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朝的拼音是什么
拼音: táng cháo唐朝,中国历史朝代。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
690年,武则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阳,史称武周。神龙革命后恢复唐朝国号。
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又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
唐朝疆域空前辽阔,是第一个未修建据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的疆界范围。
唐朝自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 ,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南诏、新罗、渤海国、日本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制度。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特点 ,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李思训,音乐家李龟年等 。
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海内外各国民族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 。唐朝与阿拉伯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
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单字解释:唐 táng〈形〉形声。
小篆作字形。从口,庚声。
本义:大话。1. 夸大,虚夸:荒~。
~大无验。2. 空,徒然:功不~捐(功夫不白费)。
3. 传说中的中国朝代名,尧所建。4. 朝代名:~代。
~诗。~僧。
~人。~三彩。
后~。5. 古代朝堂前或宗庙门内的大路。
6. 古同“螗”,指蝉。7. 姓。
常用词组:唐古拉山 唐棣 唐人街 唐室 唐突 唐尧 唐装朝 zhāo〈名〉会意。甲骨文字形,上下为“莽”字,中间为“日”,“月”。
表明太阳已从草丛升起,月亮还未落,是早晨。本义:指日出到早餐时,泛指早晨。
1. 早晨:~阳。~晖。
~暮。~霞。
~气。~思暮想。
~令夕改。~秦暮楚(喻反复无常)。
2. 日,天:今~。明~。
● 朝 cháo 1. 向着,对着:~向。~前。
~阳。坐北~南。
2. 封建时代臣见君;亦指宗教徒的参拜:~见。~拜。
~圣。~香。
~仪。3. 封建时代帝王接见官吏,发号施令的地方,与“野”相对:~廷。
上~。退~。
~野。~政。
~臣。~议。
~房。4. 称一姓帝王世代相继的统治时代;亦称某一个皇帝统治的时期:~代。
唐~。5. 〔~鲜族〕a.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等省;b.朝鲜和韩国的民族。
6. 姓。常用词组:朝拜 朝臣 朝代 朝房 朝服 朝纲 朝贡 朝见 朝觐 朝门 朝圣 朝廷 朝向 朝向 朝阳 朝野 朝政 朝不保夕 朝发夕至 朝晖夕阴 朝菌 朝令夕改 朝露 朝暮 朝气 朝气蓬勃 朝秦暮楚。
2. “唐代”的拼音怎么拼
“唐代”的拼音是:【táng dài 】。
唐代(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copy代。因国君姓李,故又称李唐。
唐王李渊于618年6月逼隋恭帝禅位,取代隋朝,国号为唐,bai尊称大唐。设首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随后又设陪都东都洛阳和北都太原,与长安合称“三都”。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国号“唐”是晋的古名,泛指今du山西省地图的中心地域。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北周八柱国之一,被封为“唐国公”,其后,爵位传至李渊。
李渊,隋朝时行宫居晋阳( 今山西太原)留守,起兵尊隋,每战必zhi克,直入长安,在隋恭帝杨侑禅让帝位后便以“唐”为国号。因国君姓李,故又称李唐,设dao京师于长安。
唐朝是一个强大而繁荣的时代。其鼎盛时期,天宝年间,全国人口达8000万之多。
唐朝也是秦汉、隋朝以来,第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
3. 隋唐来客拼音怎么写
suí tang lái kè
释义:隋唐来的客人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为隋朝(581—618年)和唐朝(618—907年)两个朝代的合称,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是经历了五胡乱华和南北朝两个漫长时期后的两个大一统皇朝。在民族思想上比较开放。两朝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科技上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隋唐两朝君主在治国政策上较为开明,也影响了周边诸国向中国朝贡、学习。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在二百八十多年的战乱之后重新统一了中国。隋末大乱严重分裂,经过九年的统一战争唐朝建立。所以史学家常把“隋唐”并称。在这三百多年间中国的封建社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隋朝鼎盛时期北至东北辽宁一带,西至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东临东海,南至越南北部一带。唐朝鼎盛时期北至贝加尔湖以北和外兴安岭,西至中亚的咸海,东至库页岛,南至越南北部。
来客
1.来此作客。《后汉书·伏湛传》:“共食麤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馀家。”
2.来此作客的人。 唐 元结 《小回中》诗:“来客去客船,皆向此中泊。” 丁玲 《自杀日记》:“直到下午四点钟了,来客才算肯站起身说走。”
4. 唐朝 字 发音 请教 历史 古代语言 古语
当今中国的官方语言是普通话,普通话的基础就是北京话。
中国官方语言的这个传统大概从元代就开始了。但是,元代以前,中国的官方语言是什么呢?我们现在几乎没有确切的历史记录。
中国大一统社会的建立始于秦朝,但是,历史记载显示,秦朝只统一了文字,所谓“书同文”,而没有统一语言。直到今天,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很大,也是一个历史的遗迹。
秦朝以前,我们有理由相信,夏商周的官方语言应该相对统一,但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独立王国基本上都是各自独立的官方语言。齐楚燕韩赵魏秦,再加吴越等,各个朝廷的官方语言应该是不一样的。
那么秦朝以后,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建立之后,中央朝廷的官方语言是什么呢?按照常理,秦朝的官方语言也许应该是以陕西、咸阳方言为基础的某种语言吧。西安作为历史古都,在中国历史上长期都是中央政府所在地,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元代以前,中国政府的官方语言应该是陕西话,或者西安话。
之所以要讲这个问题,是因为在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时,我们会碰到一个问题。中国古代诗歌非常讲究音律和平仄,那么,这种音律和平仄是按照那种语言制定的?换句话说,李白的诗应该用什么语言念更符合音律和平仄?今天,我们念李白、杜甫的诗,毫无例外地使用的都是普通话,但是在唐朝的时候,李白在朝廷之上,要求高力士为他脱靴再做诗的时候,他使用的什么语言?我们用今天的普通话念“看书”这个词的时候,一模一样的发音,在陕西话里就是“砍树”。
那么,当唐朝人写下“砍树”这个词,我们今天念的时候,应该是念成普通话的“砍树”,还是“看书”?虽然这种区别对于今天我们读古文、念古诗似乎也没多大区别,但是,在我们研究古代诗歌音律的时候,这个区别就非常重要了。 宋朝的苏东坡诗名很高,苏东坡是四川人,我听过用四川话念苏东坡的诗,很有味道,不比用今天的普通话念逊色。
然而,我们能够肯定苏东坡诗词的音律就是按照四川话的发音吗?好像也没有充分的理由。 宋朝还有一个诗人叫周敦颐,也就是写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那个人。
历史记载说,周敦颐的诗歌是语言和音律配合最好的。今天我们用普通话来念周敦颐的作品,这种感受并不明显。
所谓语言和音律的配合,可以举一个现代的例子让大家有所体会。著名作曲家谷建芬有一首歌叫做《在蘑菇的小姑娘》,谷建芬说,她创作这首歌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念歌词,在念的语调中找到音乐旋律。
当我们唱这首歌的时候,“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箩筐”唱腔和念白真的非常接近,这也是这首歌曲琅琅上口的原因之一。可惜现在很多作词、作曲的人,不太懂这个道理。
回到周敦颐的问题上,古人评价周敦颐,说他的诗歌和音律最贴近、最符合,用今天的普通话我们难以感受,也许合理的解释就是,周敦颐的诗歌最适合的语言可能不是今天的普通话。 作为语言学的学术研究,中国的语言在历史上有两次大规模制定标准语音的事件,一次在汉朝,一次在宋朝。
但是,那时候的语音规范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模糊的。例如汉朝的《说文解字》,对于字音的注释,今天看来就不够精确。
举一个例子,按照《说文解字》的主音规则,“刘”这个字的发音可以注释为“李楼切”,也就是“李”的声母同“楼”的韵母相切。但是,“六”似乎也能这么注音。
当然,“六”更适合的注音也许是“李漏切”,然而,当我们不知道“李”、“楼”、“漏”的标准发音时,又如何能获得“刘”、“六”的准确发音呢?《说文解字》的注音法,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循环,你只有掌握“李、楼、漏”的发音,才能掌握“刘、六”的发音,但是,要掌握“李、楼、漏”的发音,你还必须先掌握其他字的发音。这种注音的循环状况,缺少了今天小学生先学音标的标准化过程。
同样是“李楼切”,用普通话读,和用四川话读,用广东话读,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难以达到统一语言发音的效果。对于语言学家来说,古代文学作品中很多不符合音律的现象,他们往往用一个简单的说明就带过了——古代发音和今天的发音不同。
而我认为,真正的原因是古代官方语言和今天官方语言的不同。 由于没有录音设备,要探究古代的官方语言的发音,似乎少了必要的基础。
但是,还是有一些语言的遗迹是可以供今天研究的。 在语言学中有一种叫做“语言孤岛”现象。
例如杭州话。熟悉江浙一带方言的人都会知道,杭州话在江浙地区比较特别,它和邻近地区的方言有较大的区别,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儿化音”特别多。
“儿化音”其实是北方语言的重要特征,杭州话里的“儿化音”其实是南宋时期,杭州(临安)作为首都,来了大批以皇族为代表的北方贵族,北方语言成为南宋临安的官方语言,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百姓语言,才使得杭州城里的语言,同邻近地区的语言产生较大的差异。由于在语言上向官方语言倾斜的趋势,还使得杭州话里的“儿化音”甚至比北方话还要突出、强调,比方说“棍儿”、“袋儿”等杭州话,其“儿”字的发音非常突出,有点故意强调的意思。
此外,南京话也有这种倾向。因为,我相信朱元璋即使登上了宝座,也还是说着他的苏。
5. 唐朝是汉语的发音和我们现在一样吗
不一样,汉语语音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例如在春秋以前,汉语是没有现在这四个声调的;在隋唐以前,汉语是没有鼻音韵尾的,在清朝以前,汉语仍旧是有入声字的
许多唐诗现在读起来无法押韵,并不是因为诗人故意这么写的缘故,而是因为语音的变迁,实际上当时读出来是押韵的。
关于声调、入声字、语音变迁的更多信息,你可以到贴吧里的“汉语”吧去看看。
总之,我们现在说的普通话已经不是最纯粹的原味汉语了,里面融入了很多少数民族,尤其是满族的发音方式(比如卷舌音)
6. 唐朝的时候诗歌的读音是哪种方言
1,中古时期的古汉语有入声,入声读音短促。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完全消失,但在粤语、吴语、闽南语中却仍然完整地保存着,比如“十”,普通话念shi,粤语念sap,闽南语念sip,音节仍然保留着急促闭塞的顿挫感。
2,粤语是南方方言中和古汉语尤其是中古汉语较为接近的方言。比如,它单音节词很多,类似古汉语的表达,而普通话中有很多词带“子”字,粤语中“子”为结尾的就很少,“鞋”就是鞋子,“箱”就是箱子。侯兴泉举例说,先秦时,“跑”叫“走”,“走”叫“行”,在今天粤语方言中,“走”依然是“行”。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汪平也举例说,宋词如《满江红》里有很多短促的入声,如果借鉴粤语来念的话,就可以体会出它的独特的风格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