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拜匣怎么写
拜匣,读作bàixiá,旧时用于送礼或递柬帖的长方形小木匣。
也称“拜帖匣”。例如:1、《二刻拍案惊奇》卷三:“此病惟有前门棋盘街定神丹一服立效,恰好拜匣中带得在此。”
2、《官场现形记》第四六回:“点完之后,用纸包了一个总包,仍旧放在那个拜匣之内。”拜匣由于古时社会等级森严,不同等级之间的交换行为规矩很多。
如一户有身份的人家欲邀请另一家前来赴宴,请柬的发送若经由仆役,则须放在拜匣之中,以示郑重。为防止重要函件丢失,有时还需上锁。
多数拜匣是木胎漆方盒,长在30厘米左右,宽在15厘米左右,高在5厘米左右。由于高度的限制,此盒放不了食品,也放不了什么器物,盒内放的应为纸笺等物。
有的拜匣盒底面有四足,足间开壸门。拜匣。
2. 婚礼拜匣拜帖写法
旧时用于送礼或递柬帖的长方形小木匣。
也称“拜帖匣”。《二刻拍案惊奇》卷三:“此病惟有前门棋盘街定神丹一服立效,恰好拜匣中带得在此。”
《官场现形记》第四六回:“点完之后,用纸包了一个总包,仍旧放在那个拜匣之内。”《金瓶梅》第一回:“只见一个才留头的小厮儿,手里拿着个描金退光拜匣,走将进来,向西门庆磕了一个头儿”;“西门庆才打发花家小厮出门,只见应伯爵家应宝夹着个拜匣,玳安儿引他进来见了,磕了头” 拜匣是盛放请柬使用的。
由于古时社会等级森严,不同等级之间的交换行为规矩很多。如一户有身份的人家欲邀请另一家前来赴宴,请柬的发送若经由仆役,则须放在拜匣之中,以示郑重。
为防止重要文件丢失,有时还需上锁。
3. 匣只有几个拼音怎么写可以组什么词呢
读音:[xiá]
部首:匚
匣子、
暗匣、
镜匣、
匣枪、
印匣、
匣龙、
匣费、
匦匣、
钿匣、
匣床、
匣上、
册匣、
地匣、
枕匣、
风匣、
函匣、
匙匣、
匣椟、
匣劒、
木匣、
室匣、
砚匣、
酆匣、
骨匣、
石匣、
抽匣、
文匣、
匣印、
烟匣、
笔匣、
匣炮、
玉匣、
匣匮、
瑶匣、
拜匣、
霜匣、
牌匣、
髹匣、
奁匣、
匣儿
4. 古代拜帖怎么写
古代拜帖的写法:
爵位+职位+籍贯+姓名+字+敬语+拜
如:汉寿亭侯前将军河东解县关羽云长敬拜
所谓“拜帖”,是为拜访别人时所用的名帖,是古代官员之间交际时不可缺少的工具。拜帖起源于汉代,当时是用削平的木条上呈写姓名、里居等,因而又称为“名刺”。造纸术发明以后,拜帖材料渐渐为纸质所取代。
明 张萱 《疑耀》卷四:“古人书启往来及姓名相通,皆以竹木为之,所谓刺也……今之拜帖用纸,盖起於 熙宁 也。”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九·名号甫》:“《汉书·高帝纪》曰‘为谒’,《袁盎传》曰‘上谒’。 颜师古 注曰:‘为谒者,书刺自言爵里,若今参见尊贵而通名也。上谒,若今通名也。’据此,则‘为谒’似今脚色手本,而‘上谒’似今之拜帖矣。”《单口相声传统作品选·怯跟班》:“穿戴好了,把拜帖、礼单放在拜匣里,又拿出出门用的烟袋。”
扩展资料:
拜帖的作用有:
1、表明来访者的身份。
2、预约。
3、因为拜帖基本上是自己写的,所以从拜帖中,也可以先让对方先了解自己。
拜帖,即贺年片:贺年片古代称为“拜帖”,宋代以前互相拜年,尤其是乡里乡亲,官场同僚,都要互相拜见。
至宋代,士大夫为节省时间,又不失礼节,就以名帖互递道贺之词代替登门拜年,于是就有了“贺年帖”、“贺帖”等之说,盛贺年帖的锦盒叫“拜盒”、“拜匣”,以示庄重,至今日,演变为新历元旦,送贺年明信片,而春节则不见了贺年片。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拜贴
5. 请期的婚俗
又称告期,俗称选日子。
汉族婚姻礼仪。六礼中第五礼。
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
请期仪式历代相同,即男家派使进去女家请期,送礼,然后致辞,说明所定婚期,女父表示接受,最后使者返回复命。至清代,请期多称通信,即男家用红笺,将过礼日、迎娶日等有关事项一一写明,由媒人或亲自送到女家,并与女家商议婚礼事宜。
《礼记·昏经》谓:“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皆用雁。”后礼品从简,多用红纸写迎娶日期时辰,谓请期礼书,或口头通知,俗称送日子。
也有在行纳征礼的同时,已将请期手续办完。汉族民间俗称“择日子”、“定吉期气”,也即订结婚的喜日子。
男方如想迎娶新妇,必须事先选择吉期,首先要向女方要年命,要年命的习惯时间都在农历二月初二。要年命时,用一只红木拜匣(长约二十五公分,宽约十五公分,高约十二公分),里面放一张红纸,用黄色包袱包好,如女家同意迎娶,便在盒内红纸上写上女方的年龄、生辰,放人匣内,将原扎两头的红带子合在一起,捆在匣子中间,表示同意男方迎娶。
女方如不同意,则叫媒人将原匣背回。女方的年命要来后,男方要请阴阳或算命先生依据男女双方的属相、生辰进行推算,决定迎娶吉日。
推算时,首先要看男女属相的大利月或小利月,其歌如下:正、七月迎鸡兔;二、八月虎和猴;三、九月蛇共猪;四、七月狗和龙;牛羊五、十一、六;腊月鼠马走。选定吉月后,再查吉日,依据旧历书上所载的:建、危、平、满、成、闭、执、定、开、破、收、除十二个字来决定,其歌诀如下:建、满、平、收黑(这四天是黑道日),除、危、定、执黄(这四日是黄道吉日),成、开皆可用(这二天尚可),闭、破不相当(这两个日子犯忌不能用)。
择定吉期后,男方宴请媒人,用大红纸写上迎娶日期,备上礼品,由媒人送至女家。为图吉利,所送时间必须选择在双月双日。
6. 封套是什么
封套也可以称作文件夹,使用的时候将单页或样本插入封套内,形成组合的一套文件资料。封套的尺寸要比所插的单页尺寸大一点,如果插的单页较多(10页以上),封套还需要起墙(也就在封套的书籍位置给个厚度)。 同时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封套上面做开口,比如插名片、CD关盘、会员卡等一些资料,这样能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封套内需要装单页,所以在印刷前,需要考虑封套的承重性,建议采用的纸张不低于200克。
封套在资料整合方面比宣传册更灵活方便,可以根据传递信息的不同,随时变换组合,封套内页所要承载的资料信息,同时又因为封套本身的存在,
短信防伪平台
增加了统一的形象感,不失企业整体形象的传递。
尺寸:封套的尺寸通常为6开或4开封套,一般封套的尺寸要稍大于所插物的尺寸,如所插的内容较多,还需留一定 的厚度。纸张:封套通常选用200g,250g或300g等较厚的纸张。纸张类型可选择铜版/哑粉纸,卡纸或艺术纸等。一般尺寸为220x305mm。
7. 封套是什么意思
就是套在书封面外的一层透明薄膜或者不透明材质,根据情况有软度有硬度,用来防水防污,保护书籍,当然也不一定只有书才有,可以用来保护任何纸制品。
百度知道的解释:
基本解释 [big envelope;sealing-paper] 书信或书籍的厚纸外套
详细解释 旧指盛文件、书信或钱物的封筒,今多指装文件、书刊等用的套子。 《歧路灯》第十六回:“到了次日, 盛 宅早送来一个拜匣,封套上边写了分金二两。”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如愿》:“红封套上用浓浓的墨笔写着四个大字:劳动光荣。”
用途:
封套的用途是将单页或样本插入封套内,形成整合的一套文件材料 双面封套
尺寸:
封套的尺寸通常为6开或4开封套,一般封套的尺寸要稍大于所插物的尺寸,如所插的内容较多,还需留一定 的厚度。
纸张:
封套通常选用200g,250g或300g等较厚的纸张。纸张类型可选择铜版/哑粉纸,卡纸或艺术纸等。
后道加工:
封套在印刷后都需覆膜或过油来保护油墨及提高强度。印刷完成后,通过模切及粘合成品。有的封套插口还可以做名片的插口,也可选择做右边一个或左右两个插口。
8. 拜帖是什么意思
据传,“投名刺”风俗起源于汉代,唐宋时称为“门状”,明清时谓之为“红单”,后又俗称“拜帖”、“名帖”。它成为替代主人去“拜年”的一种工具。清人赵翼在《陔馀丛考》卷三十“名帖”中说:“古人通名,本用削木书字,汉时谓之谒,汉末谓之刺,汉以后则虽用纸,而仍相沿曰刺。”到了清时,人们贺年送的“名帖”用红纸书写称为“红单帖”,上面写上姓名送给亲朋好友,以示祝贺。派人送的,称“正帖”。把拜年帖子放在木匣子里送的,称为“拜匣”。被接收人家用纸袋以接帖,上面写着“接福”。从而成为我国民间过年的一大盛事。
9. 拜帖是什么意思,"拜帖"的汉语解释
拜帖
拜访别人时所用的名帖。 明 张萱 《疑耀》卷四:“古人书启往来及姓名相通,皆以竹木为之,所谓刺也……今之拜帖用纸,盖起於 熙宁 也。”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九·名号甫》:“《汉书·高帝纪》曰‘为谒’,《袁盎传》曰‘上谒’。 颜师古 注曰:‘为谒者,书刺自言爵里,若今参见尊贵而通名也。上谒,若今通名也。’据此,则‘为谒’似今脚色手本,而‘上谒’似今之拜帖矣。”《单口相声传统作品选·怯跟班》:“穿戴好了,把拜帖、礼单放在拜匣里,又拿出出门用的烟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