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主题思想
主体思想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理论基础的主体思想(朝鲜语:주체사상,英语:Juche Idea)亦称金日成主义(Kimilsungism),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已故领袖金日成1955年首次提出,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最终完成了其体系化工作。之后主体思想入宪,该国执政党朝鲜劳动党也将其列入党章,是为朝鲜立国基础。其继任者金正日、金正恩严格执行并加以阐释,作为国家及人民的唯一的活动指导理论,赋予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主体思想在朝鲜无处不在,1997年起,朝鲜弃用公元纪年,以金日成诞生年为主体元年,是为主体纪年;而平壤乃至朝鲜“地标”、寓意“主体思想是指引朝鲜人民前进的灯塔”的主体思想塔,更是主体思想理论绝对权威的象征。
主体思想(朝鲜语:주체사상,英语:JucheIdea)由金日成(김일성,1912-1994)创立,并最终完成了对主体思想体系化工作[2] 。其后,继任的朝鲜领袖金正日(김정일,1942-2011)、金正恩(김정은,1983年1月8日- )将主体思想作为立党立国之本和指导方针,不断阐释、丰富内涵,并且坚信:“主体思想”正是实现“社会主体思想化,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这个目标的唯一指导思想,只要手握这“战无不胜”的武器,“社会主义事业必胜不败”。
2. 怎样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是在阅读的时候能够入情入境、动心动情,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一个新的境界,这是比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中心思想更深入一步的理解能力,也是良好阅读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 那么,如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呢?阅读时,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的去读、去想,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会: 一、从关键词语中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篇文章,其关键词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去体会这些思想感情。
《长征》中有一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透过一“暖”一“寒”,我们能感受到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和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二、从重点句中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鸟的天堂》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句,出现了两个“鸟的天堂”,前者是指大榕树;后者指大榕树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是鸟儿们居住的幸福、美好的地方。
读完这句,我们就很自然地体会到作者由衷的对鸟的天堂的赞美之情。 三、从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中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再见了!亲人》中有这样一段:“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同志们伤心地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从小金花的动作“脚一跺”和“嘴角抽动”的神情,可以体会出小金花极其悲痛和愤怒的心情;从“狠狠地”和她的语言:“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又可以看出她誓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坚定决心。
四、从标点符号中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文章中的感叹号、省略号、问号要特别留心,它们往往有深刻的含义。
《凡卡》中的最后一自然段:“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从中可以看出,凡卡渴望的美好无限,这与他的学徒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凡卡生活的艰难和命运的悲惨。
五、从对景物的描写中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就是要我们注意从对景物的描写中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比如《林海》一文中对兴安岭的“岭”、“林”和“花”的描写,就如同一幅幅彩墨画,给人很美的画面感。作者在写景时既有细致的观察,又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把大兴安岭的美同祖国的建设联系在一起,因此,兴安岭才显得更加美丽,作者无比喜爱、赞美之情随处闪现于文章的词句中,尽情的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阅读时,要把心放到文章中去,想象自己仿佛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特别是抓住重点的词语、句子、段落多读,多想。这样,你才能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记叙文的主旨,即它的主要用意,意义或者目的所在,也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各种描写想要表达出来的东西。小学阶段将其称作中心思想。
文章主旨包括多个层面,1 文中想要说明的道理。2 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3 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4 作者对某种社会现实的看法;等等。
阅读一篇记叙文须把握其主旨,才算真正读懂文章。 几种归纳记叙文主旨的方法 一:分析文章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能使读者获得总的印象。
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文章的主旨。如《白杨礼赞》这篇文章的题目就能告诉读者如下初步信息:这篇文章是写来赞美白杨的。
故通过对标题的分析能初步确定文章主题。 二:分析文中关键句 文章当中有一些关键句段能够展示文章的主旨,这些关键句段可从如下方面来分析。
A 文章的开头/结尾句或者段。很多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句子或者段落都起到提示文章主旨的作用,文章开篇常常点题,一些开头会用到一些警示性的语言,对我们深入理解文章中心有启示性作用。
而许多结尾则是对前文的总结,并且某些结尾本身就直接点明了文章中心,在阅读中重点抓住这些东西,对把握文章中心很有帮助。 B 文章中的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句子。
一般情况下,记叙文的议论句以及抒情句都有画龙点睛的效果,作者常常会在这些句子当中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或阐述道理,或抒发情感。 【抒情句标志参考:强烈的感叹或反问等语气/出现直接抒发某种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句子。
;等等。议论性句子参考标志:对某事或某人做出评价情感(悲伤,喜悦,流泪等)词语)的句子】 C 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者句子。
一些文章为了强调某种想法或道理或情感,往往使某个句子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好几次。这个句子通常情况下就是文章的中心句,对理解文章主旨有极大帮助。
D 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语言。以写人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主要在描写人物形象,而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要标志,作者很可能把中心思想放在人物的语言中表达。
因此要注意在分析人物语言中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尤其是人物对话中涉及到某种情感或者某种感悟的句子。
三:通过分层归纳大意归纳文章主旨 对于一些不容易看出主旨的文章,可。
3. 主题思想
试析《水浒传》的主题思想作者: lile710217 发表日期: 2006-11-28 22:26 点击数: 1938《水浒传》是与《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齐名的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人物如宋江、李逵、武松、鲁智深、林冲等人几乎是妇孺皆知。
伴随着《水浒传》被搬上莹屏,“《水浒传》热“迅速席卷神州大地,围绕《水浒传》的评论更是沸沸扬扬,对于《水浒传》的主题和人物的评价更是莫衷一是,有人说宋江是葬送农民赵义的罪魁祸首,或《水浒传》是反映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失败的全过程的杰作等。显然,这种受了《水浒传》是农民赵义反封建主题的影响才做出的。
于是我就翻阅了许多关于《水浒传》评价的材料,发现果然如此,如在大学中文系主干课程中就有:“《水浒传》是古典小说中反映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伟大现实主义巨著<卫星电视教育中学教师培训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又如:“施耐庵的《水浒传》,描述北宋末年梁山泊英雄好汉聚义的故事,真实反映出人民对残暴腐朽的封建传统编译的反抗和勇敢机智的斗争。”(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中国古代文学)……诸如此类的定性,都突出了《水浒传》的农民起义反封建主题,然而,对于这种定性,我却不能苟同,经过自己精心拜读《水浒传》原著及广泛查阅有关资料,我却认为《水浒传》是一部有着农民起义初衷的,展示市民阶层生活状态及其经济人地位要求的,中下层地方政治改良要求,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纠纷合理化解尝试的良意图的现实主义小说。
何以见得,以下拟从两个方面阐述理由:一、《水许传》农民赵义反封建主题不够全面(一)宋代社会发展总体特征宋代是我国封建主义继续发展、民族融合的主要时期,民族矛盾、阶级斗争有了新的特征,也是封建社会的重要转型期,其主要表现是: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统治集团与被统治集团矛盾日益激化,市民阶层大量出现,市民意识萌发。这个时期,北方的契丹、女真族和西边的党项族日益强大,遂频频向中原用兵,而北宋王朝在外患之下又有内忧,即如何力保赵姓江山不改,于是对内实行“杯酒释兵权”用大量文官治理天下,因而荒于武备,因此,对外政策上只好屈膝投降,割地赔款,而这些矛盾又日益强加到劳动人民头上,又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自然激起人民的反抗,所以,在北宋数百年间就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王小波、李顺、宋江、方腊起义等。
《水浒传》则是以宋江起义为基础,经过人民群众长期口头创作,经过作家之手加工润色而成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然而宋江起义的的确确是农民起义,而《水浒传》是不是也反映了农民起义反封建的主题呢?我看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
事实上,《水浒传》是借农民起义的“尸”还作家本人社会改良意图的“魂”的魔术,作家用了障眼法。(二)《水浒传》直接描写农民与地主阶级矛盾的内容并不多从文字上可以隐隐看出农民生活困顿,如阮氏三雄打渔为生,“阮小二走将出来,头戴一顶破方巾,身穿一领旧衣服,赤着双脚,出来见了是吴用……”、“阮小五斜戴一顶破方巾……”,办因梁山一伦一伙占住深水,不容打鱼,所以难觅十四五斤的大鱼,但这些材料江不能证明渔民生活困顿到非起来抗争的地步。
只是在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时,白日鼠白胜边走边唱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中间透露出对统治集团的忿瞒,火药味较浓。反映农民起义因素较多的是四十八回“解珍解宝双越狱,孙立孙新大劫牢。”
因登州地方一座山,山上多有豺狼虎豹,出来伤人,因此登州知府拘集猎户,当厅委了杖限文书,捉捕山上的大虫,解珍殂宝兄弟亦在此限内,打虎成功,结果虎滚入山下毛太公庄园内,毛太公贪财心切,反设计陷害解氏兄弟,又勾结官府,官绅勾结,结果致使孙立新顾大嫂诸人寻仇之后起义,这里,地主阶级与农民的利益之争,又伴随国家机器的爱害,促成农民起义,但这样的起义也是同市民阶层相结合的。文中大量描写的是市民阶层,地主阶级上层与下层,统治集团内部纠纷的内容。
仅仅这些也决定不了这场起义的农民起义反封建的性质。再者这支起义军的首领组成,108战将中来自农民的不外乎阮氏三雄、张青、张横等人,而且座次偏后,这就决定了他们这些人并不能决定这场起义的农民起义的性质。
因此,这场起义的主体,并不仅仅是农民,这也就决定了这部小说的农民起义只是主题之一,而不是全部主题。(三) 作者的创作意图并不在于仅仅为农民申冤或指导农民革命参与《水浒传》创作的首先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过程中,往往把属于自己行业的人塑造的十分完善,正如本地市民看电视台的节目,一旦有涉及到本地区人民生活题材的节目,则看得津津有味。
而在人民群众分散的创作被作家集撰起来的时候,既他如何固执,也必须在人民群众挖好的“渠内”“自由流动”。作家施耐庵对封建地主并不是彻底捻,而是站在一个地主阶级正义者的立场上来整理这部小说的。
其初衷在于警示统治阶级要施行仁政,让者百姓们“日子过得好”,不要引发群盗蜂起,以防捅破封建主义的“天”、其。
4. 主题思想是什么意思
关键是最后一句话。
.. 我们每写一篇文章,总要有个明确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有了明确的中心思想,人们才能清楚地知道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怎样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呢? (1)从题目中寻找。
在作文前,我们常常会遇到作文题目。有些作文题目直接规定了中心思想。
比如,《我爱家乡的杏树林》、《我从来没有这样悔恨过》,前者规定了“爱”,后者规定了“悔恨”,这就明确标明了作文的中心思想,不需作者去“另辟蹊径”。 还有一种情况,题目没有直接规定中心思想,但是规定了内容范围。
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范围,想想作文可以写什么内容,再由这个内容分析一下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比如,《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题目没有规定中心思想,但是,我们根据题目要求的范围,可以知道,文章可以写人们是怎样深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探索它的秘密的。
从而分析它,这个内容可以表达作者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而表达的这种思想感情,正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2)从材料中归纳。
我们头脑中积累了很多材料。这些材料有很多是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
当我们选择了一些作文材料,而苦于没有中心思想的时候,就可以从材料中总结归纳中心思想。 例如,作文要求我们写一个人,还要求写出他(她)的特点,那么,我们从已有的材料中,怎样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某个人的材料: ①奶奶总是找一些零碎布,接上衣,接裤子,把衣服接成了一道一道的。
②奶奶经常打布袼(g5ē)褙(b89),纳鞋底子,剪鞋样子,给家里的每一个人做鞋。 ③我们不小心把瓜子、花生撒到地上,奶奶连忙弯腰去捡,她说:“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怪可惜的。”
④奶奶里里外外一把手,什么活都干,总也闲不住。 这些材料,集中说明了奶奶的什么特点呢?经过分析,我们知道奶奶是一个又勤快、又节俭的人。
根据这个内容,我们可以确定这样的中心思想:文章通过奶奶补衣、做鞋,忙忙碌碌做活计的事,赞扬了她勤俭的好品质。 (3)从生活中提炼。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可以从多彩的生活中,提炼出中心思想。
比如,我们在冬季会经常遇到下雪的情景。我们在赏雪时,思想感情也会有所变化。
下面的这种感觉,我们似乎都有过。 雪下起来了。
起初,下的是雪粒,好像半空中有个人抓把白糖一把一把地往下撒。不一会儿,雪就下大了——小雪粒变成了雪片,像鹅毛似的轻轻飘,慢悠悠地落下来。
…… 望着这样的雪景,人们一定会有感受:雪美,生活美,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这就是人们从生活中提炼的中心思想。
用这一思想去写作,写出的文章必定有浓厚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