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用访谈的形式写家乡的近代史
这个问题有点大,要看你写的近代史着重在什么方面。
一般来讲,就是政权变迁,生活变迁,文化变迁等,包括了政治军事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你可以选择一个方面,或者几个方面。
访谈形式首先要想好自己要问什么(这根据你想写的内容决定),列成访谈表格(表格包括访谈者,被访谈者,访谈时间,访谈问题以及被访谈者的一些情况介绍等),筛选被访谈者(同样根据要问的问题,所属时代,被访谈者的地位等),进行访谈(过程中一定避免不要被被访谈者牵着走,要紧紧围绕自己的问题),记录,整理访谈资料,编排成文。
2. 写党史国史家乡史的作文
中国,是一个响亮的名字,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名字。正如拿破仑所说“中国是一头巨大的狮子,不要惊动他,让他沉睡吧,他只要一惊醒,将会震动全世界”。没错,中国的出现,造就了五千年的历史与文明,中国的崛起,改写了全人类的历史。
翻开那一张张记载着中国历史的书页,100多年前,中国开始了它那饱受屈辱、不堪回首的历史,1840年起英国像中国发起了鸦片战争,1842年8月中国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可耻的城下之盟---《南京条约》,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割让香港,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1854~1856年英国与法国又找出借口,开始了侵华战争。而事情并非这样结束了,1860年法、英国再次侵占中国,将圆明园洗劫一空,纵火焚烧,1901年,八国联军、比利时、西班牙、荷兰又与清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中国,一个原本让每个国家都朝拜的文明古国,却包含着许许多多不堪回首的屈辱历史,那一张张签订的合约,一个个屈辱,都让每个中国人铭记在心中,一个落后的国家只得挨打,看那一位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却为祖国得不到统一,而在哭泣!
我仿佛看见了陆游临终前在哭泣,泪中包含着祖国因得不到统一的无奈;我好似看见了杜甫在哭泣,泪中又包含着因看不到国强的失落;我又好似隐约看见了李白在哭,泪中好似包含着才华横溢,却得不到重用,而郁郁寡欢的感慨。
3. 家乡的故事怎么写啊
福州是一座历史名城,1986年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秦置闽中郡。福州历为汉闽越国都,三国建安郡、晋安郡,南朝晋平郡、闽州、丰州,隋泉州、建安郡,唐建州、泉州、闽州、福州、长乐郡,五代闽王都长乐府,宋福州、福建路、福安府,元福建行中书省、福州路,明、清福州府的治所。
1913年为东路道(1914年改闽海道)驻地、福建省省会、闽侯县治。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及所属“闽海省”省会设此,为特别市,旋废。
1946年正式设福州市。1949年8月17日解放,为福建省省会、省辖市。
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7000年前,福州就同黄河、长江流域一样进入新石器时代。
先民们用简单的生产工具从事原始渔猎活动,并开始饲养畜类和从事简单的农业劳动,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福州原始文化。 本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历次考古调查和发掘,福建省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数以百计,出土了大批遗物,其中以平潭壳丘头、闽侯昙石山等遗存最为丰富,并具有代表性的意义。
考古发掘证明,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福州地区就有氏族部落长期定居。“闽人”就是当时的土著居民。
距今约40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纪末至公元前16世纪初的夏朝时期,这里的闽族居民已和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有了联系。至周代,这里与中原的关系更加密切。
它不仅隶属于周朝,而且也进入了奴隶社会。战国中期(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为楚威王击败杀死,越国开始瓦解,王族南奔,部份越人入闽,与闽族融合成为闽越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向福建进军。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废闽越王无诸为君长,在福建地区设闽中郡。
秦末,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无诸率闽越族人先是反秦,继而佐刘邦攻项羽。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汉复封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福州成为闽越国的都城。
无诸依冶山建城,人称“冶城”。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福州为晋安郡的郡城,第一任郡守严高改建郡城,时称“子城”。
南朝、隋唐时,福州曾作为丰州、泉州、闽州、建州的州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改设福州都督府,从此,福州就定了名。
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审知随其兄王潮率兵南下,占领福建全境,创立闽国,定都福州。王审知安置中原移民,选用贤能,兴文重教,浚湖拓城,减税撤卡,发展海外贸易。
唐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在子城外环建大城,设八城门、九便门、三水门,称“罗城”,全部用印有“钱纹”图案的城砖砌城。罗城内除官吏居住外,还让百姓按规定地段修建住宅,分段围以高墙,称之为坊,这便是“三坊七巷”的雏型。
开平元年 (907年),在大城南北增筑月城,大城夹在其中,人称“夹城”。因南门外一带地势低洼,又建城墙以防洪。
是时全城略呈圆形,越王山(屏山)、九仙山(于山)、乌山均被圈入城中,福州因而别称三山。后来,王审知的儿子王延钧立国号“大闽”,将福州改称为“长乐府”、“东都”。
北宋开宝七年(974年)福州刺史钱昱在夹城之外增筑外城。南宋绍兴之后,金兵猖獗,中原涂炭,福州被视为“武陵桃源”,避乱者渐次而来,典章人物,极一时之盛。
南宋末,益王赵登基于福州,升福州为福安府,作为行都。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设福建行中书省于泉州,三年后迁返福州。
明代,统治者轻徭薄赋,奖廉肃贪,鼓励垦荒,发展生产,福州经济恢复,纺织业、商业、航海业复苏。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唐代的夹城与宋代的外城基础上砌石城以防倭,此为府城。
此城沿用至辛亥革命后才陆续被拆除。明末,清兵入关,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称福州为天兴府,又称“福京”,作为行都。
明清时,福州为福州府府治。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城市日益扩大。
城内、南台和仓山连成一片,上杭、下杭、中亭、台江成为商贾云集的街市,仓山成为外国领事馆区。在近代史上,福州曾经是我国海军、造船业的发祥地,为我国培养出一代早期著名的海军将领英才。
福州地区通用福州话,福州方言是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期间就已定型,在福建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方言是闽江下游的旧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语,整个闽东地区划代表性方言。
在今福州市所属的5区2市6县通行,今宁德地区所辖的2市5县也能听懂。在闽东方言区之外的浙江省泰顺县、平阳县、苍南县部分乡镇也有通行福州方言的。
至于闽北地区如尤溪、建瓯、沙县、顺昌、将乐等,则以福州话为第二方言,从闽东方言区出去的华侨更是把福州话传播到世界各地。 福州方言是多来源的。
其底层应当是古闽越族的语言。魏、晋之前的早期移民带来古吴语和古楚语,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也明显地留存于福州话中。
福州近现代名人辈出,有南宋爱国名相李纲,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启蒙思想家严复,文学家林纾,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海军元老萨镇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谦,文学家高士其、数学家陈景润、国府主席林森、文学家郑振铎,化学家侯德榜,文学家冰心,华侨领袖黄乃裳等,。
4. 结合家乡实际写一篇爱国主义作文
祖国在世界各民族人民的心中是及其神圣的字眼.尤其.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文明古国来说更是如此.中华民族是不屈不挠的民族,也是追求真理、向往和平的民族.千百年来,炎黄子孙带着对这片皇天后土的崇敬之情建设她,保护她,热爱她.翻开中国历史,明君良相比比皆是:秦始皇统.中国,李世民轻赋税重生产;唐明皇“太平盛世”;宋太祖灭七国平战乱;成吉思汗跃马扬鞭矫勇善战;乾隆帝明查暗访文武双全.包青天秉公办案,郑成功收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邓士昌甲午海战……一桩桩、一件件都是那么的清晰可辨..中国的百姓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爱国精神的民族.孔子的广施教育,屈原的《桔颂》咏叹,鉴真的六渡东海,张赛的出使西域,司马迁宫刑写《史记》,张衡发明地动仪,李时珍撰写《本草纲木》,黄道婆研究纺织技艺,哪一桩哪一件不渗透爱国主义的情谊?令人叹息的是旧中国并不富强,伤痕遍体、列强争霸、生灵涂炭、满目疮痰.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又是一部爱国主义悲壮史.曾记否,戊戌变法的“六君子”残遭杀害;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宋教仁喋血黄浦;国民党领袖廖仲凯被刺身亡,马列主义传播者李大钊英勇就义,他们是中国爱国主义的楷模,他们用热血呼唤着正义.孙中山为解民疾出国学医,眼见中国任人宰割又从“医人”改为救国.他一生致力于“驱除较虏,恢复中华”。
5. 我身边的近代史作文800字
我的家乡是在广东北边的一个小县城—南雄,而梅岭就位于南雄与江西的交界处, 梅岭,古时唤作大庾岭,地势险要,奇峰叠秀,逶迤数百里,是赣粤边界的一道天然屏障。
梅岭有一隘口,叫梅关,关楼雄跨赣粤两省。梅岭有贯通南北的千年古道,峰巅有称为“江广之冲”、“咽喉”、“锁匙”的梅关。
梅岭奇峰耸立,峭壁悬崖,山高林密,地势险要,却有“梅山万树诗千韵”,分外妖娆,陈毅就曾在梅岭领导了三年游击战争,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梅岭三章》。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红军,遭到敌人残酷围剿,大部损失。
为了保存部队实力,1935年3月,项英、陈毅率部突围来到赣粤边的油山。4月上旬,又从油山转移到大余县西南部的北山山区。
大余县河洞乡长岭村就位于北山中,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运筹帷幄的“长岭会议”。
初到长岭,为统一干部思想,使部队彻底转变斗争方式和工作方式,1935年4月,项英、陈毅在长岭村主持召开党政军干部会议,史称“长岭会议”。 陈毅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是缓和而是日益加深了,我们红军还有强大的力量,我们只要坚持到抗日战争爆发,现在的几个人就可以成立几十个人的队伍,几十个人就可以成立几百个人的队伍,几百个人就可以成立几千人甚至几万人的队伍。
那时,只有我们**领导的武装才是抗日的主干。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南方红军游击队坚持和发展了,与北方的红军主力配合,加强抗日统一战线,就能打垮日本帝国主义。”
在大会上,还一致通过了坚持游击战争的“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方针;制定了长期作战的斗争策略;对部队进行了分兵游击的部署。长岭会议,正确地执行党中央确定的方针和策略,实行了由正规战到游击战的转变,由苏区工作作风到游击区工作作风的转变,从思想上、组织上为坚持赣粤边游击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的新起点。
惊心动魄偷渡梅关。1935年10月,赣粤边游击区发生“北山事件”,原红军中央军区参谋长龚楚叛变投敌,率国民党军化装成红军游击队前来北山偷袭项英、陈毅和中共赣粤边特委驻地,幸被游击队员识破,及时报警。
陈毅与项英等突围脱险后,连夜从北山偷渡梅关向东转移到油山。龚楚到达北山后,在河洞的天井洞遇见了游击队后方主任何长林。
在龚楚的威逼利诱下,何长林也跟着叛变了。龚楚、何长林为了消灭红军游击队,通知红军游击队干部和后方人员到北山龙须石参加会议。
一些人员接到通知后陆续前来,谁知龚楚的卫队已将会场包围。会场上龚楚撕下伪装,说跟着**和红军没有出路,要大家跟他走,参会人员一听才知道龚、何已经叛变,于是愤起反击,但终因寡不敌众,除贺敏学和赖文泰等八九人冲出包围外,其余30多人壮烈牺牲。
10月20日,龚楚、何长林带领粤军向特委机关驻地帽子峰方坑进犯,途中遇见侦察班长吴少华,便欺骗说:“有重要工作要向项英、陈毅首长汇报,快带我们去。”机警的吴少华发觉龚的人员服装整齐,而且武器精良,大多是广东人,应该是国民党的伪装队伍。
识破了他们的诡计后,吴少华在龚卫队的枪口下沉着应对,在到达特委机关驻地附近时不顾安危,抢先登山,并大声通知站岗哨兵鸣枪报警。龚楚和何长林不知游击队虚实,不敢冒然进攻,乱放一阵枪后只得仓皇撤走。
项英、陈毅等特委机关领导人听到枪声,立即撤离,分散隐蔽,才幸免难。这就是“北山事件”。
1935年10月,“北山事件”后,项英、陈毅料定敌人已经发现了特委机关驻地,一定会对北山山区进行大规模的“清剿”,于是决定将赣粤边特委机关和领导干部转移并分散到梅山、油山等地。可是从北山到油山和梅山,途中必须经过敌人重兵把守的梅关。
陈毅想出了一个妙计偷渡梅关。项英、陈毅先将转移部队在离梅关几十里的山中隐蔽起来。
几天过后,国民党军布置在大小路口的岗哨没有发现红军游击队,都麻痹懈怠了。这时,部队再趁月夜,上路行动。
而到离梅关不远处时,部队又离开山路,走上大道,直奔梅关。果然,这时敌人只注意严密封锁山间小道,大路上反而放松了警戒。
项英、陈毅和特委机关顺利通过了敌人公路封锁线,越过梅关天险。部队在通过梅关后,攀藤附葛登上了离梅关不远处的仙人岭。
站在仙人岭上,陈毅豁然开朗。放眼望去,北面是大余城里的万家灯火,南面传来阵阵鸡鸣犬吠。
随即,陈毅乘兴而作《偷渡梅关》:敌垒穿空雁阵开,连天衰草月迟来。攀藤附葛君须记,万载梅关著劫灰。
1935年10月,偷渡梅关成功后,项英、陈毅和中共赣粤边特委转来梅山。为了消灭红军残余力量,国民党军先后调集了五个营的兵力,把梅岭团团围起来,反复搜索,把山里的野猪、山牛打得满山乱跑。
项英、陈毅在山上隐蔽,没有吃的,忍饥挨饿,同敌人周旋。就在项英、陈毅等被困梅岭,每日面临生死考验的时候,陈毅怀着对党对人民的忠诚、为革命事业而献身的高尚情操,写下了雄浑的、流传千古的诗篇《梅岭三章》 在革命群众的积极掩护下,陈毅和战友们。
6. 看家乡巨变 为家乡自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到处高楼林立,宽阔平坦的柏油路车水马龙。市场上的商品真是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真可谓“城乡一体化了”了。
远的不说,就拿我的家乡——下达河来说吧,在我的记忆中,读小学时,连一个骑自行车上学的都没有,更不用提坐公共汽车了,不管路途多远,完全都是步行,午饭都是从家里带的,那时我们的手里根本没有零花钱,吃穿方面就更谈不上讲究,一套衣服一穿就是一个星期,到了星期天就得赶紧洗了,星期一再接着穿,就这样,一套衣服一直穿到不能再穿才能换件新的。吃的方面,在当时大米、白面只能在过年、过节时才吃上一顿,平时就只能以高粱米为主,高粱米也是很紧张,大部分人家粮食都不够吃,每顿饭大人们只是先让孩子吃,然后他们才肯吃,生怕孩子们的肚子饿着,看着孩子们能吃上饱饭,他们就已经感到很满足了。
该上初中了,虽然大多数学生已经骑上了自行车,但新的自行车还是寥寥无几。那时的马路不但狭窄,而且还坑坑洼洼,我们每天上学,一个来回要行三十多里,尤其到了冬天,大雪纷飞,路特别滑,前面如果有人摔倒,后面就紧跟着跌倒一大片,有的手跌破了,有的自行车摔坏了,可是同学们没有因为这样那样的困难而退缩,同学们越发显得坚强了,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我们呢?那就是我们心中有一个坚定信念——刻苦学习,掌握本领,改变家乡落后面貌。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初中快毕业了,我们的生活渐渐好起来了,爸爸又重新给我买来了一台崭新的梅花牌自行车,而县里又给家里买了一台17寸黑白电视机,可别小看这台黑白电视机,在当时真令人羡慕,它使我们家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温馨。
随着经济的腾飞,小城镇建设进展迅速,过去狭窄、破旧、低洼、肮脏的路面再也见不到了,现在都是宽阔平坦的柏油路,特别是我们乡政府门前的中心路段,在今年又进行了彻底改造。现在路面已达12米宽,同时安装了高标准路灯24盏。这条中心路已成为全县乡镇示范路,现在一座座二层小楼正拔地而起,你看,楼外的白瓷砖,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多乡高雅、洁净,每当夜晚路灯亮起,整个街道灯光闪耀,各种颜色交相辉映,显得富丽堂皇,马路两旁的小柳树显得更加翠绿,绿得发光,绿得发亮。那景色简直比过去的皇宫还要漂亮。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设备更是一应俱全,组合柜、沙发,还有洗衣机、电扇、冰柜、冰箱、大彩电、电话“来”到了千家万户,人们高兴得奔走相告:“这都是党的政策好啊!”
现如今,我们的家乡文化用品商店、食品店、服装店、旅店……应有尽有,特别是龙峰寺风景区更是您假日旅游的好去处。
我们的家乡依山傍水,人们都说是“鱼米之乡”,这话一点不假,家乡的巨大变化,充分展示了家乡人民的奋斗精神。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城市变了,乡村也变了,望着这一切一切的变化,我深感作为一名教师责任的重大,我一定努力工作,将来让我们的家乡更加灿烂辉煌。
你再把下面关于青岛的一些资料适当的加进去即可!
青岛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6000年以前这里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东周时期建立了当时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登临现位于青岛胶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队由琅琊山起航东渡朝鲜、日本。汉武帝曾在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不其山“祀神人于交门宫”,并在胶州湾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设立明堂9所。清朝末年,青岛已发展成为一个繁华市镇,昔称胶澳。
1891年6月14日(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在胶澳设防,是为青岛建置的开始。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兵强占青岛。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1月,日本侵占青岛,取代德国对青岛进行军事殖民统治。1919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便是以“收回青岛”为起因。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青岛,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1929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1986年青岛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相当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