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迎亲书的写法是什么格式
迎亲书 亲家台启: 贵府千金***,温婉贤淑、文静绝俗、清秀高雅、天生丽质、实乃人中之凤。
能与爱子***相亲相爱、意洽情投、赤绳牢系,实乃天作之合、吾子之福。 恰逢吉日故派遣吾子***于****年**月**日(农历**年*月*日)率迎亲队伍前往贵府迎娶贵府千金。
择良辰*时**分由迎亲嘉宾一十七位,携迎亲礼品和迎亲车辆*部、摄像车一部从**地发车,途径**路--**路……前往,于*时*分到达贵府。发嫁后经*路--*路……,于*时*分到达**新居。
择良辰*时**分举行结婚典礼。*时*分举行婚宴庆典。
妥否,请示下。 *** *** 夫妇呈上 农历**年*月*日 附注:(安排是注意事项) 1、迎亲人数为单数,17人“去时寓意“要妻”;回时加新娘为18人“寓意:要发”,其他送亲人不计数-如伴娘。
2、迎亲路线选着“O”圆形(寓意:圆圆满满)或“8”形(寓意:要发)。
2. 婚书怎么写
娶帖
送日子 又称“看日子”、“迎日”、“送好”、“下娶帖”。建国前青岛地区民间均行此俗。送日子是男方查定结婚的日期,请女方同意的一种形式。一般先由男家选定举行婚礼的吉日,由媒人到女家去讨取女方的属相“八字”。女家则书之红纸条,交与媒人带回男家。男家据此请人择定结婚的吉月吉日,谓之“看好”。“看好”主要是找出“行嫁月”吉日良辰和“喜神”所在的方位,同时还要算出迎亲、送亲之人在属相上的忌讳。吉日良辰一般选两个,一在上半月,一在下半月,由女方家选择后再确定。男方向女家送婚书的同时,还要向女方送聘礼,聘礼多是饽饽、肉、鱼等礼品,莱西还要做大烧饼送往女家,女家则要回敬大寿桃。送日子后,女方便整理嫁妆,男方要收拾新房,准备迎娶。建国后,此俗渐少!
送呈XX台启
谨订于2010年 X月X日(星期X)
为XX先生 XX女士举行结婚典礼敬备喜筵
恭请
光临
席设: XX酒店
时间:X月X日X时 敬邀
3. 中式婚礼婚约书该怎么写 从唐代到近现代的
婚书分为聘书(订亲之书。
男女双方缔造。纳吉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清单。
纳征时用)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亲迎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古代婚礼名目繁多,其实现在的中式婚礼只是皮毛而已。
比如唐代是新郎穿红新娘穿绿,明代是新娘穿红新郎穿绿,还有上面宋代的草帖,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礼,还有许多我们现代人不可能一一遵守的。所以没那么大的限制,多数可以随心而定。
我倒是觉得民国的婚书特别有感觉,“喜今日赤绳系定,珠联璧合。卜他年白头永偕,桂馥兰馨。
此证。” 一般小说里写的也很有感觉。
中式婚礼的婚书嘛,自由发挥。纯手打,没有复制粘贴,。
顺便祝福你咯~~。
4. 结婚怎样写婚单
你好! 结婚迎书:即迎娶新娘之文书。
是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现在也叫礼单,没有固定格式,一般是用附图从右到左写,礼品从大到小详细填写! 国婚嫁习俗中,男女订婚或结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财物就叫作聘礼,也称彩礼、聘财、财礼。
但古人一般也把彩礼称为“花红”,如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说甚一家一计,又无羊酒段匹,又无花红财礼。”又《二刻拍案惊奇.卷七》∶“太守分付花红羊酒鼓乐,送到他家。”
但是,彩礼为什么又称花红呢? 先来说说我国古代婚礼仪式,古籍《礼记.昏礼》上载∶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另《仪礼》上说∶“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就是创于西周而后为历朝所沿袭的“婚姻六礼”传统习俗。
也是“彩礼”习俗的来源。 “六礼”即六个礼法,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
俗谚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另《梦梁录.卷二十》∶“婚娶之神,先凭媒氏。”
因此,媒人是缔结婚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 纳采俗称“定亲”,就是当儿女婚嫁时,由男方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方提亲。
男方在纳采时,需将大约近三十种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送给女方;女方亦在此时向媒人打听男家的情况。 问名也称“生庚”,俗称“八字”。
女方同意男方提亲后,女方家长将女儿的姓名、排行、生辰八字等,书写在红帖子(庚帖)上,给男方带回。男方收到后请算命先生“合八字”问卜吉凶,决定双方八字是否适合无冲煞,或将女方“八字”放在灶君前,若太平无事的就是八字相合。
合者择日期送求婚帖子,否则须将“庚帖”退还女方。 纳吉又称“过文定”,在《仪礼.士昏礼》上载∶“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
即男方问名后,若是结果是吉兆,双方八字没有相互冲克,同时要向女方报喜,婚事就算初步议定了,就是俗称的“订盟”、“订婚”。 纳征又称“纳币”,是六礼中最关键的一项。
《仪礼.士昏礼》载有∶“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就由媒人给女方纳送聘礼、聘金、礼金以成婚礼,所以俗称为“完聘”、“大聘”或“过大礼”,此时女方需回礼。
纳征以后,婚姻进入正式准备阶段。 请期又称“乞日”,就是男方择定结婚良辰吉日,并征求女方同意,俗称“提日子”或“送日头”。
亲迎或迎亲,是古代婚嫁仪式中最复杂、重要的仪节,是女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民间俗称为“迎娶”。
结婚当日,新郎依礼先往女方家。女方家长在门外迎接,进入女方庙堂之后,拜祖先,接着新娘出房门,新郎偕同新娘一起载往男方的家里。
在男家完成拜天、地、祖先的仪式后,便送入洞房。 后世在谈论婚嫁时,常常把六礼和三书一起搭配沿用,三书分别是“聘书”、“礼书”、“迎书”。
“三书”的作用应是古人为保障婚姻所立的有效文字记录,但“三书”并非周制昏礼。 聘书是订亲的文书,在纳吉(过文定)时用,男方交给女方的书柬;礼书则是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就是礼物清单,详细列记礼物的种类和数量;迎书是迎娶新娘时用的文书,就是在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的。
其实这种古礼早已被化繁为简了。到南宋时,六礼被并为三礼,依序为纳采、纳征、迎亲。
到了清代又再简化为二礼,只留了纳征与迎亲。而在现代婚礼习俗中,三书六礼的纳征是被保留比较完整和较受重视的传统礼节了。
在三书六礼的繁杂婚嫁礼节中,送礼和回礼是所有过程中的主要活动,所有的礼物都要插金花、披红绸,而簪花挂红则象征着喜庆吉事,所以习称彩礼为“花红”。 从古代的婚礼仪节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人是十分重视婚姻的,反观现代人对婚姻采取的却是“合则来,不合即分。”
的轻率不负责态度,对婚姻不够重视,因此往往造成了许多家庭悲剧,这不也是道德的败坏吗? 。
5. 婚姻嫁娶迎书怎么写
“婚书单”是根据出嫁人“八字”拟定的。
一般在请“阴阳”先生“看日子”的同时,‘就推究明白,抄写出来,作为男女完婚当天的“指南”,有关行动都要按“婚书单”上的规定施行 男家将婚期择定之后,要选吉日送到女家,俗叫“送好日子”。过去都是以,“换帖”形式进行的,表示双方首肯,再无异议,就可以分头准备,如期嫁娶了。
这种形式早已废止,后来只是口头告知女方,同意即可。 现在,当地民间婚嫁“看日子”的习俗仍然传承,但迷信复杂的清规戒律多已被破除。
许多人都在“五一”、国庆、元旦等重大节日里完婚。
6. 男方选好日子告诉女方时的请期书怎么写
请期:又称告期,俗称选日子。
婚姻礼仪。六礼中第五礼。
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
请期仪式历代相同,即男家派使进去女家请期,送礼,然后致辞,说明所定婚期,女父表示接受,最后使者返回复命。至清代,请期多称通信,即男家用红笺,将过礼日、迎娶日等有关事项一一写明,由媒人或亲自送到女家,并与女家商议婚礼事宜。
古婚礼六礼之一。男家行聘之后,卜得吉日,使媒人赴女家告成婚日期。
形式上似由男家请示女家,故称“请期。”请期,用鴈。
《仪礼·士昏礼》郑玄 注:“夫家必先卜之,得吉日,乃使使者往辞,即告之。”这里金员外晓得外甥归来快了,定了成婚吉日,先到冯家下那袍段钗镮请期的大礼。
《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古昏礼有六礼,今《朱子家礼》略去问名、纳吉、请期,止用纳采、纳币、亲迎。 -------清 梁章钜《退庵随笔·家礼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