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字的拼音怎么写
“有”,读作: yǒu 或 yòu 。
基本释义: [ yǒu ] 1.存在:~关。~方(得法)。
~案可稽。~备无患。
~目共睹。 2.表示所属:他~一本书。
3.表示发生、出现:~病。情况~变化。
4.表示估量或比较:水~一丈多深。 5.表示大、多:~学问。
6.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劳。~请。
7.无定指,与“某”相近:~一天。 8.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夏。
~宋一代。 [ yòu ] 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组词释义: 1、只有[ zhǐ yǒu ] 表示必需的条件,下文常用才、方呼应。 唯有;仅有。
2、有钱[ yǒu qián ] 拥有钱财。 3、占有 zhàn yǒu 占领;取得;位于;处于;居于。
4、富有[ fù yǒu ] 大量具有;拥有大量财产。 5、拥有[ yōng yǒu ] 占有;持有。
6、有恃无恐[ yǒu shì wú kǒng ] 恃:倚仗,依靠;恐:害怕。因为有所依杖而毫不害怕,或毫无顾忌。
7、彬彬有礼[ bīn bīn yǒu lǐ ] 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8、心有余悸[ xīn yǒu yú jì ] 悸:因害怕而心跳得厉害。 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心里还害怕。
2. 汉字的读音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你要读你,也可以用你的音来表示我啊.
文字起源于象形,中国早在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就有了史学界公认的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
这是一个陶文,在许多陶器上都刻有此符号。有专家将其释为“旦”,即在泰山上点燃圣火以祭祀从东方升起的太阳。
近来,有学者把它释为“炅”。① 然而,这种只在大汶口文化期出现的族徽文字只是作为一种部落图腾的符号来供人崇拜,根本没有汉字的特征。
可能这种系统的文字早就失传了。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可知的最早的雏形是甲骨文。
目前,我国的甲骨文发现地数量最多的有三个地方:一是河南安阳小屯;二是陕西周原遗址;三就是在山东桓台的史家遗址。三个遗址,河南小屯的甲骨数量最多,但年代已经是商代晚期;周原遗址也出大量甲骨,可是更是晚至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而山东桓台的史家所出甲骨文为岳石文化晚期,虽然字数少,且不释,但在年代上要早于殷墟所出甲骨。
②由此,我们可推想,汉字体系很可能形成于山东,以后逐渐传播到其它各个地区。然文字体系已经确立,且与现代汉字具有传承关系,那它必有其原始读音。
而我们现在正是要研究汉字的读音的由来以及 如何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大凡上古汉语,无非是五种基本音:喉音、舌音、牙音、齿音以及唇音,而没有现在的鼻音。
这是音韵学家所归纳的5种上古基本音。依此可知,我们的祖先的语言也无非是这5大类发音。
这是由人类或某一人种的生理特征所决定的。 中国古代给难字注音一般用直音和比况的方法。
即分别是以一个与难字同音的字标注之和以一个读音相近的字作参照,说明某字读音与此字相像的注音方式。③这种注音方式的局限性大的大,遇到读音怪僻的难字则无法。
大概于东汉末年,出现了反切。即用两个字,取第一字的声母与第二字的韵母来注音。
当然,取两种单音节来标注一个字,就容易多了。但是,古代的注音无论是哪种方法都不能全面地诠释上古读音的规律。
所以,我们在这里就不讨论反切以及古代注音问题。 要研究汉字读音,必先追溯其起源。
首先就要谈谈汉字是先有读音还是先有文字。其实,这个问题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
但把视野扩大到全世界则不难发现:各个民族几乎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而真正有文字的却只占其中一小部分,而且那些有自己民族文字的都是些大国强国。而那些小部族则只保留自己的语言,无文字。
从这一点上,我们似乎可以了解到人类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但有没有特殊情况,则无从知晓。
以上是我们对汉字以及汉字读音的基本认识,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汉字的读音起源和理据。 二、上古音的确定 凡例: 首先,在论述之前,笔者先进行一个凡例说明。
为了阅读方便,本文不用国际音标注音,而用汉语拼音形式。古音者皆依据并模仿闽南语音。
但由于有的音用汉语拼音无法拼出,就引进了“[]”,该符号内的字母发英语音标的音。如:“[e]”和“[ng]”,还有英语音标“з”和“ae”;“—”在标音之后,表示发音短促。
若与“——”相遇,则作“__——”;“( )”内表示字母与标调一致;“:”表示缓音或与前音隔开并拉长音,若后加大写字母则代表其与前面字母不能相拼而要隔开并拉长音,且轻轻发尾音。如“da:N”;“”代表大口音,即比前面字母正常发音的开口要略大;“&”代表连接一个字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古音;“~~~”表示拉长音;“…”表示声音渐渐变弱;如果“~~~”与“…”同时存在,则标为“~~…”以示区分。
根据笔者的反复研究,可以将汉字的理据划分为以下几类: 1、法自然之声 这是模仿自然界万物的声音而约定俗成的读音。它可分为两类: ① 模仿万物固有之声 比如“也”字,其古音读若à…、yā或ā。
很明显,“也”字是古汉语中十分常见的语气助词,其古音读起来如同今天我们的口语中的“啊”、“呀”等。再如“亚”字,其古音读若ā~~…,很有意思,哑巴所发出的声音正是像ā~~…这样的声音。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哑”字,左边形旁表属性,为人口发出的声音,右边的“亚”为声旁表音,“哑”字读音正是模仿哑巴的发声所定下的。其实,我们今天还存在着用此种方法造字的传统。
比如许多被发现的化学新元素,“镁、钙、钡、氦”等就是例子。 ②根据会意所模仿之声 有些会意字亦表现出自然界固有的声音。
下面列举“害”与“毅”为例,阐释其音源。先看“害”字,《说文》云:“害,伤也。
从宀、从口、丰声。”金文“害”字作害,下为一“口”,上为舌头之象形,中间一横表示舌头被割掉的意思。
“害”其发音源自无舌之人的“嘿嘿”声。④可见,“割舌”是“害”字的原始含义,其后才引申出“伤害”、“害处”的意义。
再看“毅”,《说文》:“豙,豕怒毛竖也,从豕辛。”其中,“豙”是“毅”的初字,金文作毅。
古人以木杈将野猪按倒在地,会在木杈与猪脖子之间迅速绑上一段横木棍,形似“辛”字形。“豙”的发音,可能来自套上这种械具后,猪的尖声嘶鸣,且持续时间会惊人地长久。
所以《说文》释为“豙,有决也”,就是坚毅的意思。⑤这些原始读音都是源自万物在某些情况下所发出的声音。
2、声韵母合音 当然,光模仿自然界发出的声音来传达信息。
3. 在古代人们用那种方式来记录汉字的读音的
浅谈中国古代注音的种类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来注音.这样便先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 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于汉代.这一点在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若某”或者“某声”,就是这种情况.例如《说文》中的“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 后代的经学家把这种方法说成“音某”,也是同一个意思.比如唐代陆德明编写的《经典释文》有“拾,音十”.直音法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它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候会出现某个汉字没有同音字的情况,比如“丢”字,我们找不到同音字来注直音;有时候这个字虽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汉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难懂、难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生僻字注常用字,这是违反学习原则的. 另一种注音法和直音法很相似,那就是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到平声”.“刀”是平声字,“到”是去声字,单用“到”来对“刀”字注音是不准确的,因此必须法“到”字的声调改变了,才能得到“刀”字的读音.同样的,这种注音法虽然比直音法有所进步,但是由于需要改变声调,然后才能读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还有一种注音法,就是我们熟知的反切法,又称反音、切.反切法自东汉到清末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对汉字标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反切法的起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四种观点:一、起源于三国魏人孙炎.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音辞篇》:“孙叔然(就是孙炎)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二、起源于东汉末服虔.日本释安然《悉昙藏》引用唐朝武玄的《韵诠》中《反音例》称到:“服虔始反音.”清代的章炳麟等人就主张这种说法.三、来自西域.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三:“反切直学,自西域入于中国,至齐梁间盛行.”四、中国古来有之.这种说法可能来源于“二合音”,沈括在《梦溪笔谈》里的《艺文二》卷十五中写道:“切韵之学,本出于西域,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似西域二合之音,盖切字之源也.”也可能是起源于文字创制之时,清代刘熙载所著的《说文双声》里的《叙》说道:“切音始于西域乎?非也.始于魏孙炎乎?亦非也.然则于何而起?曰:起于始制文字者也.许氏《说文》于字下系之以声,其有所受之矣.夫六书之中较难知者,莫如谐声.迭韵、双声,皆谐声也.许氏论形声及于‘江’‘河’二字.方许氏时,未有迭韵、双声之名,然‘河’‘可’为迭韵,‘江’‘工’为双声,是其实也.后世切音,下一字为韵,取迭韵;上一字为母,取双声,非此何以开之哉?” 反切法就是用两个字拼出一个音.如“昌”字,音“尺良反”,就是说“尺”和“良”相拼,得出“昌”字的读音.到了唐代,把“反”字去掉,称为某某切,例如“昌,尺良切”.由此可见,反切是一种拼音方法,但是它和现代的汉语拼音不一样.现代的汉语拼音是一种音素拼音,即每个音素用一个或两个字母表示,因此,用汉语拼音注音,既可以用一个字母,如“哦”,也可以用两个字母,如“四”,也可以用三个、四个字母来标注一个汉字的读音.反切是根据声韵原则来进行拼音的,它其实是一种双拼法,总是用两个字来拼音的. 反切中第一个字(上字)代表声母,第二个字(下字)表示韵母以及声调.即使是“零声母”,也必须要有反切上字.例如“安”就是“乌寒切”.同样的,即使既有韵头又有韵尾的韵母,也只能用一个反切下字.比如“香”就是“许良切”. 由此可见,反切比起上述两种注音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不可避免的,反切法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反切的上字既然代表声母,就应该只表示辅音,但是实际上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一个完整的音节,单纯表示辅音的汉字是不存在的.反切的下字既然是表示韵母的,就应该只表示元音,但是同样的,以元音开头的汉字又是很少的,因此常常必须借用带有辅音的汉字来作为反切用的下字;其次,在音韵学中,反切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反切的上字不一定和它所切的字同“呼”(所谓的“呼”是音韵学中的一个概念,现代汉语中有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以及撮口呼,而中古时期则只有开口呼与合口呼两种).例如,“乌,哀都切”,其中“乌”是合口呼,“哀”是开口呼. 在以后历代中,反切被不断改进,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广韵》和《集韵》.虽然都是宋代的韵书,相差只有几十年,但是《集韵》的反切已经有了很多的改进.明代的吕坤所写的《交泰韵》,清代的潘耒所写的《类音》,设计出了新的反切方法. 但是无论怎么样,用汉字注音都会带有局限性.因此在明朝以后,中国开始出现了用字母注音的方法.这是在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发明的.最早的是利玛窦根据拉丁文发明的二十六个声母和四十四个韵母的拼音方案,然后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部最早用音素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
4. 这个字拼音怎么写的
多音字;
囝
jiǎn
(1) ㄐㄧㄢˇ
(2) 方言,儿子。
(3) 郑码:JDYA,U:56DD,GBK:E0EE
(4) 笔画数:6,部首:囗,笔顺编号:255211
基本词义
囝
nān
(1) ㄋㄢˉ
(2) 同“囡”。
(3) 郑码:JDYA,U:56DD,GBK:E0EE
(4) 笔画数:6,部首:囗,笔顺编号:255211
详细注解
囝
jiǎn
〔名〕
(1) [方]∶儿子 [son]
郎罢别囝。——顾况《囝一章》。自注:闽俗呼子为囝,父为郎罢。
(2) [方]∶儿女 [children]
阿囝略如郎罢老,稚孙能伴老翁嬉。——宋·陆游《戏遣老怀》
(3) 另见 nān
基本词义
囝
nān
〈名〉
(1) [吴方]∶小孩儿。也作囡。也指幼小的动物 [child;pet]。如:小囝;鱼囝
(2) 另见ji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