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理纪录片说明文怎么写
又看了一遍《美丽中国》,再次感慨万千,不得不为摄影师的独特视角和中国博大的人文情怀所折服。冰清玉洁的雪山,雄奇秀丽的山川,一望无际的草原,诗情画意的湖泊,波澜壮阔的大海,层次分明的梯田,一切都美得令人窒息。机灵可爱的金丝猴,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威风凛凛的东北虎,亭亭玉立的丹顶鹤,珍贵稀有的扬子鳄,如此丰富的多样性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全面反映中国人文地理的极为罕见的优秀纪录片。纪录片的内容涵盖整个中国的辽阔疆域:从北到南,从西到东,无一遗漏。整部片子的背景音乐、画面、解说词配合得简直是令人无可挑剔。尤其是里面的解说词,简直是令人拍案叫绝。它时而俏皮,时而深沉,不经意间非常自然地引出一段哲理,启迪着我们的思想。《美丽中国》实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极为优秀的纪录片。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被中国的魅力所吸引,还有为国家今后的发展的担忧,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明史时间是最古老的,其人口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十三多亿的人口,五十六个名族,各型各色的传统生活方式。虽然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及环境保护问题,但还是有它最美的一面。中国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中国有宽广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仅次于撒哈拉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其温差可以从灼热高温降到令人麻痹的寒冷,中国有云雾迷茫的丛林庇护者稀有动物,一望无际的旷野草原及丰饶的热带海洋。
而如今的中国面对的是怎么样的环境问题?令人瞩目的全世界三大酸雨区,其中之一就在中国的长江以南地区,而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资源的30%;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侵蚀土地,而中国每天都有500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吞食;森林面积减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而中国年均消失天然林40万公顷,;水资源危机,作为世界21个贫水国之一的中国,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亿吨沃土付之东流;与日俱增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围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大气污染已使中国600多座城市的大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1%。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更需要我们去精心呵护,有很多稀有物种已经永远的消失,我们就不能让现在还存在着的东西消失,所以我们要做好自己,让我们国家越来越美丽。
2. 纪录片的发展史如何写
要全面、系统、详尽地阐述和总结我国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的形成历史、发展过程=获得成就、现状和示来发展趋势的专著。作为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已通过国家鉴定,被专家评定为一级学术成果。
本书以史为主,史论结合,作者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证精神,走访寻找亲身经历的当事人;通过各种途径搜寻查阅有关形象资料;力图依靠翔实的资料;力图依靠翊实的资料,对中国纪录片历史上的各个阶段作细致的考证和分析。
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本书系统研究和评价了中国各时期电影、电视工作者在纪录片领域的活动和成果;世界纪录片理论和实践对我国纪录片在不同时期造成的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对纪录片发展的影响;中国人类学纪录片的发展过程;以及港、台纪录片的发展轨迹。同时廓清了许多过去长期回避的禁区。
对发展阶段和时期的划分,本书采用以年代和作品创作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倾向为断代依据,读者可以很信服地从作者的梳理中了解中国纪录片形成、变化和发展的一条明晰的脉络。
3. 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个人见解怎么写
1. 中国纪录片发展史 这是中国第一本全面、系统、详尽地阐述和总结吾国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的形成历史、发展过程=获得成就、现状和示来发展趋势的专著。作为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已通过国家鉴定,被专家评定为一级学术成果。
本书以史为主,史论结合,作者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证精神,走访寻找亲身经历的当事人;通过各种途径搜寻查阅有关形象资料;力图依靠翔实的资料;力图依靠翊实的资料,对中国纪录片历史上的各个阶段作细致的考证和分析。
中国纪录片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80年代前纪录片。
此时的纪录片还是从电影新闻纪录片起步的,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的《到农村去》拉开了我国纪录片的序幕。但这个阶段的记录片都是由政治意识起主导作用,纪录片被当成政治宣传的工具。(历史,真正的历史~~考试也不会考到这个年代了)
第二个阶段:80年年代的纪录片。
随着改革开放,这时的纪录片步入了中外合作的模式,无论在技术还是在内容题材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丝绸之路》就是中日合作拍摄的大型纪录片,相继出来了《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纪录片,但这些纪录片采用的先主题,后期配音的制作模式,所以真实性还有待完善。而《望长城》则是80年代的典范之作,虽然依旧是宏观场面,但它却完善了之前纪录片的不足,不仅改变了简单的画面加配音的制作方式,而采用了同期声,长镜头等手法,而且题材也不再是祖国的锦绣山河,而是通过“人”这一主题表现出长城对于周边人的影响。堪称经典。
由于第三个阶段:90年代的记录片 总结的东西更多
4. 怎样写纪录片解说词
首先,纪录片解说词不是独立文体。它必须与纪录片的画面、音响、音乐等配合,互相协调、相得益彰。
解说词不是独立存在的。它的出现是为了配合纪录片的画面和声音。使纪录片更好地纪录和再现生活。在纪录片中,画面、声音、解说词都不可能单独传递信息。如果这三方面各行其是,互不配合。那么纪录片的整体效果可能有重复累赘之处,或有表达不清之处。所以,画面、声音和解说词之间必须完美配合,解说词不能追求单方面的完美与完整。在画面、声音无法最好地展示纪录片内容的时候,解说词要担当重任、浓墨重彩地登场。而在需要画面、声音来展示内容时,解说词则要让位于其他传播符号,进行辅助、配合;同时,解说词还要配合画面的长短、节奏,音响和音乐的风格等因素。
第二,纪录片的解说词不是对画面的简单描述、重复或者修饰,而是要对画面说明、补充甚至深化。
在纪录片中,对一切画面已经展示了的内容的描述、修饰都是多余的,解说词不是重复画面内容。解说词要传递画面、音响无法传达的内容,深化纪录片的主题和内涵,甚至是通过解说词,来达到展示纪录片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意义的重要作用。
第三,解说词具有结构整部纪录片的作用,担负着转场和过渡的任务。
纪录片的情节需要连贯而完整。每一次时间、场景、人物的变化,都要自然而然,最好不要给观众造成割裂感。在转场和过渡时,有时无法找到合适的镜头、音响,解说词就要在这个时候发挥作用,进行语言性过渡。
第四,在写作解说词时,既要注重其文学性,又要注重其口语化的特点。
纪录片的解说词大部分需要播读,具有很强的“适听”性特点,是为“听”而写的。所以,在解说词的写作中,尽量不要使用谐音字、艰涩的词语、长难句。最好使用短句,响亮的音节,注重韵律美和节奏美,多用口语化词语。这样的解说词才能更好地配合画面,并让观众“听”得懂、“听”得好。
综上所述,纪录片的解说词是特殊语言环境下的一种特殊文体,只有充分适应了电视纪录片在传播过程中声画结合、视听兼备的特点。与画面相互补充、密切配合、水**融,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发挥它的独特功效。
5. 纪录片评论怎么写
一、纪录形态 摄影的纪录功能,是以摄影造型表现手段的摄录性为物质基础的一种本体功能。
它能表现被摄对象的具体性与实在性,并以影像的方式再现它的直观的运动过程。尽管它再现的是被摄对象的影像形声结构,但却和被摄对象的形声结构十分相似。
巴赞曾这样解释过摄影的这种纪录功能:"唯有摄影机镜头拍下的客体影像能够满足我们潜意识提出的再现原物的需要,它比几可乱真的仿印更真切,因为它就是以这件实物为原型的。"(《世界电影》1981年6期10页。)
但是,影像不是现实,而是已经被中介了的现实,在观众与现实世界之间,还存在着创作者、摄影机、再现的作用与方式等等因素。因此,影像中被呈现的现实--也就是被摄影机所捕捉到的现实--已经是按照创作者的主观价值加以组织过的了。
结果,这些主观价值创造了一系列新的关系,新的现实不再是现实本身。巴赞又这样解释道:"同一事件,同一物体能以多种方式来再现,每次再现都会舍弃或保留某些使我们能在银幕上识别出该物体的特征。
每次再现都引入一些具有不同程度腐蚀作用的抽象物,使原物难以保持完整……最初的真实被真实的幻觉所替换。"(《世界电影》1991年4期48页) 于是,真实在这里成为一种审美现象,真实性也不再是哲学意义的,而是审美意义的了。
纪实,是一种特殊的纪录形态。这种形态强调记录行为空间的原始面貌,强调记录形声一体化的行为活动。
现实生活中,人的存在与活动,事物的存在与运动都是以声形一体化的完整形态进行的。当它以光波的形式传送出彩像的同时,也以声波的形式传送着音响,两者共同构成了具有特定对象性的具体的实物。
这种事物是运动的、不可分割的。 但是,当用摄影机去记录它时,声音和形象被摄影机的机械性能分离了。
这样,脱离了声音的影像,使实物脱离了具体的情境,影像就可能变成一个形象记号,实物就不可能再是具体的个体,而是由个体组成的类。比如,画面上的一个人,不再是张三或李四,而变成了"人"的类概念。
画面上影像记号的组合,也就可能变成一些抽象的物类。比如,画面上一个人的活动,不再是某时某地某人在干某事,而变成"人的某项活动"的类概念了。
这样,具体的变成了抽象的。 在实践中,许多创作者并不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为摄影就是拍下图像,所以,拍摄时不开话筒,有的摄影机上甚至从不带话筒,这样记录下来的对象已不是事物的运动状态,而只是它的形象了。
摄影的纪录功能在这里已大大地打了折扣。 纪实的纪录形态还强调再现事物发展的逼真效果,这种效果不仅仅是去拍摄真人真事,而且是要赋予真人真事以运动发展的意义,使人的活动具有一种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逼真性。
摄影的纪录功能与"照像性"的复制功能不同。复制功能是完全没有摄影者个人特色的,原原本本记载对象的功能。
这种功能近乎于原始的模仿,复制本身对对象的基本素质和基本形态进行记录,但并不给对象带来审美价值。而纪录功能则在记录现实对象的同时,实现创作者对现实对象审美属性的直接反映和把握,使对象的审美属性变为具有审美价值的屏幕形象。
这时,摄影机对物象的选择与记录,就具有了超出冷眼旁观的审视效果。平时不显眼的事物,可以变成强烈的可视形式突出出来。
平时习以为常的事物,却可以变得空灵阔远。影像的影调、色彩、运动、景别以至于清晰度,都使视觉形象传达的信息具有了一定的理智和情感的成份。
看上去,事物还是那个事物,但纪录形态本身已揭示了物质现实新的方面。这是因为,具有情感和理智活动的纪录方式,能引导人们深入到物质生活世界的内在活动中去,这些活动正是现实世界的产物,并且也深藏于这个世界之中。
纪录形态是有主体投入的一种实录,是主体的感情与理智同现实生活的一种契合。主体对现实的欲望,恰好填满了影像与现实物体之间的那种差距。
6. 纪录片观后感怎么写,格式是怎么样的
总结重点下面是我的一些经验之谈,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首先,可以先将这个电影故事的大致内容概括一下,然后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是大致的.
下面是一些细致的东西.写议论问的话一般有4个部分:
1.”引”这是指写记叙电影中的某个片段并加以描述.
2.”议”指的是对你写的这段文字加以自己的议论,可以写自己对这个片段的感想.
3.”联”这就是联系自己生活中的例子了,一定要选与电影有关的东西.
4.”结”这就是对这个电影的总体感想,并做结尾.
其中要注意的就是因为观后感属于议论文,重在议论,所以议论必须要占大篇幅,千万不能喧宾夺主.
7. 纪录片的电视作品分析怎么写
纪录片是带着主情感副视听的意识去写,也就是说你所写的一切视听语言。
比如,一个逆光镜头的运用,你在点出这个点之后要重点分析这个镜头的效果,如表现了该人物怎样的心境,让观众有强烈的心灵共鸣,继而表现出这个纪录片要表达的大主题或时代特点,当然你要写得文艺点艺术点耐看的,这是一篇文章的细节写法,大题结构是总分总,先概述纪录片用意何在或者讲了什么,然后开始分别论述在纪录片中有特点的手法继而分析其作用,一般除了视听,还有叙事手段,然后结尾升华,总结纪录片的主题,可抒发一小部分自己的看法,但必须油文彩,纪录片写好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一个是对纪录片突出点的发现与否,一个就是文爱了,我也是编导生,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