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笔画顺序怎么写的
跳的笔画顺序如下:
跳:[ tiào ]
基本解释
1、两脚离地全身向上或向前的动作 :跳跃。跳梁小丑(指上蹿下跳,兴风作浪的微不足道的坏人)。
2、越过 :跳班。
3、一起一伏地动 :心惊肉跳。
扩展资料:
相关词汇
1、跳驱[ tiào qū ]
谓疾速奔驰。
2、跳槽[ tiào cáo ]
比喻人离开原来的工作,另谋高就。
3、跳刀[ tiào dāo ]
指向高处抛刀。
4、跳喷[ tiào pēn ]
如喷发般地腾跃。
5、跳棋[ tiào qí ]
棋类游艺的一种。棋盘是六角的星形,上面画着许多三角形的格子。可供多人对局,游艺各方的棋子各占满一个犄角,根据规则,或移动,或跳越,先把自己的棋子全部走到对面的那个犄角的为胜。
2. 书法中的笔画有多少种叫法
根据现有的资料,书法中的笔画脱胎于永字八法,关于永字八法详解如下:
一、永字八法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弩(用力也);
(4)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二、八法精解
(一)八法的渊源
永字八法是以永字点画写法为例,说明楷书用笔和组字的方法。其来源有以下几说:
1、崔子玉、钟繇、王羲之说
唐张怀瑾《玉堂禁经》:“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历代以下,书者工于笔法之妙。其名世者,如魏晋之钟繇、王羲之,唐之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之辈,亦各家有书,所传之,惜乎沦没日久,真迹不存,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传在世。”
《法书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聚字成篇,积画成字,故画有八法。唐韩方明谓八法起于隶字之始,传于崔子玉,历钟、王以至永禅师者,古今学书之概括也。隶字即今之真书。”又云:“以‘永’字八画而备八艺,故用为式。”
2、智永说
宋陈思《书菀菁华》:“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援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
3、张旭说
宋朱长文《墨池篇》、《张旭传永字八法》,同《柳八法颂》及《颜鲁八法颂》。
清冯武《书法正传》中《书法三昧》云:“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二)永字八法精解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3、竖为弩(同努)
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
4、钩为趯(跃的样子,同跃)
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伸义策应之意。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地称,而其心气相通相应。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
6、撇为掠(掠是拂掠之意)
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行笔快速,笔锋峻利。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牺为磔,笔锋开张之意)
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指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磔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牺牲,含解体张裂之意。楷书中的捺画承隶书的波磔而来,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体向外开放。所以隶书又叫分书,楷书中的捺也起到这个作用。楷书捺笔,力虽内聚形却外张,使字体开展舒畅、开放。其二是说这一笔直要写得刚劲、利刹、有气势。磔本义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画即取刀劈之意。写时要逆锋轻落,右出后缓行渐重,至末处微带仰势收锋,要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势态自然。
八法结语,卢肇说:“永字八法,乃点画尔。”但八法并非孤立存在,我们在考虑每个点画如何安排,实际已涉及字的结体法则。因此,八法作者意图,在想通过永字的剖析,来说明基本点画的写法和组合。
3. 怎么写书法 急啊
书法作品的神韵和情调主要通过笔法和结构、章法来表现,笔法和结构是书法创作的主要技法。
一、笔法和结构的关系 笔法是用笔的方法,也称用笔或运笔,是指笔在纸上如何运行,写出点画的方法。 结构也称间架或结体,即点画的搭配构成。
笔法和结构的关系究竟如何?是先学笔法还是先学结构呢?古人都认为书法中首先是笔法,如传王羲之撰《笔势论》说:“夫书不平直,不用调端,先须用笔”。唐张怀瓘的《用笔十法》中说:“夫书第一用笔”。
元赵孟頫说:“学书以用笔为先”。 近代启功先生则主张书法以结构为先,这也是不无道理的。
犹如建筑,是方形是圆形,是楼台宫殿,还是庙宇教堂,先要搭好结构,有了屋架,基本轮廓就出来了,加上装饰就成为各式建筑。书法飞结构如同建筑的骨架,笔法如同建筑中的装饰。
这两者似乎是结构更重要。但是实际上结构和笔法也很难分开,缺一就不成其书法。
字体结构制约着笔法,如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笔法都不尽相同,用笔各有特点。同时,笔法又使结构具有各种姿态,美化了结构的各种形态。
从顺序来说,先讲结构有它的重要意义,如果结构失调,笔法很难补救;当然,不讲究笔法,也就失去书法艺术的“肌肤之丽”。所以既要重视结构,也要非常注意笔法。
二、“永”字八法 古人重视笔法,故历来谈笔法甚多,如“永”字八法、张怀瓘《用笔十法》、李阳冰《翰林秘论》24种口诀等。由于古语难懂,往往神秘化。
现略作“永”字八法介绍。 所谓“永”字八法,据说来自隶体。
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说:“唐人韩方明说八法是于隶字之始,传于催子玉,历钟繇、王羲之、以至于永禅师,此为古今学书的机括”。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载:“秦狱吏程邈,善大篆。
得罪始皇,囚于云阳狱,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名书曰隶书。”这里已经很明确的告知我们,唐以前就把我们现在称为“隶书”的书体名称定格了,只不过现在的隶书范围包含了“八分”。
“八分”是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又称楷隶,指东汉中期出现的新体隶书。关于这种书体的形成年代,蔡邕《劝学篇》说:“上谷王次仲初变古形”,六朝书家有“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灵帝时,王次仲饰隶为八分”等说法。
这里的文献明确的是“楷法”,并非“楷书”。蔡邕以善八分书著名,钟繇在对各种带随意性的八分书作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用蔡邕的八分对它们进行整理,去其隶书笔态,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书体,并加以推广。
后人在此基础上,近一步建立了有关这种书体的规矩法度,最终形成了“楷书”这一书体。 古人认为“永”字的八种笔画的写法,是最基本的笔法,是一切汉字中点画的基本笔法,似乎只要掌握了这八种笔法就掌握了所有汉字的笔画的写法。
其实不然,就以“点”来说,就有许许多多的写法。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中的“之”、“淳”、“信”、“交”、“字”、“充”等字的点,因结构不同,写法也各异;其次,永字无戈法。
所以,虽然“永”字八法的写法是基本笔法,但是也不能概括一切字的笔画的写法。故不能迷信古人称八法为“墨道之最”。
“永”字八种笔画的笔法简介: 1.点为侧 何为侧?“侧”显然是一种笔势,并非用侧峰。侧即斜下笔,笔势如鸟翻身飞下,又像高峰坠石,区别于篆书的圆点和隶书的方平笔点。
笔尖侧向左,笔肚子向右,用笔锋收笔,形成一种左顾右盼之势。 其实并不是一切字的点都如此。
侧因在各个字爱好所处位置不同,形态各异;并有圆笔、方笔之分,圆笔不露笔锋,外形圆润;方笔铺毫而进,露锋,转折时棱角鲜明。 2.横为勒 勒,古人解释为“悬崖勒马”或“勒缓纵以藏机”等等。
勒是古人概括了横画的笔法和笔势的一种说法。横画的运笔过程中有种涩劲,不能像平铺一直线,因此要求笔锋逆入平出,即抡笔逆上,转笔后蹲锋平出运行,到收尾时,驻笔后向上转锋后顿笔,挫笔回锋而收笔。
方笔则顺毫蹲锋,平出往前运行,到收笔时驻笔转锋后成顿笔,挫笔回锋收笔。在行笔过程中要时时勒住笔,古人形容为如“千里阵云”。
在古人的作品中,也不是一切横画都是逆入平出的,如欧字的横画往往是笔锋顺入下按后平出,收笔回峰也不明显。所以我们书写时应根据字的结构和风格而变化。
3.竖为弩 古人解释为“如弩之发怒”,“弩弯环而势曲”等等。竖画如弩,其形和势都颇相似。
起笔时笔锋逆上停顿后用劲往下运行,到收笔停顿回峰收笔。在笔锋自上而下运行时,笔杆因用力自然微倾向前而成涩笔。
入笔、收笔都是上逆下逆如弩的两端成逆势。然而这只是指中心竖直笔,特别是带钩的竖直笔而言。
不带钩的中心竖画有“悬针”、“垂露”两种笔法。所谓“悬针”如同悬吊着的针头,所谓“垂露”即似成椭圆形下垂的露珠,运笔时圆笔藏头护尾,护尾称垂露法,不护尾称悬针法,是写竖笔时回峰收笔所造成的两种笔势。
方笔有方齐的也有成锐角的。 4.钩为趯 (tì) 俗称钩。
古人不称钩而称挑或趯、剔,大约有三层意思:一是竖笔收笔回峰时即要为挑。
4. 如何写出连笔字
首先要练眼,即认真读帖。
宋代的书法家黄庭坚说:“古代人学习写字不都是依靠临摹,他们常常把古人的书法作品张挂在墙壁上,专心致志的观看它,看准了才下笔。”唐朝的欧阳询发现了晋代索靖写的碑,爱不忍离,索性坐下读碑三天。
读的帖越多,眼力就会越高,就知道了如何写才好,好在哪里。有一个成语叫“眼高手低”,我认为:眼高是手高的前提。
发现不了美,不知什么是美,就更谈不上创造美了。有不少同学以为书写潦草是所谓的行书,导致他们以丑为美的原因是他们“眼低手也低”。
其次要练脑或说练心。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还要把写得好的范字牢牢地记在心里,把其字形深深地刻在大脑里,无论何时,一旦提到这个字,马上就能想出这个字在字帖上的形状。
做到胸有成帖,脑有成字。 第三要练手。
练眼和练脑是为了搞清字该怎样写。心中能想出字的最好效果,手中不一定能写出这种最好效果,因为脑不一定能指挥得了手,手不一定能指挥得了笔。
练手就是要达到心手一致,手笔一致的境界,所以练手也是至关重要的。练手主要是练指力、练腕力、练手感。
写字的时间长了会感到手指发痛,手腕发酸,手不听使唤,多锻炼这一现象就会消失。经常帮老师在黑板上抄题的学生和办黑板报的学生写字往往又快又好,他们的指力和腕力就是如此练出来的。
还要注意练手感,让大脑能指挥手,感觉到笔变成了手的一部分,变成了手的延伸,手能轻松的指挥笔,想快则快,想慢则慢,想轻则轻,想重则重,想写出什么样的效果就能写出什么样的效果。 第四要练结构,因为练字的关键是掌握字的结构。
字的结构是指字的笔画的长短比例及笔画间的穿插避让关系。谢晓东在歌曲《中国人》中唱道:“最爱写的字啊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方方正正做人要象他……”“方方正正”概括了汉字的结构特点。
掌握了汉字的结构,写出了方方正正,结构美观的黑体字,将其笔画稍加变化就能写出宋体、魏体、楷体、仿宋体、庞体、司马体、隶书等各种字体的汉字。如果掌握不住汉字的结构,无论如何对字的笔画进行修饰,进行美化,都是难看的赘物,越变越难看。
所以掌握字的结构,写好黑体字是练好一切字体的关键和基础。 第五要练笔画。
不少同学练过书法,他们从楷书练起,许多运笔的规则都忘了,只记住了顿笔。结果写出来的字拖拉累赘,状如鬼画符。
我提倡大家从黑体字练起,抓住字形,取消顿笔。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笔画的写法和大多数同学在书写这些笔画时容易出现的毛病: ①点,由左上方向右下方运笔,有一个运笔过程。
注意“点”也是有长度的,不能厾成圆点。 ②横,由左至右平等运笔。
关键是“横要平”,不能一头高一头低,或顿笔顿成波浪形。根据方块字的字形需要控制长短,不要太短或太长。
③竖,从上往下垂直运笔。关键是“竖要直”,不能左右歪斜,更不能写成竖钩。
根据方块字的字形需要控制长短,不要太短或太长。 ④撇,从右上方往左下方运笔,不要写成点撇或横撇。
⑤折,写折笔时,折角宜方不宜圆。不要在转角处大肆顿笔,写成脱肩的两个钝角,要写成一个直角。
这样写出来的字,如用圆珠笔写,就是类似火柴棍的幼圆体美术字;如用钢笔书写,就是标准的黑体字。虽然笔画单调,但只要结构准确,照样美观好看。
就像蹲马步是练武术的基本功一样,横平竖直是写汉字的基本功。许多人写不好字的原因就是横不平竖不直、结构不准确。
如果结构不对,笔画的变化再丰富也写不出好字来。 3.练字的一般步骤 在练习黑体字,掌握字的结构,练好基本功的基础上,可以选定自己喜欢的字体进行练习。
选定字体的过程叫选帖,在选帖的基础上,还要经过读帖、描摹、临帖、背帖、创作五步。 第一步读帖。
帖上汉字的读音我们都知道,无需再读。读什么?读字形,读结构,读笔画,分析揣摩字的笔画特点及笔画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我们读黑体字的“中”,要读出“中”的一竖穿过了“口”的正中间,“口”字稍扁,横的长度是竖的长度的二倍,中间的长竖被“口”字的下横分成长度相等的两段,其上段又被“口”字的上横分成长度相等的两段。这就是读字形,读结构。
不同字体,笔画具有不同特点,硬笔书法笔画的变化并不明显,也不易为中学生所掌握,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第二步描摹。
“描”指的是描红,即初学者在印好的红字帖上沿笔迹用蓝笔描写。“摹”指摹帖,即用透明纸覆在范字上,沿纸上的字影一笔一画的写,又叫写仿影。
第三步临帖。指把字帖置于一旁,看着字帖一字一字地写在作业纸上,这种方法有利于掌握字的笔法笔意,但不易掌握字的结构。
第四步背帖。指在临帖的基础上把字帖去掉,根据自己的记忆,回忆字帖上的字形,将其写在作业纸上的方法。
这是练好字的关键一步,只有对所写的字精审细察,成竹在胸,才能下笔有神,准确无误。写字的时候,如能在所写的白纸上看到要写汉字的准确字形,做到“成字在纸,成字在胸”,下笔如描红,写一手好字就不成问题了。
第五步创作。在掌握了字帖上的字的写法的基础上,触类旁通,悟出字帖上没有的字的写法。
根据自己表情达意的需要,写出。
5. 连笔字怎样写好看
所谓连笔字,就是在书法中常说的行书。 行书贵行,即笔毫不论着纸与否都在运行,这就造成了笔画之间的连带关系,即上一笔的收笔和下一笔的起笔之间有着明的或暗的联系。这样不仅加快了书写的速度,减少了笔画,还带来了字型结体的变化。行书的笔法具有自然、流畅、联带、呼应、简便的特点。既有很大的实用性,又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由于行楷是界于楷、草之间的一种书体,它没有像篆书、隶书、楷书那样有相对的固定的结体笔画,它根据简便和草化的程度,分为行楷和草楷。以楷书笔画为主,只是一个字的局部或一小部分笔画简便草化了的,可称行楷或楷行;如是以草书为主,只是少部分保留了楷书的笔画,可以称草楷或楷草。 行书基本笔法 (1)侧笔法 行书的侧点多是有断有续,运笔以方便流畅为原则,强调相互呼应和态势。 (2)横笔法 横画除断画以外多是上连竖画,下连第二横画及点撇。 (3)竖笔法 行书竖画接近楷书悬针、垂露法,但它按运行去向,出现带钩和曲钩或化成点的姿态,造成顾盼之势。 (4)钩笔法 行书钩笔有以竖代钩,即竖画收笔时暗中回锋,引而不发。另外还有:长钩、曲钩、短钩、背抛钩、戈钩、回钩、龙尾钩等等。长钩往往和撇笔相连,背抛钩同楷书的背抛钩,但行笔时驻、蹲笔时间短;戈钩如同楷书戈钩,但其运笔快,回钩,用于成横势的短捺钩,龙尾钩如同楷书龙尾钩,但其运笔稍快。 (5)撇笔法 有带钩长撇,收笔时回锋时出锋即成带钩。长斜撇,是将竖笔斜向撇出。另有短斜撇、平撇等。 (6)提笔法 有长提、反提、短提等。长提多用于才旁(提手旁),收笔时注意和其他笔画呼应。反提是笔锋落纸后回锋向上斜挑,连接第二笔。短提多用于土旁或往右反钩,笔势斜而平出。 (7)捺笔法 有平捺和斜捺。平捺多用于走字部首的字,斜捺使用多。平捺又可分平曲捺、平直捺、半围平直捺、短带回钩平直捺等。平曲捺是最常见的捺笔笔势,运笔时斜曲而平,收笔多用方笔,如同楷书捺笔的笔法。平直捺,横直而暗带回锋,半围平捺笔如同平直捺,不回锋而是顺锋往上挑。带回钩平直捺如同平直捺,回锋时出锋。斜捺分斜捺化点、斜长捺、斜短捺、斜短捺化点等。斜捺化点中带有暗回锋。斜长捺指斜度45度角,如楷书捺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