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峰字行书怎么写
一、峰行书写法:
二、峰的释义:
1、山的突出的尖顶:~峦。高~。顶~。
2、形状像山峰的事物:波~。驼~。单~骆驼。
3、用于骆驼:一~骆驼。
三、组词:
峰顶 巅峰 顶峰 上峰
山峰 险峰 洪峰 冰峰
扩展资料
一、字源演化:
二、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峯,山专也。从山,夆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峰,高山的顶端。字形采用“山”作边旁,采用“夆”作声旁。
三、相关组词:
1、险峰[xiǎn fēng]
险峻的山峰:攀登~。
2、洪峰[hóng fēng]
河流在涨水期间达到的最高水位。也指涨到最高水位的洪水。
3、峰值[fēng zhí]
指最高点的数值:成交量达到八百亿元的~。
4、峰年[fēng nián]
在一定时期内,自然界中某种活动达到高峰的年度:太阳活动~。
5、峰巅[fēng diān]
顶峰。
2. 山的各种形体古体字,如大篆,小篆,隶书等怎么写
山的各种形体古体字如下: 字源解说 甲骨文,像遥望中地平线上起伏连绵的群峰的线描,有三(众多)座峰头。
金文,写成剪影。有的金文将三个峰头简化成三个短竖,淡化峰尖形象。
篆文,保留中间一座峰岭的象形特征。 隶书,完全失去峰岭形象。
两峰相连、或零散不成方向的小山叫“丘”,众峰(三峰)相连、形成一定走向的群峰叫“山”。 扩展资料:山是象形字。
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以山做意符的字多与山有关。
地理学上,山是地壳上升地区经受河流切割而成的。自上而下分为山顶、山坡、山麓三部分。
山:[ shān ] 基本解释 1.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 :土山。山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2. 形状像山的 :山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3. 形容大声 :山响。山呼万岁。
4. 姓。
3. 毛笔书法的九势什么藏峰露峰
落笔: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1〕此文见载于《书苑菁华》卷九,题为蔡邕《九势八诀》,把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大部分内容续写在“九势”后。
后转载于《佩文斋书画谱》卷三,删去了“八诀”,题为《九势》。此文有认为不能肯定是蔡邕所作的,但更多的人认定文中观点出于蔡邕无疑,后人可能在文字上有增减。
近人沈尹默《论书丛稿》指出:“篇中所论均合于篆、隶二体所用的笔法,即使是后人所托,亦必有所根据。” 〔2〕肇:开始,发端,初始《史记·五帝本纪》:“肇十有二州,决川。”
自然:指自然界,自然事件。仓颉制文,就是由象形于自然事物而来的。
〔3〕阴阳:古代哲学概念,本义指日照的背向,后遂用以指两种对立的气。古代思想家把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如天、火,暑是阳,地、水,寒是阴)。
柳宗元《天说》:“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东汉盛行用阴阳对立统一哲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
如王充《论衡·自然》云:“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天地合气,即阴阳合气也。
书法既象形于自然,就要取法于大自然这种阴阳对立的统一,如虚实、刚柔、动静等,以造成书法形式的出现。 〔4〕形势:指书法之形体和态势,此处着重指态势即笔势。
〔5〕藏头护尾:指书写时点画两头藏锋画中,不露痕迹。为书写点画的重要方法。
藏头,笔尖逆落纸上,锋藏而行。护尾,全力收毫,回收锋尖,这样则力入字中,故云“藏头护尾,力在字中。”
这样才会产生“肌肤之丽”。 〔6〕肌肤之丽:喻指书法有人的肌肤一样的美感。
只有活着而充满生命力的人,才会有肌肤的光润美丽,力是书的灵魂和生命,故云“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7〕势:本指势头、力量的趋向,形势。
此指书法的形势、态势。势以力为动因,运笔时采取一定的技法以取得这种势,如“欲下先上,欲右先左。”
“竖画横下,横画竖下”势一旦形成,就不可以上遏,故云“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遏:阻止、阻拦。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8〕奇怪:奇异,此指书法形态、形式的多样变化和丰富性。 〔9〕落笔:亦叫起笔,发笔,兴笔,引笔。
它是用笔法之一,指书写下笔落纸。结字:指字的点画安排和形势布置,即安排笔画、结构字体。
〔10〕映带:即照应关联,连带。 〔11〕背:背离相冲突,亦可谓之“乖”也。
〔12〕转笔:笔法之一,与折相对而言,一般而言,篆书圆笔多用之,即作书时笔毫左右圆转运行,在点画中行动时,是一线连续又略停顿,使断连之间似可分又不可分,以显出浑然天成之妙。 〔13〕左右回顾:指笔毫停顿处注意连续,因停顿是笔毫左右圆转的停顿,故以“左右回顾”注意连续,这样不使“节目孤露。”
节目:本指树木支干交接处的坚硬而纹理纠结不顺部分,此指笔画似断又连处。孤露:孤立的显露。
〔14〕藏锋:并非指中锋,可以用藏头护尾解释。此言“出入之迹”,即言起笔与收笔时的藏锋,起笔若左行,则先向右;至左行到收笔时,又退向右,可谓逆出逆入,将锋藏起,将力注入字中。
〔15〕藏头:此应指藏锋,即中锋。因释云“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电画中行”,若指“藏头护尾”之“藏头”,乃起头也,则不可如此释也。
圆笔属纸,指笔毫逆落藏锋后,顺势按捺下去,平铺纸上。 〔16〕笔心:为副毫包裹着的长锋,从根至尖,叫作笔心。
副毫,笔心外围的短毫或曰侧毫。电画:字的笔画的总称。
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则要求毛笔中锋。 〔17〕护尾:回锋逆收,藏锋画中。
势尽:笔势终尽。 〔18〕疾势:快势,迅疾之势也。
但此处所指快又非单纯的快,故云:“出于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内。”“啄”如“永”字右边第一画短撇,先是藏锋起笔,再折锋向右下作顿,转锋向左下力行,然后才迅疾锋利撇出。
“磔”即波画也,所谓一波三折也。第一折稍短,行笔略快,第二折稍长,放缓行笔;第三折快行笔,近出锋处,一按即收。
“趯”如“永”字竖画之出钩处,出钩前是蹲笔,然后才突然而起,有如踢脚之力骤也。 〔19掠笔:即长行的撇,如“广”字,“庆”字左下一撇,写长撇,初为竖笔,行至中途偏向左行;这是笔毫略按,使笔画变粗,然后作收,把紧行的笔毫略略放散,故谓“趱缓”,趱就有散走之意。
接着又是紧张收笔,这种笔势,才是趯法;又是紧收笔,故谓之“峻趯”,而在趱峻,峻趯两种笔法中,完成掠笔这长行的撇。 〔20〕涩势:谓克服阻力向前推进。
紧駃战行:即紧张不停地战行。駃:不停之意。
涩之含义,就是道险阻不畅通,故用紧张不停地战斗。
4. 毛笔字的那些峰都是什么
据说,拳击手一记重拳,可以重达数百公斤,可见其手上有多少力量!但他们写出的毛笔字,却很可能“弱不禁风”。
相反的,步履蹒跚的老书法家,却倒能写出苍劲刚健的字!而且看上去并不累人,真可以用“挥洒自如”这个词儿来形容。现在经常能看到一些“书法表演艺术家”,摇头抖身,手舞足蹈,做用劲状,看着叫人喘不过气来。
其实,他要么欺骗外行,要么还没入门。奥妙在哪里?在笔尖上的力。
拳击手的臂力,可以是书法家的一百倍,但真正送到笔尖上的力,书法家却可能是拳击手的一百倍。中国的毛笔,即使是硬毫,总归还是柔软的。
妙就妙在这里,“唯笔软则奇怪生焉”(蔡邕《九势》);难也难在这里,不懂身法、手法、笔法,则很不容易把握住它。打个比方,武术中的鞭是软器,但历来被认为是猛烈的武器,不易抵御,“善用者能胜刀剑”。
我们看那高手,用力一抖,舞将起来,借助于手臂摇动和身体各部位的转带,或打鞭的某一部位来增加动力和改变圆心及方向,或缠、或抡、或扫、或挂、或抛、或舞花、或地趟,可击、可笞、可勾、可缚,简直游如飞龙!但是,这条鞭子在普通人手里,却疲软如死蛇一般。 归结到书法上,写字当然要用力,但要用活力,不是下死劲。
所谓“活力”,就是要将身上的力,通过手臂、手腕、手指,使到笔尖上。这是检验一个人会不会书法的标准之一。
所以,学书法,首先应正确掌握其手法、身法、笔法,使动作准确,姿势合度,运笔连贯,力注笔端,眼到、心到、手到,意识和动作相互协调,不断提高驾驭笔毫的能力。 “学拳容易改拳难”。
一旦错误的或不正确的姿势形成习惯,要想改正就难了。 下面先说说如何执笔。
古人在执笔的问题上纠缠了千百年。要么故弄玄虚,要么一辈子没挨着边儿。
其实,世界上任何一种工具,最正确的执法,无非就是最自然、最能发挥其功能的执法。 传说,王献之写字时,其父王羲之偷偷从背后拔他的笔而没能拔掉,于是就断定这个儿子将来一定了不得。
如果这成为能否成为书法家的标准,那么书法真是太简单了。事实上,执笔太紧,是不科学的。
把力气都放在死死执紧笔杆上(横向),那怎能把力送到笔尖上(纵向)呢? 这样说来,是不是无需化力气握住笔杆?那肯定不是。执笔,就是要稳稳的把住笔,这样,运腕、送力才能奏效。
横向的力,究竟应分配多少?这没有定量。大体的感觉,同执筷子差不多,首先是要不让筷子掉下来,但最关键的问题、最终的目的,是要能夹得起东西来。
执笔时,作用于横向的力,只要能稳稳地把住笔就行了,如此而已。前人的一切奇谈怪论,我们似不必跟着纠缠。
手指的功能是执笔。执好了笔,就可以开始写字了。
一写字,就要动。这个动,就是所谓“运笔”。
运笔主要靠腕、臂和指的协调运动来完成,而活动最多的是腕。 所以,腕一定要活。
腕活,才能使全身之力,通过臂、腕和指贯注到笔尖;腕活,才可以调整笔锋,才能在上下左右提按、顿错、方圆、转折等多变的笔画书写中控制住笔锋,甚至能够随心所欲地指挥笔锋,达到所谓“甩笔头”的地步。尤其是书写行书、草书时,手腕是不断的左右摆动和翻腾起倒的。
腕活,就是要求写字时,腕部关节不能紧张以至僵硬,“腕随己意左右”,但也不是随便乱动,而是要随着笔势的往来,自然而然地、协调地转动。平时即使不写字的时候,也可以空手练练。
看小提琴家演奏,你能领会到运腕的大概。因为在运腕这点上,两者颇有相通之处。
我们还可以从武术中得到启发。吴图南在《国术概论》中说:“运用气力如何能随心所欲达于敌人之身?”必须视腕之能否灵活而定。
盖肩不松而力不能到肘,肘不垂而力不能达于腕,腕不活则不能达于手指。况望其力能达于敌人之身者乎?故腕之灵活,实为练习国术者必须之条件。”
这同书法的道理基本相同。我们也可以说,腕之灵活,实为练习书法者必须之条件。
悬肘,就是要求手臂全部离开桌面。它是书法的基本功之一。
其重要性与练拳术的人首先要练“蹲桩”相同。 为什么一定要练悬肘?道理有三。
一、为了力注笔端。悬肘时能使肩部松开,也便于腕的活动,全身之力由于无所阻碍,才得以集注毫端。
所以说,悬肘才能尽力,“悬着空中最有力”(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二、为了挥洒自如。
前面我们已经说到,手腕的灵活与否,对运笔至关重要。由于肘贴着桌面,大大限制了腕的灵活程度,笔的活动范围很小,要靠手指的运动和笔的上下左**斜,才能完成笔画的书写。
这样一来,锋必不正,势必不全,轻重便失准,挥运欠圆健,所以,只有悬肘,才能回旋余地大,才能用笔活,才能运转自如。古人说悬肘“笔势无限,否则拘而难运”。
这里的“势”,就是指前面这两个方面,也就是运笔的回旋舒畅而有气势、有力量。 三、为了锻炼不臂力。
练拳的人,第一需要双腿有力,才可以稳如泰山,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有“练拳不练腿,到老冒失鬼”的说法。
写字,则需要手臂有力。悬肘,是一种很有效的训练。
初学写字时,即使把手臂全部搁在桌子上,也可能发颤,悬肘更是颤个不停。任何一个大书法家,开始练字都不会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