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怎么写的
望庐山瀑布出自唐代诗人李白,原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释义: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扩展资料:
赏析: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望庐山瀑布
2.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怎么怎写么念
望庐山①瀑布水二首
唐代诗人:李白
【其一】
西登香炉峰②,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③,喷壑数十里。
欻④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⑤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⑥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⑦照还空。
空中乱潈⑧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⑨石。
而我乐⑩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⑪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⑫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其二】
日照香炉⑬生紫烟,遥看⑭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⑮下三千尺,疑⑯是银河落九天。
3. 《瀑布》这首诗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瀑布》这首诗是按诗句叠句、对偶和排比,十分富于节奏感。
《瀑布》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山路忽然一转,
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这般景象没法比喻,
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时时来一阵风,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4.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写的什么景色
描写了庐山瀑布荡气回肠、雄伟奇丽、气象万千、气势磅礴、惊心动魄的壮丽景色。
《望庐山瀑布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一为五言古诗,一为七言绝句。
节选如下: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如下:
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吴小如教授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一,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先生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于开元年间入长安之前所作。
作品赏析
七言绝句因篇幅较小,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腾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浅显生动,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飞动流走的章法,跳跃腾挪,纵横捭阖,亦有歌行的气势和特点。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庐山秀丽的山水之中,更显诗人标名之灵气。其想象丰富,奇思纵横,气势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腾,又自然清新,似云卷风清,其诗歌的审美特征是自然美、率真美和无拘无束的自由美。这两首诗歌都具有这样的审美特征。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望庐山瀑布
5. 《瀑布》 作者:叶圣陶 这首诗描写瀑布的什么和什么
《瀑布》 作者:叶圣陶,这首诗描写瀑布的声音和全身。
《瀑布》是一首包含深情的风景诗,通过对瀑布的生动描写,突出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之情。全诗共三节,分别描写听见瀑布的声音、远看瀑布及近看瀑布的情景。这首诗语言简练,韵味十足,比喻生动,词句贴切,描绘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诗句使用叠句、对偶和排比,十分富于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人。原名叶绍钧,现代作家、教育家、编辑家。1911年11月,改为现名叶圣陶。笔名有叶锦、圣陶、斯提、桂山、秉丞、郢生等。1911年中学毕业后,成为乡镇小学教师。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我国的第一个童话《稻草人》是他写的。
6. 瀑布这首诗描写了瀑布的什么和什么诗人把瀑布比作什么
瀑布这首诗描写了瀑布的声音和形状,诗人把瀑布比作叠叠的浪涌上岸滩,阵阵的风吹过松林,一道白银,一座珍珠的屏。
原文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山路忽然一转,
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这般景象没法比喻,
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时时来一阵风,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瀑布》是一首包含深情的风景诗,通过对瀑布的生动描写,突出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之情。全诗共三节,分别描写听见瀑布的声音、远看瀑布及近看瀑布的情景。
这首诗语言简练,韵味十足,比喻生动,词句贴切,描绘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诗句使用叠句、对偶和排比,十分富于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扩展资料
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瀑布的。
①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把飞流而下的瀑布比作“千丈青山”上的“一道白银”,形象、生动,既写出了瀑布的颜色、样子、所处位置及飞流而下的气势,又展示了青山、白水相间的色彩美和瀑布飞流而下的动态美。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也流露其间。
②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把流动的瀑布比作缀满珍珠的屏,多有意思呀,我们似乎也看见了那亮光闪闪的瀑流。珍珠色白、形圆,晶莹透亮,光泽耀人。瀑布顺着山势飞流而下,与岩石撞击,水花飞溅,阳光下,也是晶莹透亮,十分动人。
《瀑布》课文作者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甪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
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
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
“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
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
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
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
他还出版不少诗集、评论集和论著,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