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字的甲骨文怎么写
“汉字”二字均无甲骨文写法。
此二字最早见于金文。如下图所示: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商朝时期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扩展资料:从甲骨上的文字看,它们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的用笔用刀产生了影响。
从结构字体上看,文字不仅有变化,虽大小不一,但比较均衡对称,还显示了稳定的格局。因此从章法上看,虽受骨片大小和形状的影响,仍表现了镌刻的技巧和书写的艺术特色。
“甲骨书法”现今已在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流行,就证明了它的魅力。从用笔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
其笔画粗细也多是均匀;由于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显得瘦劲坚实,挺拔爽利,并且富有立体感。就结字而言,甲骨文外形并且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具备了对称美或者一字多形的变化美。
而且甲骨文在结字上还具有了方圆结合,开合辑让的结构形式,有的字还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图画的痕迹,具有文字最初发展阶段的稚拙和生动。
2. 汉字王国的甲骨文怎么写
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汉字识记量,在此基础上安排一次有关汉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对汉字的音、形、义等各方面进行归类辨析,通过自主活动增强对汉字构造的感性认识,悟出汉字的构字规律,对提高识记汉字的效率,增强对汉字的情感有着重要意义。
本单元的活动板块分成三部分,一是了解汉字的历史和使用情况,激发学生识记汉字的自觉性;二是根据汉字的特点,围绕汉字的音形义诸方面展示和发现汉字之美;三是通过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唤起学生对汉字的赞美之意,使学生们更为规范地使用汉字,维护汉字的纯洁神圣。 汉字,活在历史、世界、审美的图景里 为了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本单元一开始,教材提供了三条路径提示,让学生关注汉字的历史、现状及其独特之处。
首先把汉字置于历史的深度进行观照。汉字历史悠久,记录和承载着中华文明。
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本身就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缩影。汉字的出现使我们的祖先告别了洪荒年代,书写出了世界上最e79fa5e9819331333234326336为古老的文明之一。
有了文字,历史的河流就再也没有出现断流和干涸,顺着文字的记忆,后人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更替、风云变幻,也能够在厚重的典籍里汲取先人的智慧。每个汉字之所以能成为现在的这种形状,表达着她所代表的那种意义,不是随意赋形赋意的结果,汉字点画转折之间都是历史留下的痕迹。
当学生们了解了这些,心头自然会升腾起对汉字的敬畏之感。 其次,把汉字置于世界文明的图景里予以考察,发现汉字同样充满着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人口众多,使用汉字的人自然也就多,这是常识性的推理。历史上的中国一度强大,儒家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体现语言文字上,日文、韩文与汉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日渐扩大,汉语在世界上的影响也相应扩大,不少国家专门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已成为发展潮流。这些足以唤起学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另外,汉字与其他文字有所不同,具有独特的魅力。由于汉字独特的外形构造和她深远的意义指向,使汉字书法成为是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
钟鼎文、小篆、隶书等既是字体也是书体,像颜真卿、米芾、王羲之等书法名家,他们创造的书法作品更是艺术宝库中的珍品,通过书写汉字能融铸个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明白了这些,学生对汉字会自然生发亲近之感。
教材所提供的三个线索,如同三扇窗户,充分展现了汉字的独特与神秘,为学生投入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如果学生以往学习汉字更多只是满足掌握一种工具,停留在会写、会用的工具层面,那么,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则是立足一个更为高远和开阔的背景,让学生从宏观上历史地、审美地去感受和发现汉字,那必定是一段充满新奇与快乐的精神之旅。
单元导语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学生从一开始就可以介入学习活动,让他们根据教材提供的路径搜集材料,然后课堂里一起交流、分享。
因为各人理解的角度、掌握的资料有差异,通过课前活动,教师可以了解到开展学习活动所需的知识准备状态、兴趣投入程度,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水平,为接下去的分组活动提供参考。 会听、会看、会说话的汉字 从活动目的看,《有趣的汉字》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汉字的造字规律和方法。
我们都知道,汉字造字上有“六书”之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汉字最大的特点就是尽其摹形拟声功能,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摹、抓住特征的再现表达特定的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汉字是反映和表现世界的一种方式”。 同音多字,几个外形迥然不同的汉字有着相同的读音,这是汉字特有的现象。
活动提示要求学生查找具有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等。体会通过谐音的表达,可以达到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
比如说,通过猜字谜来领会汉字象形、指事和会意等造字方法,显得富有意味,耐人寻味。再比如,关于汉字的起源,阅读材料里提供了仓颉造字的传说,但就汉字的起源来说,她有不同的版本,而这个传说通过介绍仓颉造字的过程反映了汉字从她诞生的那一刻起就烙上象形的特点。
在学生们展示不同版本的汉字起源说的过程中,不妨引导学生来比较一下,传说各有不同,但是有没有相同之处呢,而相同之处就是汉字固有的特点。 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阅读材料,课本上的字谜不妨让学生先猜一猜,说说猜的过程和想法。
有谐音的歇后语不妨让学生读一读,引导学生注意把重音落在谐音的音节上,体会表达之妙。而阅读仓颉造字这一传说时,可以围绕仓颉造字的方法和过程以及人们为什么会接受他创造出来的字等方面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深入讨论,对汉字产生更深的理解和体验。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开展综合性学习,才能充分发挥活动的价值,使综合性学习真正成为有效的学习方式。 汉字之趣,趣在她的音、形、义,趣在她独特而有意味的表现方式。
作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种表现方式,汉字其实是长眼睛的,她观察、再现、描摹着这个世界,汉字是有耳朵的,她倾听、接。
3. 汉字的甲骨文怎么写
“汉字”二字均无甲骨文写法。此二字最早见于金文。如下图所示: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商朝时期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扩展资料:
从甲骨上的文字看,它们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的用笔用刀产生了影响。
从结构字体上看,文字不仅有变化,虽大小不一,但比较均衡对称,还显示了稳定的格局。因此从章法上看,虽受骨片大小和形状的影响,仍表现了镌刻的技巧和书写的艺术特色。“甲骨书法”现今已在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流行,就证明了它的魅力。
从用笔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其笔画粗细也多是均匀;由于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显得瘦劲坚实,挺拔爽利,并且富有立体感。
就结字而言,甲骨文外形并且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具备了对称美或者一字多形的变化美。而且甲骨文在结字上还具有了方圆结合,开合辑让的结构形式,有的字还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图画的痕迹,具有文字最初发展阶段的稚拙和生动。
4. 汉字的演变过程举例举一个字的演变过程如“静”字,如何从甲骨文演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以上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也是从商朝开始的. 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由于它铸刻在钟鼎上,所以又称钟鼎文.金文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体势雍容.金文和甲骨文属于同一系统的文字,但比甲骨文更规范,结构更整齐. 西周晚期,金文形体趋向线条化,笔画比较整齐、匀称,这种字体叫大篆.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 秦统一后,为维护国家统一,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统一文字.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和简化,制定标准写法,在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 篆书笔画圆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存着象形的意味,但符号性显然大大加强.小篆使文字规范了,但书写还很不方便,因此,在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隶书字形扁平,字的构架多有方折棱角,笔画有粗有细,形成波势和挑法,所谓“一波三折、蚕头燕尾”.从篆书到隶书,是一次更大的变化,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从此,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了. 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楷书可作为习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书.从隶书到楷书字形结构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在书写时把隶书的波势挑法改变成定型的勾撇,使字形更加方正平直,书写更为简便. 与楷书并行的还有草书和行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气势连贯、字形奔放.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 参考资料: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以上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也是从商朝开始的. 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由于它铸刻在钟鼎上,所以又称钟鼎文.金文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体势雍容.金文和甲骨文属于同一系统的文字,但比甲骨文更规范,结构更整齐. 西周晚期,金文形体趋向线条化,笔画比较整齐、匀称,这种字体叫大篆.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 秦统一后,为维护国家统一,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统一文字.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和简化,制定标准写法,在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 篆书笔画圆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存着象形的意味,但符号性显然大大加强.小篆使文字规范了,但书写还很不方便,因此,在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隶书字形扁平,字的构架多有方折棱角,笔画有粗有细,形成波势和挑法,所谓“一波三折、蚕头燕尾”.从篆书到隶书,是一次更大的变化,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从此,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了. 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楷书可作为习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书.从隶书到楷书字形结构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在书写时把隶书的波势挑法改变成定型的勾撇,使字形更加方正平直,书写更为简便. 与楷书并行的还有草书和行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气势连贯、字形奔放.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
5. 【义字的甲骨文怎么写
【甲骨文简介】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于1898年为古董商、金石学家所识别,之后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大规模发掘,有大量的龟甲兽骨出土,加上别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十几万片,其中单篇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可以看出应用文雏形.(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2年第3期《应用文的雏形——甲骨文》) 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5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1000多字. 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几片刻有图案符号的兽甲骨(资料照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