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儒的繁体字怎么写
“儒”的繁体字和简体字是一样的“儒”的拼 音 [rú] 【解释】指博学的儒士或文人雅士。
谓学问渊博。指儒术。
谓风度温文尔雅。谓优柔寡断。
风雅。典雅;优雅。
【反义词】蛮横、和气、和蔼、讲理、谦逊、温和、温柔 【相似词】温文儒雅、儒林、侏儒、大儒、宿儒、儒生、儒家、硕学通儒 【组词】宿儒、鸿儒、儒雅、腐儒儒医、犬儒、儒术、儒家【起源】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代有了专门负责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司仪的祭官。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术士。
他们精通当地的风俗文化和礼仪习惯,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属于早期的知识分子阶层,称为术士。儒的本义是柔(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由于本是贵族而不事生产的筋骨的柔(郭沫若《驳儒说》)。
而另有说法,儒字,通濡,是指学习以先王之道浸润其身的人(南朝梁皇侃《论语集解义疏》)。苏州大学徐山在《儒的起源》一文中认为:“儒”字(其初文为“需”)在形、声、义三个互为关联的层面上,都有各自的原型和演变系列。
“需(儒)”的产生源于原始的雷神崇拜。“需(儒)”字的原型上为雨,下为人形,其形义反映的是祭祀雷神的求雨仪式。
“需(儒)”的本义为雷神燎祭集团中的女性祭祀者。参考资料中国儒学网:/01%20zong%20lun/ru%20de%20qiyuan.htm。
2. 儒的繁体字怎么写的
儒字的繁体与简体写法相同,繁简对照图片如下:拼 音 :rú 注释:指读书人:~生。
腐~。通~(指博识多闻的大学者)。
~林(儒者之林,旧指学术界)。~雅(读书人所具有的温文尔雅的风貌)。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一个学派:~家。~教(即“孔教”)。
~士。~术。
~学。古同“懦”,懦弱。
延伸:儒的创始就“儒”以及儒家、儒学的原初本意来说,至少在20世纪之前并不存在分歧,既无概念性的差异,也无多少不同的理解。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特别是随着西方思想文化及其研究方法的不断传入,人们对这一原本还算清楚的概念却产生了疑问,并由此而引发了相当大的分歧。
甲骨文中有儒帝子、儒人、儒师、子儒的记载(见《甲骨续存》11859片,《京都甲骨》2894片,《铁云藏龟》1683片,《殷虚文字乙编》7715片)。由这些名词可见,殷商时代,儒已经是高贵的职称,往往和帝子、公子、国师联系在一起。
今文中的孺子大概也是源于儒子。职称总是在不断扩散贬值。
东汉字典《说文解字》[1] 则解为:“儒,柔也,术:亡之称”。这表明儒的规格降低了,以致孔子对子贡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6、13),荀子分儒为俗儒、雅儒、大儒(见《儒效》),这表明儒群扩大了。
孔子《论语·雍也》告诫他最得意的学生子夏说:要当就当“君子儒”,千万不要当“小人儒”。由此可见,到了孔子的时代,儒这一阶层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分化,至少形成了“君子儒”与“小人儒”的两极阵营。
3. “礼”的繁体字怎么写
礼
礼[lǐ]
笔划 5
五笔 PYNN
部首 礻
结构 左右结构
繁体 礼
五行 火
笔顺
点、横撇/横钩、竖、点、竖弯钩
释义
1.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婚~。丧(sāng)~。典~。 2.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教(jiào)。~治。克己复~。 3.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让。~遇。~赞。~尚往来。先~后兵。 4.表示庆贺、友好或敬意所赠之物:~物。~金。献~。 5.古书名,《礼记》的简称。 6.姓。
详细释义
〈动〉
(会意。从示,从豊(lǐ)。“豊”是行礼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本义:举行仪礼,祭神求福)
同本义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说文》
脩五礼。——《虞书》。马注:“吉、凶、军、兵、嘉也。”
脩六礼以节民性。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礼记·王制》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此之谓九礼。——《大戴礼记·本命》
邀见讲钧礼。——清·周容《芋老人传》
设九宾礼于廷。——《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又如:礼神(祭神);礼祠(以礼祭祀);礼诵(礼佛诵经);礼佛(顶礼于佛;拜佛)
表示敬意;尊敬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礼交(以礼相交接);礼待(以礼相待);礼陈(以礼陈说);礼新(礼待新来者)
礼拜,顶礼膜拜
暗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李白《秋浦歌》
又如:礼揖(行礼作揖)
礼遇;厚待
礼天下之奇才。——宋·苏洵《六国论》
信而礼之。——明·顾炎武《复庵记》
敬贤礼士。——《资治通鉴》
又如:礼任(礼遇信任);礼异(特殊礼遇);礼案(掌管官妓乐籍的部门;亦作“乐案”。官妓乐籍档案)
〈名〉
礼节
礼节甚倨。(傲慢。)——《史记》
又如:军礼(军人的礼节);回礼(回答别人的敬礼);礼闱(指会试。因由礼部主持,故称);礼宪(礼仪和法令);礼检(指合乎礼仪的品行);礼职(指有关礼仪之职务);礼门(谓君子循行的礼仪之道);礼度(犹礼法。礼仪法度)
礼法;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传统习惯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
又如:礼防(指礼法。谓礼之禁乱,犹防之止水);礼典(礼法);礼宗(指妇女守礼而可为人师法者);礼则(礼法,礼制)
礼仪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
又如:丧礼;礼记(书名。西汉戴圣编,内容为先秦各家有关礼仪的论著);礼体(礼仪,体统);礼上(官员上任交替);礼装(礼衣;礼服)
礼物
及受礼,唯酒一斗、鹿肉一柈。——《晋书·陆纳传》
又如:财礼(彩礼。定婚时男家送给女家的财物);礼券(用以代礼物之券)
礼貌
则是无礼。——《世说新语·方正》
轻而无礼。——《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又
无礼则脱。
秦则无礼。
礼文;礼书
儒以诗礼发冢。——《庄子·外物》
礼者,礼经也。——《礼记》注
又如:礼志(言礼之书);礼书(古代记礼法之书);礼传(指礼书);礼经(古代讲礼节的经典);礼学(礼经;礼书之家)
通“体”(tǐ)。身体
采葑采菲,无以下礼。——《韩诗外传·卷九》
姓
相关词语
盒礼 望礼 风礼 夺礼 费礼 议礼 射礼 襚礼 加礼
背礼
4. 繁体字法怎么写
“法”的繁体字还是“法”。
详细释义 〈名〉(会意。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的表面;古写作“灋”;从“廌”(zhì),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曲直辨别,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屈的人;基本义:刑法;法律;法度)。
又有记载云“法”是一种与鹿和牛类似的神兽,在古代人们将它作为断案的工具,每当办案时出现多个嫌疑人的时候,人们通常把它放出来,它如果用犄角顶谁,谁就是罪犯。同基本义[act;law;law passed by legislative body;penal law;]灋,刑也。
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
——东汉·许慎《说文》利用刑人,以正法也。——《易·蒙》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书·吕刑》法者,刑罚也。所以禁强暴也。
——《盐铁论·诏圣》杀戮禁诛谓之法。——《管子·心术》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大戴礼记》失期,法当斩。——《史记·陈涉世家》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度则悖。
——《吕氏春秋·察今》(袁可立)徐取一、二倡乱者抵法,事遂定。——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又法虽今而在。
又如:合法;犯法;法禁(刑法和禁令)法令;规章;制度[rules and regulations]汉法令非行也。——汉·贾谊《治安策》法不阿贵,绳不绕曲。
——战国·墨翟(dí)《墨子》公(袁可立)读法声益厉,中丞遂自劾去。——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又如:法日(制度规定的日子)标准;模式[norm;standard;model]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宋·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又如:法戒(楷式和监戒)方法;办法[method]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孙子·九变》其法,用胶泥刻字。
——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梦溪笔谈·采草药》又如:用法;分类法;法套(办法);法儿(法子;办法)法拉,电容的MKS制实用单位,等于电容器极板上充以1库仑电量后两板间的电压为1伏特时的电容 [farad]。
尊称佛家的事物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又如:法施(以佛法度人);法嗣(佛教称继承衣钵的弟子为法嗣。
后亦泛指继承人);法界(佛教指整个现象界);法华(佛经名。《妙法莲华经》的简称。
佛教主要经典之一)中国战国时期一重要学派名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
——《汉书》法术,即用念咒、画符等胜敌或驱邪的迷信手法 。如:仗剑作法法国的简称余闻法人好胜。
——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姓轨持[Dharma]此意义主要出现在佛教,是Dharma的意义。实际含义并不脱离法在汉语中的根本意思。
与事物基本同义。释法名有二:一能持自性,谓一切法各守自性,如色等性常不改变。
二轨生胜解,如无常等生人无常等——《俱舍论光记》。佛教的法是一种意译。
法在古汉语中指一种规则,佛教的法也从规则中引申出来。成唯识论说:法谓轨持。
轨谓规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就是说法是一种规范性,这种规范性规范人对其产生认识。
并且是一种保持性,保持其相对稳定的特征。如“水”有其各种特征,人根据其特征而认识它。
法是事物,是法的一种意思。佛法不能简单说成佛事物,因本身它不是指事物,如同它不能说成佛法律一样。
〈动〉合法其于诸侯之求索也,法则听之,不法则距之。——《韩非子·八奸》效法[follow the example of]则文王不足法与?——《孟子·公孙丑上》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韩非子·五蠹》法其所以为法。——《吕氏春秋·察今》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唐·韩愈《答李翊书》袁(袁枢)出家刻十余种及王觉斯法书以示。――明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又如:法常可(效法通常的做法。
常可,指旧制度);法天(效法自然和天道);法古(效法古代);法循(效法遵循)守法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柳宗元《封建论》依法处治[punish according to law]将法太子。
——《史记·商君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