代造的化学元素用字等等也莫不如此(参看徐通锵《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因此,“萨”中的“生”完全应该看作是音译字汉化而加上的形旁。
再看“薛( )省声”。不难发现,把“薛”的异体字“ ”的右下一横去掉并改竖为撇,就是繁体“萨”字“生”以外的部分、简体的“萨”字。这种偏旁省略、变形的方式在汉字的构造中存在甚多,例如“夜、亭”等等都是如此。而张涌泉的上述考证也证明,汉语给sat译音经历了这样的演变:用“薛”及其异体字“ 、”——专用“ ”——造出“萨”字。这说明,“萨”正是在“ ”的基础上产生的,把其中的“萨”看作是“ ”的省略、变形而形成的声旁是可以成立的。
值得说明的是,人们另造“萨”字不仅仅是为了区别形体和意义。我们知道,“薛、萨”在《广韵》中的读音分别为“私列切、桑割切”。根据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的中古音系统,可以将两字的读音分别拟作sĭɛt、sɑt。这就是说,菩萨的“萨”至少在宋代就与作为姓氏的“薛”读音有别[1]。人们另造“萨”字,不再用“ ”译写“sat”而只用其做声旁,不仅可以用音近(“ 、萨”两字都是心母、入声、收t尾,仅韵腹、韵头不同)的旧译音字反映其沿革,更重要的是可以区别读音。张涌泉所谓“为免与薛姓的‘薛’、‘ ’、‘ ’等相乱”,大概也包含这个意思。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说繁体的“萨”是“从生、薛( )省声”的形声字,大概是不成问题的。但是,现行“萨”字删除了形旁“生”,该如何解说其构造呢?是不是可以当作“薛”的异体字解释为上形下声的形声字呢?不行。因为“萨”的下部已经变形,不是“薛”的异体字了。可不可以解释为双耳旁为形旁其余部分为声旁的形声字或者分析为会意字呢?更不行,因为那种解释完全没有依据。我们觉得,比较稳妥的办法是依繁体字解释“萨”的构造,然后对其简化方式加以说明。当然,如果着眼于简化字,将“萨”分析为三个无意义的部件也不失为一种权宜的选择。但是,这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说文解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