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写桂的名言名句名段
月中桂树
顾封人
芬馥天边桂,扶疏在月中。能齐大椿长,不与小山同。
皎皎舒华色,亭亭丽碧空。亏盈宁委露,摇落不关风。
岁晚花应发,春余质讵丰。无因遂攀赏,徒欲望青葱。
淡淡月华中流泻着桂花浓郁的芳香,云翳中若隐若现出桂树扶疏的姿态,亭亭玉立成一处优美的风景。不管月亏月盈它始终美丽着。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桂花独自开。一种遗世独立的孤独尽显其高士风采。
还有这首:
月中桂
熊皎
断破重轮种者谁,银蟾何事便相随。莫言望夜无攀处,
却是吟人有得时。孤影不凋清露滴,异香常在好风吹。
几回目断云霄外,未必姮娥惜一枝。
桂是月的佳偶,它有浓的化不开的绿蜡般的叶子,细小精致不张扬的花朵,也只有这样的花中雅士才配的上月的清冷洒脱。月宫的主人嫦娥该怜惜这美好的花儿,不能让莽汉吴刚用利斧去摧残它。想来那醇香的桂花酒该多少次甜蜜了她远离尘嚣的生活,曾几何时那桂树的倩影也一定装饰过她的梦境吧?
凌霜仙子
农历八月,天气微寒,百花暗淡,自然中少了群芳蕊,桂花却在此刻凌霜开放,那独特的幽芳在空气中自由飘荡,那气息馥郁而厚重像是众多花香的积淀,抑或是它在等待花期到来的漫长时光中郁结的沉香碎屑无形的燃烧?
叹咏桂花的诗多是把她的傲立霜中作为她生命的美德,诗仙李白如是说:
咏桂
李白
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
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
把桂花与世人喜好的桃李相比,风霜之下桃李荣耀全无,而桂却永葆一种骄傲的姿态绿叶垂芳。没有春风喧扰,但有清霜相伴,自然生息成一方美丽,是真名士字自风流也!
而白居易也有类似的感怀:
庐山桂
白居易
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天风绕月起,吹子下人间。
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生为石上桂,叶如翦碧鲜。
枝干日长大,根荄日牢坚。不归天上月,空老山中年。
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无人为移植,得入上林园。
不及红花树,长栽温室前。
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也有诗文吟咏桂花,描写的细致入微让人叹服。如果用他的字来比拟桂花,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有若桂叶桂树;其行书遒劲舒和,亦如桂花桂香。
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
颜真卿
群子游杼山,山寒桂花白。绿荑含素萼,采折自逋客。
忽枉岩中诗,芳香润金石。全高南越蠹,岂谢东堂策。
会惬名山期,从君恣幽觌。
还有诗人借桂花来排遣谪意的:
自衡阳移桂十馀本植零陵所住精舍
柳宗元
谪官去南裔,清湘绕灵岳。晨登蒹葭岸,霜景霁纷浊。
离披得幽桂,芳本欣盈握。火耕困烟烬,薪采久摧剥。
道旁且不愿,岑岭况悠邈。倾筐壅故壤,栖息期鸾鷟。
路远清凉宫,一雨悟无学。南人始珍重,微我谁先觉。
芳意不可传,丹心徒自渥。
柳宗元被贬柳州后广泛引进外地树种,使柳州的园林绿化遍及城乡。桂树被从衡阳移栽到了柳州,它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摇身成了南方佳木。在北可傲霜开放,在南可易地生长。这不是诗人自身高风亮节的写照吗?
此外,还有写桂中极品红桂花的:
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红桂树
李德裕
欲求尘外物,此树是瑶林。后素合余绚,如丹见本心。
妍姿无点辱,芳意托幽深。愿以鲜葩色,凌霜照碧浔。
丹桂飘香,与绿叶碧水相映,彰显一派碧血丹心。尘外瑶林则道出了它的超凡脱俗,花间流露的又是怎样的侠骨柔肠?
2. “林”字甲骨文、金文、小楷、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一、“林”字甲骨文、金文等各类字体写法 林,甲骨文=(木,树)+(木,树),表示大量的、成排成片的树木。
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树的形状的写成木。
楷书字体承隶书字形。 “木”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株树,上部是枝下部是根; “本”是指事字,金文在树根部位加三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在地下的营养器官; “末”是指事字,金文在树梢部位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尾端; “未”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树上枝桠重重,表示枝叶茂盛; “果”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树上结满球状实籽;“朱”是指事字,甲骨文在主杆部位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干; “林”是会义字,甲骨文像树连树的样子; “森”是会义字,甲骨文比“林”多一“木”,表示“森”为“大林”。
二、造字本义 名词,成片丛生的树木。 文言版《说文解字》: 林,平土有丛木曰林。
从二木。凡林之属皆从林。
白话版《说文解字》: 林,平坦地面上有丛生的树木叫作“林”。字形采用两个“木”会义。
所有与林相关的字,都采用“林”作边旁。 扩展资料 “林”的组词 一、树林 [ shù lín ] 成片生长的许多树木,比森林小。
二、桂林 [ guì lín ] 市名。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城临漓江,湘桂铁路经此。
人口45万(1997年)。风景秀丽,向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誉。
三、翰林 [ hàn lín ] 唐代为朝廷撰拟文书的官。唐玄宗设翰林学士,成为皇帝机要秘书,曾为内相。
明清设翰林院,掌修国史,记载皇帝起居,草拟制诰。其长官以大臣充任,称“掌院学士”。
四、杏林高手 [ xìng lín gāo shǒu ] 指医术很高的人。 五、木秀于林 [ mù xiù yú lín ] 比喻才能或品行出众的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 (汉语汉字)。
3. 书法练习的内容,120字
行书: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未,它不及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 草案.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叫做"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于草书的叫 "行草".
如果你要写的话,这是行书怎样写的又快又好:
从行书入手
怎样实现写字与书法分离呢?从一种简单的行书字体入手,能使它成为可能、成为现实。
写字因为是给人阅读而不仅仅是欣赏的,为方便自己,需要流利;为方便别人,需要清楚。楷书乃至隶书清楚而不流利,显然不能成为常用字体;草书流利而难辨认,便利自己,有碍他人;篆书则不易写不易识,如果用于交流则是害人害己。历来五种字体,只有行书,清楚流利,切乎实用。吕叔湘先生说:“我们写字总是带点行书味道的”。
自古有从楷书练起,先站稳再行走之说,时至今日,即使在书法课堂上,这也不再是不二法门了。书法家多半把练楷书作为一种手段、一个过程,但事实证明,楷书写得好的行书并不必然好。比方悦,楷书尤其是唐楷着力强调起笔、收笔、折笔,如果用这种动作写行书笔划,就多半出现许多装饰性的笔触,我们把楷书起笔时顿笔出现的“钉头”之类称为“多余小动作”。养成了顿笔习惯,就一定会影响书写速度、影响流畅;所以,如果考虑到自由和抒情,那么,楷书就不能充当基础训练的理想字体了。应该说,先学楷书有好处,但对学写钢笔字也有不良后果。
作为实用性的写字,我们认为,只要练好一种行书就够用了,没有自己的风格(但书写个性无疑是存在的,而且是无法避免的)又有什么关系呢?练成之后,可以省略些边笔写成行楷,也可以增加些连笔写成行草,足以适应日常各种用途。即使是单纯的书法创作,钢笔写楷、隶、篆也是吃力不讨好的、钢笔就是钢笔,钢笔就是用来书写流利美观些的手写体的,能写出些艺术味儿当然更好。
行书是实用字体,有一定的自由度,这恰恰又便于学以致用。从楷书人手,就会造成练字时写楷书,日常书写时写行书,学的用不上,学非所用,学、用脱节,除了对书写有爱好的人,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意味着多花时间、多吃苦头。只有练习行书,才能学以致用,这是3S速成的重要依据。
4. 行书或草书的写法跟汉字的结构有什么关系最近一直在练习写行书,
我是教书法的,在学习写行、草书过程中要先了解每个汉字的笔顺。
按照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等方法去写,汉字结字按照“瘦、斜、长”的要求写,瘦就是字要瘦不要胖,斜就是横划一律平行25度斜写,这样字从左往右看一行乃至通篇横划一律平行25度斜写就不显得乱,长就是字要高不要矮,这样字写出来才显得精神, 写行书关键是笔笔相随,字字关联,处处衔接,气脉相通。 写行书是要活用指,不能用腕和肘,区别是用指写手不累,用腕和肘写腕酸臂酸。
所以要能运笔自如的写出行书或草书的味道,执笔是关键。训练指的灵活方法是: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笔,经常这样做就可以了,祝朋友您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