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毛笔字写的还不错,遇到办丧事的时候,不知道花圈上联该如何写,
花圈挽联格式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竖条幅,用白纸写挽联。上联常用“悼念XXX”,“沉痛悼念XXX”,或“某某某千古”;下联常用“XXX敬挽”、“XXX泣挽”、“XXX拜挽”;或写上赠送单位。
一下挽联仅供参考:
万里云天归落日 一门两泪洒麻衣 事业已归前辈绿 典型留在后人模
春雨梨花千古恨 秋风桐叶一天愁 绿水青山悲陈迹 落花啼乌泣化身
蓬门日影高轩过 蒿里歌声白马来 热泪常濡春雨湿 愁容暗逐白云飞
风号万树子规啼 雪积重门白马咽 人间未遂青云志 天上先成白玉楼
守孝不知红日落 思亲常望白云飞 想见音容空有泪 欲聆教训杳无声
情凝雪片皆飞白 泪洒枫林尽染红 千山不语齐俯首 万水呜咽共吹萧
祖国山河埋忠骨 神州十亿颂英雄 情深风木终天恸 泪点寒梅触景思
三更月冷鹃犹泣 万里云空鹤自飞 流水夕阳千古恨 秋霜春雨万人思
人皆贺节双眉喜 我独思亲一片悲 终生俭朴留典范 一世勤劳传清风
山耸北郊埋忠骨 泽留乡里仰遗风 秋草独怜人去后 空林只见日斜时
泪滴千行大地湿 哭声一片墓云低 热血一腔化春雨 壮志千秋泣鬼神
明月清风怀旧貌 残山剩水读遗诗 三径寒松含露泣 半窗残竹带风吟
英灵已作蓬莱客 德范犹薰政乡人 生前爱国勤劳支 临终嘱儿多节俭
眉间爽气无由见 座右清言不再闻 忠节似松凌霜雪 高风如水照苍天
犹似昨日共笑语 不信今朝辞我别 彩落萧辰悲夜月 芳留梓里已青风
白马素车挥别泪 青天碧海寄哀思 犹执兼恭延后代 尚留名望忆旧人
伤心难禁千行泪 哀痛不觉九回肠 良操美德千秋在 亮节高风万古存
万里山花凝血泪 一溪流水作哀声 有中皆碑留遗范 无言敬奉寄哀思
桃华流水杳然去 清风明月何处寻 凄凉云树愁千里 惆怅春风恨隔年
流水夕阳千古恨 凄风苦雨百年愁 九泉有泪流知已 万户同声哭善人
音容笑貌依旧 亮节高风长存 青山永志贤德 绿水长咏雅风
浩气长存天地 英灵含笑九泉 门外红梅绿竹 室内白衣素袍
赤心光照日月 清名永世长留 终身辛勤劳作 一世淳朴为人
友思今成永别 笑绪已为悲端 一生刚直无邪 终身清白光明
2. 花圈上如何书写挽联
花圈上写“悼念XX千古;右 友XX敬挽”,前面的内容依旧保留。
晚辈花圈挽联的写法讲究 1、挽联鼓号以后距离地面20cm左右,花圈左为上联,右为下联。以画圈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右面是上联。
2、要注意调节字的问题,无论上联下联字有多少,开头与结尾最好平齐。 3、给长辈献花圈要用敬挽,给晚辈或平辈献花圈要用哀挽。
4、永垂不朽不能乱用,也只能用于国家领导人或烈士。 晚辈花圈挽联的格式写法 挽幛多是独立成幅的,也称'礼幛'。
挽幛通常用整幅绸布作成,也有用纸糊装裱成轴的,称为'礼轴'。为了便于悬挂,挽幛一般为竖式,上面的文字为直写。
挽幅,也是挽书的一种,它与挽幛的差别在于挽幅多是横挂的,挽幛则都是竖挂的。挽幅上面的文字一般为横写。
[转自第一公文网: 挽幛、挽幅的题辞不拘形式、不限字数,有只写一个'奠'字的,也有多字的,但是常以四字句为多。挽幛、挽幅用语可用稳定的词语,也可以自己撰写合适的文句,但应留意挽幛、挽幅属追悼送礼之用,在文字说话上,要直抒胸臆、真挚凝炼,颂扬而不外褒、伤心而不凄惨,应具有褒扬哀悼之意。
挽幛、挽幅的制作没有一定的程式,小大由之,因地制宜;字体可楷可行可草,完全由送挽者自己决定;白字黑纸或黑字白纸,也可以布代纸。挽幛是竖挂直写方法,文字务必从右向左分三局部书写;挽幅是横挂横写方法,文字则应从上而下分三局部书写。
第一局部,面向挽幛右手边(挽幅上顶边)顶头写上死者的姓名加颂词(亦称上款);第二局部,正中间写上祭悼语,祭悼语一般不要超出上款和下款,且字距要一致。也可不要这一局部;第三局部,面向挽幛左手边(挽幅底边)顶尾写上送挽幛、挽幅人的姓名、身份称呼和时间。
挽带,也有叫'花圈挽联',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敬仰、悲伤而敬献花圈、花篮时撰写的联语。挽带也由上半联和下半联组成。
在实际应用中,挽带的写法和形式有一定的程式,书写时要慎重选择挽语的用词,尤其是上半联,对死者颂词称呼不能够搞错,因人用词,恰如其分。上半联、下半联的写法因用词的差别而多种多样,常用的上半联有'哀悼'、'追悼'、'追悼'格,也有'千古'、'歇息'格;下半联有'敬挽'、'泣挽'、'同挽'格,'率子'格和'叩拜'、'泣拜'、'哀献'格等。
挽带的是非、宽窄要视花圈、花篮的巨细裁剪,挽带的下端要剪出二个尖角,挂在花圈、花篮上呈八字型。书写挽带的字体可以是行书,也可以是楷书,但务必是同一种字体,通常是白底黑字。
在书写式样上,一般下半联的第一个字要比上半联的第一个字低1-2个字的位置。 例: 友********* 敬 挽 悲痛哀悼 ********* 同志 学生 ********* 拜 挽 ****** 恩 师 千 古 邻里********* 哀 挽 哀悼********* 仙 逝 女儿 ********* 泣 挽 敬爱的 爸 爸 歇息吧 哀祭文是专门用于治丧过程中的应用类文体。
虽然内容简单,形式也未几,但是,在写作上和形制上却有较高的要求,不能够疏忽搪塞。 挽联,是古时候挽歌的变体。
挽歌是古时追悼死者的丧歌。《晋书·礼志》中'魏汉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
新礼以为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古丧歌有《薤露》、《蒿里》两章'使挽柩者歌之,世亦呼为挽歌'。
挽联作为哀悼死者的一种文体,是汉民族民间的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起初多以诗、词、歌等韵文体表达对死者的追悼之情,后渐渐形成一种对子的形式来表达。
历代文人多以五言或七律等形式写作挽联,以寄悲伤,但不用于赞美。相传在宋代就写挽联了。
陆游《老学庵条记》载,赵元镇(鼎)承相被谪朱崖,病亟,自书铭旌云:'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现在的丧葬活动中,挽联仍被普遍应用,成为丧家治丧时的必备之物。
挽联属专用联,是专为追悼死者而写的对子。因此,写挽联不但要求情感真挚,还要留意挽联的写作特征。
(1)挽联的时代性。挽联是反应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载体。
因此,随时代的变迁,挽联的内容也会起相应的转变,如:'宝瑟无声弦柱绝,瑶台有月镜奁空',是旧时丈夫追悼妻子的挽联,用在现代夫悼妻就多了点陈腐气。 (2)挽联的针对性。
做挽联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切合死者的职位地方、身份、情操和业绩,甚至此时此地的思想情感也要切合事物与场地。挽联不能够换用,也不能够通用,这应该是挽联的写作灵魂。
如挽丁玲 剪柳东风,节见穷时,一曲桑干传广宇 凝尘瑶瑟,情伤雪夜,百年有女耀高丘 即使是有些'通用联语',其通用范畴也是非常有限的。 挽联是属于对子中的专用联,因此,撰写挽联,一定要控制对子的素质特点和形式特点,这是写好挽联的关键。
(1)对子的形式特点。一般的挽联(对子)是由两句组成一联,上句叫上半联,下句叫下半联。
挽联不管何等长(有些长联,上、下半联是由十几个字甚至几十个字组成的),何等短,总是由上半联和下半联组成,并且,上半联和下半联要搭配好,序次不能够颠倒。挽联的是非要视悬挂场合而定,太长字小不醒目,太短空洞不美观,应巨细适中、美观大方。
(2)对偶的形式特点。对偶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成双作对地排列组合。
严格的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