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年级的诗歌怎样写
要看具体要求写怎么样的诗歌的。
普遍的诗歌就是要有韵律,最基础的是要押韵。一年级的孩子应该学过韵母了,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就是同韵字。
押韵通常的部位在句末最后一个字。一年级的孩子老师也不会要求律诗或者词。
至于哪句句子押韵,一般是一句隔一句。也可以句句押。
但是不要隔开三句以上再押韵。每句的字数我想也不必规定了。
其实不押韵也可以,现在很多流行歌曲就是不押韵的,或者韵押得很松。几乎是没有规律的。
你可以参照一下儿歌。比如: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
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主要你具体的要求,或者题目我没有看见。
可能对你帮助不大。
2. 一年级的古诗怎么写
几天前,听了一位老师给一年级学生上了一堂古诗――《画》。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先看画面上画了哪些景物,再指导诵读,接着,让学生完整地说说每行诗句的意思,学生学习的兴致慢慢消失,尽管课堂上用上了多媒体,有声有色,学生也应该能从画面看出些古诗的大概内容,可是,要求学生自己表达清楚,实在太难。因为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对古诗不可能有深切的体会。那一年级老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学古诗呢?我在一年级古诗词的教学中,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每教一次,我要求自己反复诵读,学生模仿。课堂上,我很喜欢也非常愿意与学生们一起高声诵读。“我们一起来”是我在课堂上常说的一句话。一首新诗,我愿意先读给大家听,让他们在欣赏中感受诗韵,并扫清生字的读音问题。然后,我喜欢请全班同学起立,放开声音跟我一起读。开始大家声音小,两遍之后,他们已经把握了快慢高低,声音逐渐朗朗起来。而且在共同诵读之中,感觉我和学生的情感似乎流淌在了一起。老师的情感倾向自然影响了学生,使他们更喜欢诵读古诗了。
在理解内容时,我就精心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空间。比如,在学习古诗《草》时,我引导学生看图想象春天草原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冬天又是怎样呢?让孩子在想象、交流中出示诗句,这样,就会使想象的画面具体、形象起来。学生把诗的内容与眼前的画面相对照,整体感知了诗歌内容。学生对古诗的精练语言和优美意境便有了一些真切的体验。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感知想象能力时,还要引导他们在“练”字下工夫。如教杜甫的《春雨》时,让学生比较一下跟我们眼中看到的春雨是否恰当等等,这样不断地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进行扎扎实实的诵读实践,学生脑中积累的古诗文自然越来越多。也难怪秋游时见到湖中天鹅时,全班同学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咏鹅》中的诗句,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很好的收获?
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加快背诵的速度,可以引导学生编玩一些别开生面的游戏,如《画》、白居易的《草》可设计成精美的谜面。还有的在卡片上只写诗文的其中一句,让同学猜说诗题和作者,并对出下句。多样的形式。能为古诗文的积累添砖加瓦。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稿的一个重要倾向是吸收了民族传统的教学精华。修订版教学大纲第一次明确背诵篇数,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并在大纲后面附有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八十首,以此把语言积累落实到实处。一年级的古诗教学一定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教师要紧扣语文课标的精神,诱导学生从中开智力之泉,养浩然正气,立奋发之志。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热爱中华古诗词,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3. 一年级的好词好句写好诗
一年级好词好句积累:
1、树叶纷纷落下,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黄莺展翅飞翔。
2、在春天里,动物们也从沉睡中醒来。小草开始发芽了,大地上到处都显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一眼望去,到处都是一片绿景象,就像一幅水彩画。一年级好词好句摘抄。
3、湖水流得可真急!“哗啦啦”像一支动听的歌曲。
4、刚一出屋,脸和鼻子就像用刀割一样冻得难受。
5、爸爸明明是个足球迷,却把一场精彩的球赛关掉,这是为什么呢?
6、明明整天在家里学习,非常用功。
7、那蜜蜂,好勤快哟,赶集似地飞来飞去。
8、乌龟把脖子和脑袋都缩进了硬壳里,四肢一伸一伸的,好像在做广播操,有趣极了。
9、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
10、一想到这儿,眼泪就噼里啪啦地掉了下来。一年级好词好句摘抄。
11、哥哥的一双大眼睛,瞪起眼看人就像小老虎。
12、面包已经烤熟了,好香啊!
13、一阵微风吹来,桂花树舒展着它的枝叶,随风微微摇动着,在阳光下闪着绿光。
14、小蜜瓜羞得满脸通红,只好硬着头皮向心兰老师请教。
15、又白又嫩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
16、大公鸭在岸上走时摇摇摆摆,仿佛刚学走路的娃娃。
17、小花猫的脑袋圆圆的,顶着一对尖尖的小耳朵,那大大的绿眼睛瞪得像两盏小绿灯。
18、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尘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不动。马路上发着白光,小摊贩不敢吆喝,商店门口的有机玻璃招牌,也似乎给晒化了。
19、我终于明白了春天的色彩为什么这样丰富:是春姑娘手中的彩笔勤奋地挥动着;是稚气的孩子们天真地打扮着;是被人们忽视的小草默默地孕育着。尽情地享受着春的色彩的怡悦的人们啊,你为春天的色彩贡献了什么?
20、校园里,到处都是春光明媚的鲁象。柳树抽出了细细的柳丝,上面缀洁了淡黄色的嫩叶;小草带着泥土的芳香钻了出来,一丛丛,一簇簇,又嫩又绿花儿也伸了伸懒腰,打了个哈欠,探出了小脑袋;小朋友们都脱掉了笨重的冬衣,换上了既轻便又鲜艳的春装;小鸟们从家里飞了出来,唱着动听的歌,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4. 一年级至三年级语文 古诗词及诗意,
【一年级上册】 画 唐 王维 静夜思 唐 李白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年级下册】 春晓 唐孟浩然 村居 清 高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 清 袁枚 小池 宋 杨万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二年级上册】 赠刘景文 宋苏轼 山行 唐 杜牧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赠汪伦 唐 李白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二年级下册】 草 唐白居易 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绝句 唐 杜甫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三年级上册】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望天门山 唐李白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三年级下册】 咏柳 唐贺知章 春日 宋 朱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乞巧 林杰 嫦娥 李商隐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画》的意思: 这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人用优美、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水图,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
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静夜思: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
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这是诗人极写思乡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离。
后两句诗人从沉思中转而清醒过来,便是一“举头”,再一“低头”。为何要“举头”?因为诗人后来既然已醒悟到地上应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产生了无穷的遐想,这就是“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类的古人有关月光传情的诗句所表述的思亲之情。
他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还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举头”仰望,这样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从这明月里寻找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的美好祝愿。仰望既久,思念愈深,诗人便又转而“低头”了。
为何还要“低头”呢?这是因为虽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旧不能从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慰藉,无奈之中,只得低头沉思不语了。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有意则意真。
于是,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化为寄情明月之举,头上的明月,心中的故乡,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春晓: 春天不知不觉的到来了,到出都可以听到鸟的叫声,晚上听到了风吹雨打的声音,暗自感叹,那些花儿不知要掉落多少啊。村居: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
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所见: 牧童骑者黄牛唱着歌,歌声响彻整个树林,忽然看到树上的蝉,想捕到它,就突然停止了唱歌 。小池: 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
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赠刘景文: “荷尽”、“菊残”两词可以看出是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
5. 一年级古诗小池用几句话描写,怎么写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
《小池》描写的是:初夏的景色,
《小池》。唐。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翻译: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第一句写小池有活水相通。次句写小池之上有一抹绿荫相护。第三句写小荷出水与小池相伴。结句写蜻蜓有情,飞来与小荷为伴。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