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朗读者观后感要写自己的感受
朗读者》观后感2】
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品,都是从当下社会现状以及情绪的投射。这是个追求“快快快”的信息爆炸社会,精神绷得够紧,压力总是很大,时间过得太快。文化类节目的悄然回暖,呼应着国民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级,满足了大众对于知识、审美、情感的多重高阶需求,缓解了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文化焦虑”。 《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作为一档用文字承载情感的节目,《朗读者》的氛围相对安静,节奏更为舒缓,和追求刺激、热闹的“快消内容”截然不同,恰恰会满足受众在疲惫的忙碌之后回归内心宁静的欲望,感受朗读传达的力量。
2. 朗读者观后感50字
看了曹文轩教授对《朗读者》的推荐,于是,迅速找来了这本书。
拿到这本书,就想一口气读完,正如书的结尾所说,“每个读者都会一夜把它读完”,我亦是在最快的速度读完的。《朗读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让我或者让我们匪夷所思的故事。
15岁的中学生米夏偶然认识了36岁的汉娜,他们成了一对很特别的情人。他和她差不多每天约会,每天他们都会沐浴、朗读。
他们一起骑车出去郊游,住旅馆的时候以母子的名义登记。但是,他们之间的矛盾也日趋严重,他们在一次大吵又和好之后,汉娜不辞而别了。
两人再度重逢时,米夏已是大学生了,在法庭当实习生,汉娜作为曾经的纳粹战犯成为被告。汉娜在被审的时候,为了隐瞒自己不识字这个秘密,从而接受了其他战犯的“污蔑”,从而被判终身监禁。
米夏知道真相后,想替汉娜说明真相,但是经过艰难的抉择,最终选择了缄默。米夏在离婚后,他继续为汉娜朗读,寄去了录音带。
汉娜在狱中通过录音带艰难地学习文字,并给米夏写了一些小纸条,但是从未回信。当汉娜即将被释放,米夏接到典狱长的电话,他不得不去看望汉娜,并为汉娜找到了房子和工作。
当米夏去接汉娜出狱时,汉娜已经自杀了。
3. 朗读者观后感要写自己的感受
朗读者》观后感2】
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品,都是从当下社会现状以及情绪的投射。这是个追求“快快快”的信息爆炸社会,精神绷得够紧,压力总是很大,时间过得太快。文化类节目的悄然回暖,呼应着国民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级,满足了大众对于知识、审美、情感的多重高阶需求,缓解了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文化焦虑”。 《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作为一档用文字承载情感的节目,《朗读者》的氛围相对安静,节奏更为舒缓,和追求刺激、热闹的“快消内容”截然不同,恰恰会满足受众在疲惫的忙碌之后回归内心宁静的欲望,感受朗读传达的力量。
4. 朗读者观后感600字
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品,都是从当下社会现状以及情绪的投射。这是个追求“快快快”的信息爆炸社会,精神绷得够紧,压力总是很大,时间过得太快。文化类节目的悄然回暖,呼应着国民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级,满足了大众对于知识、审美、情感的多重高阶需求,缓解了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文化焦虑”。
《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作为一档用文字承载情感的节目,《朗读者》的氛围相对安静,节奏更为舒缓,和追求刺激、热闹的“快消内容”截然不同,恰恰会满足受众在疲惫的忙碌之后回归内心宁静的欲望,感受朗读传达的力量。
《朗读者》不是一档读书节目,而是用文字抵达情感,从每个人真挚的人生故事出发,分享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人世间共通的情感,会帮助观众去了解和理解朗诵文字背后蕴含的宽度、厚度、浓度,遍尝人生百味。
节目每期以一个充满寓意的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有关“遇见”,有关“选择”,有关“陪伴”,有关“眼泪”……名人和素人同台,分别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电影戏剧剧本。聆听一段安静的诉说,就仿佛路过一段人生。这些故事看似关于别人,其实映照着最为普世的情感。
一整季串联起不同的人生关键词。《朗读者》还原着电视人的初心,希望节目带来的触动能溪流汩汩地从观众心灵流淌开来,在沉淀的甜美和安宁中,找寻自我。
5. 朗读者观后感50字
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陪伴虽然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一旦拥有了责任,便让这一生都变得无怨无悔。
《朗读者》本期以“陪伴”为主题,邀来知名演员蒋雯丽、配音演员乔榛、“童话大王”郑渊洁等,他们将与董卿分享“陪伴”的故事。
从2002年开始,蒋雯丽已经做了十五年的预防艾滋病宣传员了,她说当初只是有这样一个愿望,想做一些好事、善事,结果一做就是这么多年。蒋雯丽与先生顾长卫合作的电影《最爱》就是以艾滋病感染者为背景,而片中就是找了这群感染者来拍摄。在《朗读者》访谈中,蒋雯丽谈起了电影拍摄时的幕后故事:她要求剧组工作人员和艾滋病感染者们同吃同住。值得一提的是,今晚在《朗读者》的现场将会出现神秘嘉宾,让蒋雯丽感动不已。
6. 朗读者2017观后感300字
《朗读者》带给观众的感受,无论是企业家、世界小姐、大明星、大学者、医生和普通人,他们虽各有身份之别、建树之差,但都有着同样浓度的性情之真。 一对平凡的夫妇上台念情诗,丈夫为妻子的愿望种下满谷鲜花,更让人击节赞叹的是丈夫遇到妻子后的所有荒唐举动。妻子说,如果当年我有一万个结婚对象可以选择,他也只排在一万名之外,却被丈夫先通知了所有亲朋好友结婚的消息,收了礼金后再求婚的破釜沉舟之势反攻,妻子说更打动人的是那一往无前的勇气。从此一生,丈夫偕着妻子,以开阔的胸襟践行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古谚。
濮存昕带来的散文与故事,属于半个多世纪前那个弱小的、不名一文的孩子。“我小时候有绰号 濮瘸子 ,直到小学三年级还踮着脚走路。”鲜为人知的往事里,是一位名叫“荣国威”的大夫,医好了孩子的腿,也救赎了一颗幼小的、自卑的心。所以,当濮存昕从老舍散文里遇见那个改变作家的宗月大师,“便如同看见了改变我生命轨迹的荣医生,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濮存昕”。墙外是炮火隆隆,围墙内有人生的初啼,这是无国界医生蒋励的真实经历。太多战争中降临的“生”给“死”带去希望,她朗读鲍勃·迪伦《答案在风中飘扬》,“一只白鸽要飞过多少片大海,才能在沙丘安眠。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永远被禁止……”
96岁高龄的翻译大家许渊冲译作等身,《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牡丹亭》……他荣获过国际翻译界的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然而舞台上直指人心的是当念及生平翻译的第一首诗,林徽因怀念徐志摩的一抔深情,瞬间令这位老人泪盈而泣,在舞台上抽噎。由此可知,许渊冲先生能够在翻译上不止步于“美”,更追求“真”的心性源头。
7. 《朗读者》的观后感
如果我推荐自己的行么??? 呃……凑合着看吧! 1958年夏天的德国,一定是有哪阵风吹错了 1958年夏天的德国,一定是有哪阵风吹错了,才会让Hanna与Michael相遇。
倘若Hanna与Michael没有相遇,也许并不能改变最后她被判刑的结果。但倘若如此,我就不会看到Michael在法庭上看着Hanna被判终身监禁却只是默默流着眼泪却无所作为这一幕。
因为这一幕让我肯定,原来真的是这样,爱情不但包括坚守、忠贞、誓言和欲望,该死的爱情还包括自私与懦弱。 20年后,在监狱里,面对面同桌而坐,Hanna伸出手握住Michael的手,就那么一下,Michael便抽了回去。
其实这个场景我们不应震惊,更应该早已预料到。它早已注定。
因为20前的那个大雪天,Michael驻足在看守所外的空地上,转身而走。 在刚看完电影时,我曾写下一句话:“我想劈死那个叫Michael的杂种!”可是现在想想,他还是个15岁的孩子,即使是8年后站在法庭上的他,也只有23岁,还未走出大学校门。
他也曾为了与Hanna出去郊游而卖掉自己心爱的邮票,也曾为了按时去给Hanna阅读小说,而拒绝同学为他举办的生日Party。这爱情,对于Michael来说,意味的决不仅仅是性、欲望和一个比自己大21岁的女人的身体。
其实Michael有为Hanna辩解过,就是在教室里,那个男生义愤填膺地指责自己的父辈和国家时,Michael说道:“我们应该试着理解。”但是这微弱的呼声,被更猛烈的正义之声立即所掩盖。
其实我们都知道,Michael最终是不会做出什么。他甚至不敢承认自己认识那个女人。
在Hanna死后,Michael展开了漫长的自我忏悔的旅程,甚至不远万里跨越大西洋。可是这样的结尾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苍白无力的不是电影,而是Michael体内某些失去已久的东西。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不知他是不是还会偶尔想起当年的情景:一个背部微驼走路时双腿僵直的36岁的女人为其擦拭嘴角,提着水桶为其冲掉他刚刚吐在路边的呕吐物。
也不知他还会不会想起,一个因为接到升至通知后怕被人知道自己不识字而决定辞职的女人在不告而别的前夕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为其搓澡,认真仔细地擦拭着面前这个15岁少年每一寸的肌肤。 在法庭宣判后,Michael一个坐在火车上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窗外不明灰暗的景色飞速流过。
这使我想起海子的那首诗,也许感情未必相同。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1988.7.25.火车经德令哈——海子《日记》 这是一场关于爱情的战争,战争的主角,是15岁少年时正值的Michael。
今天在单位给同事讲述这个电影的故事,当我揭开最后谜底Hanna是因为怕怕被别人识破自己不识字时而担下所有责任含冤入狱20年时,同事的表情显得那样不可思议。 我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在观看完之后,她不会令你立即忘去,相反,我一直在思索或者说是寻找,寻找我在观看过程中遗漏的细节。
在法庭上法官问Hanna为什么辞去西门子公司将要升职的工作而选择去集中营做一名看守。Hanna到最后也没有正面回答,只是敷衍而过。
当然这也与前面Hanna在做检票员的工作时接到升职通知后不辞而别的这段呼应起来。Hanna不识字,是个文盲,看不懂菜单,甚至不会写自己的名字。
这是Hanna此生最大的秘密,是她悲惨人生的的根本,当然也是她人生坚守的最后的尊严。 在狱中Hanna第一次接到朗读录音带包裹的时候,她在确认单上签下了连自己也无法辨认的名字。
那时她的脸上露出的笑容是狡黠而心虚的。这时我的泪水到达了顶点,从心底里心疼这个女人。
当Hanna学会写字时,再次在签字单上写字时她脸上的表情是自豪且刚毅的。 Hanna学写字是从《带小狗的女人》这本书开始的,那是Michael没有读完的最后一本书。
而与Michael相拥的那个夏天也许是这个女人此生最有成就感的时光。 Hanna学会了写信,她给Michael写的每封信都是如此直接而热烈。
然后Michael一封没有回,只是把这些信工工整整地放在一个小抽屉里。我什么也不想评论,因为这样一个场景讽刺意味已足够,不用多说。
很多人都在纠结于最后Hanna为何自杀的问题。这自杀究竟于Michael的到来有无直接关系。
我觉得是一定的。Hanna的自杀肯定与Michael的会面有着直接关系,然后不是因为她发现Michael不爱自己了嫌弃自己是个糟老太婆了。
而是Hanna已经确认了这世界真的一切都不一样了,包括眼前这个当年把身体和灵魂都令其摆布的kid。要强如她,怎么会走出牢房去接受外面更为猛烈的羞辱。
至于Hanna有没有真心爱过Michael,我真的不知道。 这是一场关于尊严的战争,战争的主角,是一个背部微驼走路时双腿僵直从一出场就已满脸布满皱纹的名叫Hanna的女人。
在法庭上,法官气愤地大声问Hanna为什么在着火时她却没有去开门放人出来。
8. 《朗读者》观后感
朗读者观后感
因为是大片,所以就去看了,或许情商太低,或是没看过原著的缘故,并不怎么看得懂。可是,还是想动笔……
15岁的MICHEAL由于一场病痛认识了36岁的HANNA,由此展开了一场跨年恋情。电影的前半部分都是在描写这段恋情,主人公大部分时间是赤裸的。或许,对于少年MICHEAL来说,性事件新奇的事物,不难看出,每次都是MICHEAL主动。而这段恋情对于HANNA,意义就不同于懵懂少年了。影片里数次反应了HANNA生活的艰辛,一个女人独自工作生活,靠的,无非是自己的坚强和倔强吧。工作的时候那硬朗的西装,就像是盔甲一般。或许,MICHEAL对于HANNA来说,是一条干净的河流,纯真的少年,可以放下自己的武装。
HANNA喜欢让MICHEAL读书给她听,因为她不认字。这也是她保守到生命最后的秘密,倔强至极的她对于自己的尊严也看的格外重要,甚至重要过自己的生命。两人骑车外出旅游的一段我记得格外清楚,尤其是其中那句旁白“没有什么可以让灵魂完整,除了爱”。
两人之间的感情并不是真正的爱情,HANNA对于MICHEAL来说或许是新奇的伴侣,MICHEAL对于HANNA来说则是灵魂的慰藉。一个怀揣着对**的好奇,另一个则是想要卸下防备的生活。
不论他们在一起的理由是什么,毕竟不是真正合适的爱情。一个夏天的热情很快过去了,MICHEAL和HANNA的再次见面,是在法庭上。一个是法律系的学生,另一个,则是纳粹战犯。对于争议的“报告出自谁的手”的问题,面对送上前的纸和笔,HANNA选择了保卫自己的尊严,代价是:背负残害了300条生命的罪行。法庭上的HANNA与之前的HANNA完全不同,她愚笨却诚实地回答着代表公正的法官的提问。或许,她是有罪的,但是,这样的她比起那些耍伎俩跳脱罪行的女人来说,是让人心疼的。她问法官“换做是你,你会怎么做?”MICHEAL的导师说“我们的情感都是无所谓的,只有我们的言行才是最重要的”。
是的,这个世界有黑与白,有灰色地带,我们只喜欢把事情的结果在这三者中分类而并不去顾及它们的过程。HANNA确实是有罪的,她为了捍卫她的尊严,为了保守自己的命运去参加了纳粹军。她不想去办公室工作,不想被人知道自己是文盲的事实。MICHEAL对JULIA说“你能有多大罪呢?”,如果我们拿HANNA试问“捍卫自己的尊严是罪吗?”,“是一个文盲能有多大罪?”
整部影片中,MICHEAL都是懦弱的,他从头到尾都是顺着HANNA的意思再行动的。就算他吼过"你从来没有关注过我的感受!”,他还是顺从着HANNA的,保守了HANNA是文盲的秘密,就算知道不公开的后果。多年后,他不知道怎么去面对HANNA,他在HANNA面前从来都只是个孩子。
THE READER,MICHEAL在朗读书本,HANNA在朗读历史。
9. 我需要朗读者观后感作文
朗读者观后感作文600字【三】如约而至,我又走进了今晚的《朗读者》,倾听感悟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所拥有的相同的陪伴。
今晚《朗读者》的主题是陪伴,看完了心里却久久难以平静。陪伴,可以有很多种,可以是很多类。
今晚的陪伴,丰富、饱满、深情、纯粹、温馨,每一段都闪闪发光打动人心。父亲郑洪升陪伴郑渊洁一路写作,母亲陶艳波陪伴儿子杨乃斌求学十六年,蒋雯丽作为防艾大使陪伴艾滋病患者十四年,林兆铭五年时间独自陪伴受伤野生动物,妻子唐国妹陪伴丈夫乔榛共抗恶魔。
每一段经历,每一个故事,每一种陪伴,都彰显着人性的光辉,都带给我深深的感动,而我想说的是这位母亲的陪伴。杨乃斌八个月大的是失去了听力,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灾难。
母亲陶艳波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幸福的生命,拒绝孩子上聋哑学校,从小学开始就带着小凳子成为儿子的同桌,陪着儿子上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毕业,十六年的同桌,十六年的母子陪伴,十六年的辛酸磨练,终于让儿子成为有用人才,让儿子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细腻、深沉、无私、坚韧。
这一段陪伴,看得我无法抑制地泪流不止,内心的感动和震撼无以言表。杨乃斌的朗读《不为什么》诠释了母亲十六年陪读的唯一理由,这个孩子是不幸的,他在那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听了,无声的世界里他该是多么的寂寞。
可是,这个孩子又是幸运的,他有那么一位伟大坚强智慧的妈妈,作为他的耳朵让他听到了声音,让他学会了正常的表达,过上了像正常孩子一样的生活。成长,充满了坎坎坷坷艰辛磨难;成长,又有多少惊喜和欣慰。
十六年来的种种滋味,也只有这对母子心里知道。女人一旦成为母亲,就是同时拥有了菩萨心肠金刚之身,陶艳波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她会让多少人肃然起敬惭愧不已呢?当妈妈的要不断学习,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反思,陪着孩子成长需要耐心和细心,也需要智慧和修养。
我想,今后的我还得提高自身修养,因为这是一生德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