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用令字开头的敬辞类词
读音:lìng táng
释义:称对方母亲的敬词
造句:
1.你打算买些什么东西给令尊令堂?
2.听说令堂前些时候虽然病情渐有起色,但终于不幸逝世,不胜悲痛。
3.不知令堂近况如何,实为惦念,随信另寄上什锦饼干一盒,并致最良好的问候。
4.前些日子我还和令堂谈及到你。
5.得知令堂去世的消息我们都很难过。
读音:lìng zūn
释义:称对方父亲的敬词
造句:
1.令尊童颜鹤发,这样好的身体,看来一定能享百岁高寿。
2.小生飘蓬浪迹,幸蒙令尊一见如故,解衣推食,恩已过甚。
3.令尊和我是莫逆之交,你们的事我怎能不管?
4.你打算买些什么东西给令尊令堂?
5.上尉我有没有跟您说过我与令尊是熟识?
读音:lìng láng
释义:称对方儿子的敬词
造句:
1.既然庚贴返去,原聘也必然还璧。但吉人天相,令郎尊恙,终有好日,还要三思而行。
2.喜得贵子,前来贺喜,合家欢乐!如意吉祥!恭祝令郎,身体健康!茁壮成长!
3.令郎小小年纪就写出这样的文章,真是天上石麟,前途无限!
4.如果是真的,令郎可没有给我提供什么安慰.
5.你能告诉大家令郎身亡时是多少岁吗?
读音:lìng yuàn
释义:称对方的女儿的敬辞。
造句:
1. 但那样令媛会失去父亲。而不是得到一位丈夫。
2.令媛在这边有什么需要的,可以随时来找我们。
3.令媛将来可以嫁上一个有地位的丈夫,可是结局并不理想。
4.大人但请放心,风啸一定会救令媛出来的。
5.邱家公果然好福气啊,令郎如此温文儒雅,而令媛又出落的这般亭亭玉立,真是羡煞旁人啊。
2. “令”字的繁体字怎么写
没有繁体字,就是“令”。
令,拼音:líng,lǐng,lìng
笔划:5
五笔:WYCU
部首:人
结构:上下结构
五行:火
笔顺:撇、捺、点、横撇/横钩、点
释义:
[ líng ] 〔~狐〕a.古地名,在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b.复姓。 [ lǐng ] 量词,印刷用的原张平版纸五百张为一令。
[ lìng ] 1.上级对下级的指示:命~。法~。朝(zhāo)~夕改。 2.古代官名:县~。~尹。尚书~。 3.使,使得:~人兴奋。 4.时节:时~。节~。 5.美好,善:~名。~辰。~闻(好名声)。 6.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尊。~堂。~岳。~郎。~爱。 7.短的词调(diào),散曲中不成套的曲(多用于词调、曲调名):小~。如梦~。
组词:喝令、时令、令尊、调令、令郎、命令、指令、口令、申令、号令。
1、喝令(hè lìng):大声命令。
2、时令(shí lìng):季节;节令。
3、令尊(lìng zūn):称对方父亲的敬词。
4、调令(diào lìng):指为调动某人工作而发出的命令。
5、令郎(lìng láng):称对方儿子的敬词。
6、命令(mìng lìng):由上级向下级发布的权威性的指示。
7、指令(zhǐ lìng):指导,号令。
8、口令(kǒu lìng):在看不清的时候识别敌我的口头暗号。
9、申令(shēn lìng):命令、号令。
10、号令(hào lìng):指挥部队军事行动的命令和指示的统称。
3. 令字的大篆和小篆的写法
1、篆书: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2、大篆、小篆
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大篆是周朝时期的文字,广义来说,甲骨文和金文都属于大篆。在周朝,经过了几百年的混乱后,不同的国家发展出了不同的文字,我们可以把它们都看成各种大篆。在统一六国后,秦国综合了七国的文字制定出了一种通用的文字,也就是小篆。现代汉字就是从小篆演变而来的。虽然小篆已经有近2200多年的历史,但它仍然出现在我们今天的许多场合中,尤其是艺术设计和书画作品中。
PS:甲骨文和金文属于大篆。
4. 令正在古代的意思
1.古代官名。掌文告辞令。《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子大叔 为令正,以为请。” 杜预 注:“主作辞令之正。”
2.旧时以嫡妻为正室,因用为称对方嫡妻的敬词。 宋 陈昉 《颍川语小》卷上:“若谓合正为令正,令嗣为令似……传习已深,不觉其谬,亦不可得而革矣。”《西游记》第五九回:“尊府 牛魔王 ,当初曾与 老孙 结义,乃七兄弟之亲。今闻公主是 牛大哥 令正,安得不以嫂嫂称之!”《说唐》第十回:“只今月内第十三封书,不是令堂写的,是令正写的,书中说令堂有恙,不能修书。”
5. 古代圣旨如何写
开头一般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中间是圣旨上所表达的内容。结尾处是:钦此。
圣旨的开头有:诏曰、制曰、敕曰,用途不一。
1、诏曰:是诏告天下时用的,凡是有重大政事需布告天下臣民时,自明太祖朱元璋之后,开始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2、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用的,凡是圣旨中表达皇恩时,都以“皇帝制曰”开头。“制曰”只用于宣示百官,不下达于普通的百姓。
3、敕曰:有告诫的意思,皇帝给官员加官进爵时,告诫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切不可自满。
扩展资料:
圣旨是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象征,其轴柄的质地按官员的等级,严格区别: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
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
圣旨两端则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作为历代帝王下达的文书命令、封赠有功官员或赐给爵位名号颁发的诰命或敕命,圣旨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官衔越高。
6. 古装电视剧里面大臣们上殿时手里面拿着一个写着令字的叫什么有什么
笏 hu 第四声
笏,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
徽州有民谚曰:“槐塘卖朝笏,不知来和历”。“朝笏”又名“手版”(“版”,也写作“板”),古代臣子朝见皇帝时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作为指画及记事之用。朝笏在秦汉之前就已出现,当时要以玉作为制作材料,称之为“圭”。秦汉之后又经改变形式,依官阶大小,分别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朝笏的用途首先是作为礼仪之用。众臣在朝中手执朝笏以示对皇帝的尊敬;第二是作为记载大事时使用。现在,有事时可以用记事本记录,但古代并没有记事本,遇到朝政大事或对皇帝禀报国事时,便把重要事件写在朝笏上,以作备忘之用。朝笏兴于周废于清,用玉、象牙或竹木制成,依官阶区分,为官阶地位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