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摄影主题怎么写
主题1:亲情::人最重要的感情,和亲人一起的照片,温馨的、甜蜜的、神马神马的照片。
主题2:回归::回归自然,自然风景的照片,当然照片中要有人,才算回归,和自然亲昵的照片,人始于自然,也将归与自然。
其他主题:
落叶:每一片树叶都是一个轮回。 ta 可以选择…ta可以选择… 我们也正如那片片叶子,从神马神马 到最终埋入土壤 bulabula~~ 你会选择怎样的姿态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呢?
风雨:人生必然经历风雨,怎样的风雨,如何经历风雨,风雨过后呢?
2. 急求一篇800字以上的(摄影感想)
《摄影感想》
要真正拍好一张照片,并不简单,我的体会是:无论什么事情都不要被表面所蒙骗,不要小看任何事物,不要自以为没什么了不起的!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你才会明白其实不管学什么都无底的!虽说摄影课的开设还不足一个月,但我从中找到了快乐!
学校的条件很艰苦,相机是ZENIT 412的,镜头不仅不能变焦,而且取景框与实际的有很大的区别,光圈最小只有f16,快门最快只有1/500,且不带闪光灯,此等级的相机当我拿到手里时不知如何是好?
在这时,老师说了一句:差的相机完全可以拍出好的照片出来!!
这时我的态度开始改变,条件是艰苦点,要想学好点的话,这就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钻研,把握基本技能和要领,多阅读与之相关的书籍,不懂就问!!
大导演张艺谋在国外得奖时,记者问他:张先生,在您取得现在的成就时,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是我当初那架陈旧破老的相机使我不得不花足够多的时间与精力对待,使我有了扎实的基础,使我有了使我有了平常人所没有的经验.,使我有了一双尖锐的眼睛!
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着很多无人得知的故事!成功的照片也是如此!
好照片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拍出的,回想当年偶然有相机时,拍些简单的花花草草,画面上毫无意义却斑斓的色彩表现都能让我有勇气拿出来和朋友们分享,获得快乐!而现在,或许技术和感觉都已进入到了另一个阶段,但眼光挑剔了,喜欢思考,要懂自己拍的内容,懂了内容下一步又该如何去表达你的内容,然后其他的一切手段都是因为有内容才变得有意义。
在摄影练习中,我经常出没在火车站,因为在那里人很多,发生的事情也就多,抓拍到的画面也就多了,其中有一次在候车室,我为了使进站人群的画面广一点,钻到进站台检查员的旁边的高处拍了一张,完事之后,来了一为女检查员把我叫进了站长办公室,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并没紧张,因为我只是一位学生,不是记者,站长亲切地说:即使中央的记者来了也得要经过我的许可,方才进入站内!但事后我还是多次进入站内拍摄!因为我喜欢!
火车站是一个复杂的地方,站内站外都是挤着提着小包扛着大包的人群,来自全国各地,农民最多,一个个蓬头垢面,表情麻木,行走坐立,随地一堆堆睡的随处可见!我对他们的拍摄并不是歧视,并不是拿来博得大家一笑,相反只是关爱!杂志上的再漂亮也比不上自己站在那里拍,杂志上拍的是风景,自己拍的是回忆,是对现实生活现场的记录。
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以及上帝赐予每个人的脸孔和表情,为摄影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只有有心,普通爱好者或者摄影师完全可以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优秀作品来,
技术的成分很少,运气的成分很多,主要靠观察,靠等待,但运气总是光顾那些一直在观察、在等待的人们的。有时候我在火车站内为了想拍某一个内容,不得不在旁边等上上个来小时,在我的作品中最典型的是有一个人在进候车室时,在门口把包放在地上检查的动作,门上写着:严禁带危险品进站,还有一张是老太太看车牌的一瞬间!除了靠等待,抓拍也很重要,有时候还要大着胆子,在北京火车站时三个警察擒拿小偷的现场,可惜没有对准焦,当时情形是有点困难,因为没有变焦镜头!!
在拍人物有些时候还得需要与对象沟通,你想拍人家,人家不一定乐意!
摄影应该是多样的,对象应该是广泛的,但要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如你爱他!你就要付出行动!!!
3. 摄影课程总结怎么写
一、应用写作时的“非我”心态 一般文体的写作往往是站在“自我”的角度,表达自己,或者抒发自己的感想心绪,或者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说明,即使新闻、纪实文学之类的文体,也往往是以作者自己的视野,去所观、所思、所感,再进而付诸笔端。
应用文写作一般(除了个人总结、书信)是要站在某一群体、某一组织、某一集团的位置上,它所传达的是被代表的单位的发出的信息,接受者也往往是集团性质的或者众多个体的。所以在写作时不要总想着自己,而要多考虑文中所代表的单位的立场,因为表达的是“非我”,而非“自我”。
比如:给领导草拟文件,一定弄清楚他的意图,不然忙忙去写,接着恐怕要经历多次“返工”的痛苦经历。因为你是给领导写的,领导又是从单位和自己的行政思想出发来共同完成这份文件。
再比如写请示、公函、报告、简报等,一定要弄清楚本单位与所发的单位之间的关系,如隶属关系、行政级别关系、业务工作关系等等,据此才能采取合适的文体,在文中使用相应的语气和措辞,这样才能作到文如其事、恰如其分。否则可能一个细小的疏忽,可能会酿成大错。
在课上孙老师举了很多例子,正说明了这一点,应用写作所站的角度的重要性。 二、应用写作—— “死板”而不乏“灵活”的写作 无论是公文、专用文件、规章制度和日常应用文,人们在长期的写作过程中,一些格式和要求约定俗成,甚至一些公文的格式政府部门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我们应用写作时往往不能乱来,必须遵守规则。
这不同于文学创作,个人可以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可以打破陈规,不断创新。且不可对规则置若罔闻,否则会造成写作上的失败。
但这并不是说,应用文写作就没有我们可以发挥的空间了,我认为除了形式上的较多的约束外,在内容上除了注意一些语气的东西,这里面还是有一定的空间去驰骋的,当然毕竟应用文不是其他的文学作品,有那么多可以发挥的地方,还是以实用为上。 应用文的写作格式和要求,具体不同的文体不尽相同,初学者不免眼花缭乱,不胜其烦,对于这些规则,我觉得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因为即使死记住,也往往不能灵活应用。
最好的方法是找来一些标准范文去看,对照规则去看,多想想为什么这样,最好能理解这样要求的合理性,当然对于一些习惯性的东西,记住就是了。然后,可以不看规则去写一两篇相同文体的,在对照规则和范文去检查。
我觉得在反复实践中去理解记忆比较好。在课上,孙老师给我们一些有问题的材料,去挑错,这也是个相当不错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我们快速掌握应用文的写作要领。
三、应用写作的“朴实”文风 我们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喜欢文辞华美、韵味隽永的文学作品,因为这些作品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艺术享受和精神愉悦,但应用写作不太追求辞藻的华丽,它的文风相对来说就要朴实无华一些,基本上很少在词句上粉饰雕琢。我们很多同学,特别是原来文学功底较深的,往往有唯美主义的倾向,总喜欢写东西写得很艺术化,文中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什么比喻、夸张、拟人等等,堆砌许多优美的词句和典故。
如果这样来写小说、诗歌、散文,只要使用适时适地,自然是很好的。但应用写作追求一个“实”字,应用文不是供人们把玩鉴赏的艺术品,它和人们的社会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它是一种应用文体,是为了实际工作、实际生活而使用,是传递交流信息、商洽处理问题的一种工具。
因此,写应用文时一定要避免那种不合适的文风。切记洗尽铅华、天然雕饰也是一种好的文风。
但是不是应用文写出来都是给人一种干巴巴、读来索然无味的感觉?我认为,既然文章总是要让人来读的,包括应用文也是要有相关的人员去阅读,那么不可避免就要考虑人的阅读心理,要有某种趣味性,让人愿意读下来。我见过一些人的工作报告,内容上程式化的东西很多,如“在……亲切关怀下,在……的领导下,在……的协助下,在……的配合下,我们经过了……,克服了……,打破了……,最终……,”这些教条化的东西一多起来,让人根本就读不下去,除了感到枯燥以外,这里面缺乏完成工作的真情实感,感觉是一种应付的态度,对书写者的信任度大大降低。
在符合规定的格式和要求下,尽量把内容写得生动有趣些,是必不可少的。 四、应用文的“单义性” 许多文学作品寓意深刻、内涵丰富,不同的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心理感受和理解去诠释其中的意义,这样同样的一部作品,可能有不同甚至是大相径庭的理解。
应用文一定要避免这种“多义性”,意义一定要明确,避免产生歧义,给不同的阅读者有这样那样的解释,否则,会造成工作中的极大混乱,比如制定的规章制度,在用词上用了一些摸棱两可的词汇,给人理解上有不同的说法,就会在执行规章制度的过程中,造成麻烦。再比如一些待签订的合同,一定要逐字逐句地检查有无漏洞,反复斟酌,有无逻辑错误和未考虑到的情况,否则一个很小的纰漏,会带来极大的损失,在这方面的教训是很惨痛的。
写应用文时一定要注意表述上的准确性,避免词不达意。 一、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