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云冈石窟第3 窟是什么样的
3 窟
此窟位于东区西端。是云冈最大的石窟,窟形奇特,它的平面呈凹字形。从外形看,有别于一般洞窟。它的底部是两个窟门,通入内洞,似为窟门;东小洞独自成门,与内洞相通。两小洞的顶部形成一个大的平台。平台上东西两侧有方塔遗迹,约三层。风化非常严重。中间有一像龛,龛之两侧开两个明窗为窟照明。明窗之上最高处有一排12 个大形长方架梁孔洞。梁孔之上是山顶,顶上曾有“石室数间”。第3 窟这样的石窟在云冈石窟中是一个奇物,是全国的石窟中也属罕见。第三窟是个神秘的洞窟。它的硕大无比、宽大深远,使人觉得它像个天然岩洞。
再看洞窟。从西小洞进入内窟。洞窟非常之大。洞窟的窟形也非常不规则,它的平面呈凹字形,底边宽达40 多米,两侧深达15 米,窟高近20 米。如此巨大的洞窟,仅刻三身大佛像。这三身造像刻在凸出的壁面的西侧,只占去壁面的三分之一的位置。而这三身造像的雕刻又十分精美,且又有别于其它云冈造像。除此之外洞窟四壁别无雕像。
2. 云冈石窟的第1窟和第2 窟是什么样的
1、2 窟
此二窟位于云冈石窟的最东端。因两窟的形制、内容相似,故称谓“双窟”两窟都是方形平面,中央为中心塔柱。窟形前狭后宽,前高后低。一窟中心塔是两层,二窟是三层。塔式都是四方形,塔身四面各层皆雕佛像。二窟则是在四面三层皆雕三座佛,是三世佛。洞窟北面都有较丰富的雕刻,技法精湛。壁面布局是:与窟顶相处刻一列伎乐侍女像,下面为一列禅定坐佛,的中部为大型龛坐佛,龛楣装饰华丽,下部为浮雕佛传故事和供养人行列。
第一窟顶部飞天,头上高髻环佩光闪,脸上表情温婉可人,双手似托莲花,衣裙如、长带飘,斜坐云端,恰似一个窈窕的尚带稚气的少年舞者。
石鼓寒泉与倒悬塔
二者曾被列入云中八景之一的“石鼓寒泉”,即在这两窟。石鼓指的是第一窟,如叩地就会听到嘭嘭的鼓声,这种鼓声至今仍隐约可闻。寒泉即第二窟外岩脚下的细泉,至今尚有泉水涌流。
这两窟都有一个中心塔柱,它们的形制、布局略同。中心塔柱塔据皆为仿木结构屋顶形,塔据四角各楼雕一根八棱柱,使塔柱更加宏伟华丽塔层的屋形檐额、瓦拢、斗拱等仿木建筑的雕刻,对北魏建筑的研究有实物依据。由于风化以后的塔呈上大下小,所以被称为“倒悬塔”。
3. 云冈石窟第5 窟是什么样的
5 窟
第5 窟是云冈石窟中期开凿的一个比较成熟的洞窟。大约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 公元470 至494),洞窟属皇家投资开凿,所以洞窟空间规模、佛像造像都特别大,整体洞窟平面呈椭圆形,顶部为穹隆顶,主像布局三世佛,其主像释迦牟尼像以17 米之高成为云冈数万石佛的第一高度,膝上可站100 余人,中指长2.3,两膝之间距离为14.3 米,她堪称云冈石窟的万佛之冠,正如元代诗人王度所写“耸峰危阁与天齐,俯瞰尘寰处处低”。相传此佛是孝文帝为其父亲献文帝拓跋弘所雕凿。
第5 窟现存大小造像2300 余尊,雕饰精美,为云冈石窟保存较好的洞窟之一。
4. 源于印度的石窟窟型有什么
支提窟、毗诃罗窟
印度石窟的建筑形制可分为“支提窟”和“毗诃罗窟”两种。“支提窟”是藏舍利的塔,其特点是窟平面呈狭长的马蹄形,窟内环绕四壁雕刻列柱,分前后两个空间,前者是“礼堂”,后部为圆形天井,即穹窿井,也称之为藻井。“毗诃罗窟”是僧徒居住、修道和讲学、集会的地方。
石窟传到中国后,它逐渐消失,其作为僧舍的作用已被宏伟的庙宇所代替。不过,“支提窟”在莫高窟得到传承与发展,我国古代艺术匠师们把木构建筑和石窟巧妙结合起来,着重发展了窟檐和甬廊。窟檐利于保护洞窟,甬廊便于窟与窟之间的沟通。
5. 云冈石窟中第五窟和第六窟怎样讲
第五窟为椭圆形的穹隆顶马蹄形状,分前后两室,是一个规模宏大雕饰华丽的具有鲜卑民族建筑风格的典型洞窟,这种窟形,既符合力学原理,又能扩大空间雕造大型佛像,明显有一种迎请大佛安居在鲜卑人故居的意图, 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两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