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性 相 近 , 习 相 远
意思: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出自:王应麟《三字经》 原文选段: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释义: 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 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的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作者成就影响: 早年致力于典章制度研究,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等都有涉猎。编撰大型类书《玉海》200卷,分天文、地理、官制、食货等21门,引证完整,特别于宋代史事,辑录尤详。
王应麟隐居二十载,所有著作,只写甲子不写年号,以示不向元朝称臣。他一生著作甚丰,有《困学纪闻》、《玉海》、《诗考》、《诗地理考》、《汉艺文志考证》、《玉堂类稿》、《深宁集》等六百多卷。
但是知名度最高的反而是这部《三字经》,这可能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事。王应麟晚年为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编写了一本融会中国文化精粹的“三字歌诀”。
2. 性相近,习相远的相关作文
万千动物均是“性相近,习相同”,为何唯独人类“性相近,习相远”? 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无论是对动物还是对人类都会造成显著的习性差异。
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的熊科动物,如北极白熊、亚洲黑熊、中国大熊猫,它们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习性差别。同样,人类中的爱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以及非洲黑人之间在生活习惯上也都体现出巨大的反差。
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上述这些熊已分化为不同的物种(生物学关于“种”的定义是“一群能够互相交配繁衍后代的生物”),不同种类的熊之间习性固然差异很大,但同一种熊是习性相同的。对全球人类而言,不管是黑人、白人、还是黄种人,他们都属于同一物种,不仅可以互相通婚,不同语种之间还可以彼此转译,互通信息。
同为人类,仅仅凭着全球殊异的自然环境就已造成各种地区人们的“习相远”,但人类“习相远”的根本原因在于彼此之间人文环境的差异。人类是地球上唯一的智能物种,所有生命当中只有人有语言,有思维,有智能,并拥有各自独特的社会环境。
千差万别的人文环境所造成的“习相远”远远大于大自然所造成的习性差异。在所有人文理念中,文化“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取向,道德判据,甚至决定了人们的一生。
这种价值观的根本差异是造成人们“习相远”的主要内因。“价值观”的分道扬镳必定造成“习相远”的南辕北辙。
由是观之,如何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将是一个人是否真正成熟的核心问题,而解开此题的关键,唯一能靠的就是教育。无论是提高人们的思想品格,还是修炼每个人的道德素养,教育永远是提升国民素质的根本保证。
教育不只是高头讲章式的滔滔说教,也别指望“千顷地一根苗”地拔出个光辉形象就能有“神”的感召力。一个人良好习性的养成更应该看重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周围群体的作用!“习”乃是社会环境驯顺之产物,面对“环境”强悍的主宰作用,人们总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生存的应对方式,久而久之“习”就形成了。
可见“习”无可避免地带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它有别于个人私癖,喝咖啡加芥末那只是你的私人癖好,与社会“习性”无干。
因此在讨论习性教化之时,必须密切关注社会“环境教育”的突出作用。荀子《劝学篇》有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南北朝人贾思勰按照这个道理专门做过实验。他特意把细弱的槐树苗种在麻田里。
那槐树苗受到周围高密麻茎的遮挡,为了争得阳光便拼命向上生长,三年过后果然长得又高又直。人定胜蓬!可以相信,在一个催人正直向上的生长环境里,每一个孩子同样都会成长为笔直的栋梁之才。
人人都熟悉“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本姓仉,她之所以三次迁徙,选择良邻而居,就是因为她深谙“环境教育”的特殊作用。
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无声教育,一种旷日持久的兰若熏陶,更是一种“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群体教育。我们每个人每日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环境教育”。
只可惜我们的“环境老师”极不称职,甚至是在误人子弟。当一位过路骑车人扶起一位倒地的老妇却被反诬为肇事者,还被法庭判赔高额医药费时;当一位见义勇为青年为救他人壮烈牺牲,棚屋里依仗他养家的孤儿寡母生活无着时;当一个不用功的差生凭着“拼爹”进入名校,而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却被关在名校大门之外时;当假冒伪劣赚得盆满钵满,而诚信企业因货真价实成本更高而濒临倒闭时……在如此频繁,如此令人心寒,如此沉甸甸的“环境教育”下,那些空洞的说教又显得多么的轻飘、苍白与虚伪啊。
世上没有天生的优等民族,但绝对会有优等的社会环境(当然也有劣等环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可以期待“英雄造时势”——大扫天下,涤荡邪祟,建造出一个最理想的真善美“大境”,如此豪杰方可配称是“英雄造时势”。
只有大英雄才能如此“造境”,泱泱大国,淳淳华夏,有此“大境”何愁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对教育而言,一个真善美的上乘环境足可胜过100个好父亲,加100个好校长,再加上100个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