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幻小说怎么写
奇幻热、玄幻热与科幻文学 中华读书报 2005/08/03 11:27 促使我写下这篇文章,是2005年2月新华社上海分社记者陈犁书的来访。
她要我就《小兵传奇》发表对于玄幻小说的看法。我对玄幻小说是熟悉的,然而《小兵传奇》却没有看过。
据说,《小兵传奇》是网上点击率最高的小说之一。于是,我赶紧从网络上查看了《小兵传奇》。
不久,新华社上海分社发出了电讯《叶永烈点评玄幻小说热》。此后,《新京报》记者术术又来电,要我就奇幻小说谈谈看法,在2005年6月3日发表了报道《叶永烈:奇幻是幻想文学一部分》。
记者们的提问,使我关注在当今中国图书市场上出现的“玄幻热”和“奇幻热”…… 幻想小说的三大类型 遇上不解之义,我的习惯是查《辞海》。在《辞海》上,有“科学幻想小说”条目,却查不到“玄幻小说”、“奇幻小说”。
这表明“玄幻小说”、“奇幻小说”是现今流行的新名词,尚未纳入《辞海》条目之中。 幻想文学分为两大类,即幻想小说与童话。
就幻想小说而言,又分为三大类,即科幻小说、魔幻小说和奇幻(玄幻)小说。 科幻小说是人们所熟知的,其幻想是建立在科学之上。
世界上第一部科学幻想小说,是1818年出版的《弗兰肯斯坦》(又译为《科学怪人》),作者是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夫人玛丽·雪莱。此后,法国的凡尔纳、英国的威尔斯、美国的阿西莫夫、苏联的别列亚捷夫、日本的小松左京和星新一等创作了诸多优秀科幻小说,成为世界科幻小说大师。
科幻小说具有悠久的历史,已经成为了一种成熟的文体。 魔幻小说的幻想建立在魔法之上。
魔幻小说借助于魔杖、魔戒、魔法、魔力、魔咒,变幻无穷,魔力无边,充分施展魔幻的魅力。英国女作家罗琳笔下的《哈利·波特》,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哈利·波特》中的神秘的“魔法石”,把魔幻小说的魔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科幻小说、魔幻小说之外是第三类幻想小说,名称最多,定义也最含糊,却在当今中国最流行、最火爆。
这第三类幻想小说,最常见的名称有三个:“大幻想小说”,“玄幻小说”,“奇幻小说”,通称为“奇幻小说”。 玄幻小说探源 “大幻想小说”一词来自日本,以日本女作家安房直子的作品为代表。
在安房直子的笔下,“那是一个奇幻的国度,一个精灵出没的世界,那里有狐狸的窗户,那里的树枝上全都落满了白色的鹦鹉,那里听得见女孩的灵魂在嘤嘤哭泣……”有人称安房直子的“大幻想小说”是“当代聊斋”。照此推理,似乎中国作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可以推为“大幻想小说”的鼻祖。
“玄幻小说”一词,据我所知,出自中国香港。我所见到的最早的玄幻小说,是1988年香港“聚贤馆”出版的黄易的《月魔》。
当时,“聚贤馆”也准备出版我的作品,出版商赵善琪先生送给我一本香港作家黄易的小说。赵善琪先生在序言中写道:“一个集玄学、科学和文学于一身的崭新品种宣告诞生了,这个小说品种我们称之为‘玄幻’小说。”
这是“玄幻小说”一词首次亮相,并有了明确的定义。 黄易的玄幻小说,形成系列,都以一个名叫凌渡宇的人物为主人公。
凌渡宇有着传奇经历,他在西藏长大,然后留学美国,获得两个博士学位。他又修炼密宗,有超人灵觉,因此世界上许多超自然疑案,都邀请他参与探索。
黄易的系列玄幻小说,十万字一本,印成小巧的口袋书。由于黄易的玄幻小说讲究悬念,故事情节曲折,又展示种种奇特的玄虚境界,所以他的系列玄幻小说出版之后,迅速在港台走红。
黄易的玄幻小说号称“集玄学、科学和文学于一身”,其中究竟有多少科学成分,不得而知。不过,玄学倒是贯穿小说之中,赵善琪称“黄易是一位玄学大师,对风水命理、占卜星相无一不精”。
当然,黄易所谓的玄学,只是浅层次的“风水命理、占卜星相”而已,并非《周易》、《老子》、《庄子》这三部被称之为“三玄”的书所奠定的“玄学”,亦即形而上学。 黄易的“集玄学、科学和文学于一身”这一玄幻小说概念,不仅并不准确地体现在黄易作品本身,而且与中国当今流行的玄幻小说相距甚远。
可以说,以《小兵传奇》为代表的中国当今玄幻小说,不仅无科学可言,亦无玄学可言! 我以为,中国当今的玄幻小说,只是沿用了黄易创立的玄幻小说的躯壳,而舍弃其内核。中国当今的玄幻小说,其中的“玄”不再是指玄学,而是可以诠释为玄想。
我真佩服,我们的老祖宗赋予“玄”字以神奇玄妙的色彩。许慎《说文》解为:“玄,幽远也。
‘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玄之门’,言道幽深微妙。”正是“玄”意味着“幽深微妙”,所以也就给予玄幻小说以无限玄想的天地! 在《叶永烈点评玄幻小说热》中,我曾这么说及:“玄幻小说是最近兴起的,它建立在玄想之上,强调一个‘玄’字,内容走得比魔幻小说更远,从创作层面讲,玄幻小说作者比科幻小说作者创作更自由,不需要受科学依据的束缚,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除了《小兵传奇》之外,玄幻小说《风姿物语》在网上也很流行。2004年10月,我在北京出席了“玄幻文学的中国市场”研讨会,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在会上一下子就推出20种署名“火天车”的玄。
2. 什么是科幻作文,科幻作文如何写
就是靠想象幻想出来的作文,但又不能太离谱
除了对自然科学了解之外,还要多研究名家著作,比如霍金的《时间简史》等书籍。
对于科幻的小说的话,你是起点的吧,要写还要看你写什么类型的科幻小说,伪科幻(软科幻)还是硬科幻?
要怎么写还要看你对科幻的了解,修炼不足的话很容易被‘骂’,因为这类的书要求很多的哦,如果写出很多BUG的话,很容易遭人诟病的。
伪科幻当然是有的,就好像有伪科学。以伪科学为出发点写的科幻文当然可以叫做伪科幻。
举个例子好了,仙之机甲,星耀幻世等这些现代科幻小说。
科幻与伪科幻的区别在于,科幻里面出现的超级东东应该是用我们现在的科学知识可以解释,或者说是可以预见得到的,有科学原理基础的。
PS:顺便说一句,从工程力学上来讲,人形机甲是最不科学的机械形态……
就这些吧~~~
3. 科幻作文开头怎么写
1.“社会正在不断地发展,但总有一些麻烦事困扰着人们,比如我说一样东西——鞋子,人如果跑远了,脚就会出汗,鞋子里就会十分臭,而且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都要换上不同的鞋子,十分麻烦。在二十二世纪,我正在发明新型的变幻鞋子.”
2.“我曾经幻想去发明许多东西,包括:电视、冰箱洗衣机、洗碗机„„昨天,妈妈
说:天气冷了,该换上暖和的波鞋了,说完,递过一双去年只穿了一阵的波鞋,可惜无
论我怎么努力也穿不进去,妈妈叹口气说:又该买双新的,可惜了这双。想到这,我就
幻想着发明“未来的鞋子”。”
3.“要是能有一双多功能鞋子,给人们带来许多方便,那该多好呀!我想设计这种奇妙的鞋子。”
4. 科幻小说怎样写
首先,你确定你要写的是科幻。所谓的科幻就是科学幻想,一定要有科学基础或者科学理论作为依据,然后再开始天马行空的写。
首先要了解基本的科学常识,可以看看《阿西莫夫科学指南》,其次就是想象力了。当然,好的文笔也需要,毕竟是写小说,写出来的东西要让人看。
举一个例子:比如隐身人,谁都知道所谓的隐身,就是让光线透过物体,因为人的眼睛和潜意识中始终知道光线是直线传播的,如果没有东西反射到眼睛中,那么这个东西对于人来说,就是没有,但是这个东西又是存在的,那么就是隐形喽。基于这几个简单的常识,虽然我们不知道具体让人隐身的方法,但是不知道的东西,才能用来更好的发挥我们的想象力;
再比如;都知道大脑是模糊思维,计算机不是,但是量子计算机呢?现在量子计算机还在研究中,那么,这个就是很好的素材。
多看一些经典的科幻,慢慢积累,最重要的是去写,写出来,才知道到底哪儿不对。
5. 怎么写科幻作品
【科幻的定义】 科学幻想(science fiction)简称科幻(sci-fi)。
“科幻”的定义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尺度差异极大。 ★比较接近的是:“用幻想艺术的形式,表现科学技术远景或者社会发展对人类影响。”
★其中最广义的一种认为:“只要故事中含有超现实因素,便可算作科幻作品。” ★《辞海》上对“科幻小说”的定义是:“依据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成就以及在这些基础上可能达到的预见,用幻想的方式描述人类利用这些新成果完成某些奇迹的新型小说。”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四卷定义为“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体裁的小说以真实或想象的科学理论的发现为基础。” ★ 小豆定义:未发生的,但文中的发生的事件能以科学理论解释的一种文学体裁。
正统科幻迷主张科学与幻想缺一不可。倘若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则只能归为奇幻、魔幻或超现实作品;反之幻想若是付之阙如,那就只是一个科学写实故事。
科幻、奇幻、魔幻、玄幻所指各有不同。 [编辑本段]传统划分方法 把科幻分为“软科幻”与“硬科幻”,是科幻界内部流传最广的一个分类法。
而流传得广与划分得合理。 具有理工背景的科幻作家,通常比较注重科学根据,对科幻因素的描述与解释也较为详尽,令读者不禁信以为真,这便是所谓硬科幻一派,而其中最硬的则非“机关布景派”莫属(请注意“硬”在此并没有“生硬”的涵义)。
反之,一位科幻作家若是没受过理工方面的训练,在描写科技内容时便会避重就轻,而尽量以故事情节、寓意与人物性格取胜,他们的作品自然而然属于“软科幻”。 疑问马上就出现了:难道“硬科幻”就不需要有好的故事情节、寓意与人物性格吗?如果一部被划分为“硬科幻”的作品在这几方面上作得很出色,又应该算是什么呢?相反,如果一个没有受过理工方面训练的科幻作家并没有“避重就轻”,反而刻苦钻研科学知识,最终写出具有优秀科学内核的小说,难道又犯了什么禁忌吗?比如凡尔纳,就是被人们划为硬科幻作家的宗师。
他只不过是一个典型的文学青年,他的自然科学知识完全是自学的。所以,叶李华先生给出的定义是不能定性的。
并且还明显带着对文科知识背景作者的岐视。 在大陆,早在七八十年代便出现了类似的分类:重视科技含量的科幻小说是“硬科幻”,重视文学技巧的科幻小说是“软科幻”。
当时,它们曾被称作科幻小说中的“重科学流派”和“重文学流派”。 凡此种种均经不起推敲的。
打个比方吧。一位厨师拿到一块猪肉,他可以选择红烧、爆炒、清炖等作法。
或者,他可以在红烧猪肉、红烧牛肉、红烧鱼之间作选择。但他能够在“红烧”和“猪肉”之间选择吗?一个是原料,一个是烹饪方法,它们之间怎么能构成两极对立呢?科技是科幻小说的主题、题材和素材,文笔是科幻小说的技巧,这两个东西分别是小说的内容和形式,怎么能分彼此呢? 将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内容与文学形式分开,到了九十年代又演变成将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成份”与“人性成份”分开,认为主要写科学知识的作品是“硬科幻”,主要写人性的是“软科幻”。
这样的定义更是危险。它的立论基础是:科学是反人性的东西,多一分科学便少一分人性,反之亦然。
这种定义深入思考下去,会令人不寒而栗。因为它将把科幻,至少是所谓的“硬科幻”排除在文艺圈之外。
还有一些人称,根本不存在什么硬科幻与软科幻,只存在“真科幻”和“伪科幻”。这两个概念不见于正式发表的文字,但在网上交流或者私下聊天时经常被提到。
记得有一次,笔者遇到一位作者,问他最近写了什么作品。他的回答是,发表了一篇作品。
但是不好意思,是伪科幻。 “真科幻”和“伪科幻”当然也不是有理论意义的概念,只是意气之争,是价值判断而非真伪判断。
称一部作品是“伪科幻”,实际上等于说它是冒牌科幻。 不过,持这种观点的人,如果和他们深入交流,会发现他们其实仍然是把那些习惯上称为“软科幻”的作品当成“伪科幻”。
把习惯上称为“硬科幻”的作品视为“真科幻”,甚至是“纯科幻”、“正统科幻”、“主流科幻”。他们放弃了“软硬科幻”这对至少表面上貌似公允的概念,代之以更为偏颇的概念。
搞不清“软、硬科幻”的定义,那么就看看被分别认为是“软、硬科幻”的那些作品吧。在《中华读书报》上,一位北京籍科幻作家发表了《我所喜欢的十部科幻小说》一文。
他认为,《2001太空漫游》是有史以来最优秀的硬科幻作品。但这部作品怎么看,怎么是一部宣扬宗教思想的神秘主义小说。
作者又称,《一九八四》是有史以来最好的软科幻作品,“当1984年真正来临之际,各国相关机构开会研讨,才发现书中130余项预言,有110多个均以实现。”(《中华读书报》2002年九月25号)那么,作了如此准确之预言的科幻小说,传统上不是应该划分为“硬科幻”吗? 1981年,科普出版社出版了《论科学幻想小说》一书。
笔者在这本书中找到这样一段论述:“史密斯(一位八十年代初到上海讲授英语,并将科幻小说作为铺助读物的美国人)还给我们介绍了一种关于科学幻想的新概念。在美国,人们把科学幻想分为”硬幻想“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