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说啊,怎样才能更好的写好心理描写呢
有思想感情的,要反映出真实的内心世界,最好叙述内心活动,让他自然流露出来,这就要用到心里描写。
下面看几段精彩的心里描写
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看见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
“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逆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心里描写能够刻画出不能用口说出的心里活动。抓住老大臣衰朽的特点,写心里,多用悲叹的语气。“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生怕对自己不利,老大臣说假话。这些心里描写,把他虚伪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一段心里描写,很好地表达了当时不能理解父亲的无微不至的关怀,随着岁月的流逝,才真正懂得了父亲的爱。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本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小费郎士对鸽子叫声所引起的心里活动,是他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德语的愚蠢。
怎样写好心理描写呢?
任何一种心理都不会是凭空产生的。描写心理时必须抓住产生这种心理的现实的依据。一定要在特定的环境和情节中,自然,合情合理地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
下面是某一学生的一段心里描写。
昨天,张老师找我谈话,说:“你要好好学习。”
那时,我心潮澎湃,想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虚度年华怎么行呢?**、**、刘胡兰等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这样马马虎虎对得起牺牲的英雄们吗?又想到,邓爷爷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技术日新月异,不努力学习,就会被时代淘汰。父母辛辛苦苦劳动,为了什么?就是为我读书。我不好好学习,在父母面前,怎么交代?老师的一句话,使我太感动了。心里想,我一定要学习雷锋叔叔的“钉子”的精神,努力学习,争取当上一名三好学生。
心里活动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这段心里活动,没能交代好发生的条件。另外,表面上读来气势磅礴,但给人感觉是说假话,说大话,不合情理。心里描写一定要以现实生活为依据,才能真实可靠,使人信服。
下面是修改后的心里描写。
昨天,张老师找我谈话。一进办公室,张老师让我坐在他的对面。我想,找我什么事?是不是要挨批评? <BR>; 张老师从抽屉里,拿出我的作文本。打开一看,很吃了一惊,上面密密麻麻用红笔都修改了,旁边还加了批注,连每一个标点也没有放过。老师详细地给我指出几处语法错误,还讲了怎样避免写错别字。老师说,你妈待岗在家,你爸踏三轮车,挣点钱,不容易。好好想想,不认真学习,能行吗?
临时走时,他送我一本《作文辅导》,嘱咐我下次作文时,再要找我。
那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在回家的路上,暗地里下决心:我要学习张老师那种一丝不苟的精神,就象老师所说的象雷锋叔叔那样的“钉子”的精神,去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和父母的希望,争取当上一名三好学生。
2. 心理小说是什么
你好 中国人看小说,一向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较少注意心理描写。
自从对外开放以来,随着西方一批心理小说的翻译出版,诸如意识流、内心独白、心理分析、潜意识等等新的创作手法,都陆续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心理小说作为20世纪西方重要的文学流派,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小说呢? 心理小说 可以视为一种概念,其内涵因认识的发展而发生变化,通常泛指以心理分析为特征的小说。
最早创作心理小说的是美国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1843—1916),他的《梅西知道什么?》、《专使》等小说,人物不多,与以往现实主义那种注重写人物命运和故事不同,它主要刻画人物心理的戏剧性变化。弗洛伊德提出心理分析理论之后,描写心理活动、反映心理现实的心理小说更趋活跃。
这种小说究竟是作家的独创,还是受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的影响而产生,虽尚无定论,但它对20世纪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分析心理小说,自然应该了解弗洛伊德所说的心理机制的三种主要模式:动力的、经济的和解析的。
心理动力的模式,指的是无意识的驱动力与同样强大的压制力之间的冲突;前者力图释放出来,而后者极力压制无意识的冲动,两者在斗争中形成某种调和,通过精神意象、行动和词语表现出它们的征象。经济的模式,是指心理能量或心理激情的分配和流通,它们依附于客体和身体的一些部分。
在人的主体内部,有一些本能的能量,为了保持心理的平衡,它们必须在客体、身体和精神内容之间进行分配。这种机制的前提,导致“转移”和“凝聚”,通过无意识使观念与情感分离。
解析的模式,是把心理机制分为不同的分支。大致上有两种:一种把精神分为三个系统: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知觉领域,是对外部世界的感性认识;潜意识是通过意识召唤的意识,通常与记忆相关,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和了解;无意识是意识被压抑的领域,被排斥在意识和潜意识的认知之外。另一种也称之为结构模式,它把精神分为三种力量:本我(本能力量的核心)、自我(表达主体对外部世界的认同和思考)和超我(表示内在化的社会的戒律或良知)。
虽然作家写作时并不一定有意识地运用这些心理机制,但人们对心理小说的认识,却常常难免依托这些心理机制的模式。 不同作家的心理小说有不同的写法,但是也可发现有某些共同或相似的特征。
首先是突出意识流。英国著名心理小说家弗吉尼亚·吴尔芙就说过,作家创作如果是“基于自己的感情而不是传统的手法,那么就不会有情节、喜剧、悲剧,不会有常规风格的爱情描写和悲惨结局”,她进而指出:“我们从意识的开端到结束,都被一个闪光的晕圈和半透明的物体所包围。
无论它显得多么失常和复杂,小说家的任务难道不是在尽量少地掺入异己和外在因素的情况下表达这种变异,这种陌生和无限制的精神吗?”吴尔芙显然是把小说置于意识流的一种诉求。她认为意识本身就是一种美学,一种人人都生活于其中的诗化的幻象,一种与艺术家的状况类似的意识。
心理描写高手、英国名家D·H·劳伦斯也强调:“我们必须放弃自始至终向前———向前———向前的方式,必须使思想循环运动或不断掠过一连串的意象。把时间看作沿一条直线发展的观点,无情地伤害了我们的意识。”
总之,这种现代意识小说,广泛运用意识流和内心独白的方法,充满了心理活动的轨迹;它脱离了线性的时间观,摆脱了传统讲故事的手法;它虚化了物质世界,超越了现实主义的局限;它以立体的时空观安排人物、故事和情节,使读者经历意识的美学活动。所以,表现意识流,超越时间和历史,微妙独特的风格,内向性,内心自我,以及看似无意义的巨幅全景,等等,就构成了现代心理小说的基础。
其次是重视隐喻的语言。心理小说中,意识占据核心的地位。
它经常运用内心独白,但这种独白并不只是作者或人物自己的声音,而是一种对话的平台,是作者、人物和相关的人和事的一种心理交流活动。它推动叙事,往往是无意识的回忆活动,其根据则是相似性的而不是连贯性的经验,而运用隐喻的联想,常常会引起感觉的关联。
为此,使用隐喻的语言,就成为心理小说的又一个重要特征。例如《尤利西斯》中构成语言主体的意识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隐喻的。
乔伊斯在描写斯蒂芬·迪达勒斯纷乱的思维过程中,就涉及到诸多感官领域的感受(如说“我用我的眼睛思维”),从而以意识的序列和时空的交错等手法,构成立体的景观。《追忆似水年华》中的深层结构,也主要是隐喻的。
再次是表现怪诞的描写。如前所说,心理小说表现的是一种心理的现实。
在心理小说里,人们会注意到现代意识的推动力:它不仅在创造结构、使用语言方面提出了再现的问题,而且更试图按作家自己的理解诠释无意识力量的独特作用,以此来适应艺术中那些闪光的、非实证主义的生活的变形,所以在其小说中,常常包含变化和混乱、创造和非创造等含混的艺术意象;它不考虑历史时间的连续性,而是通过空间的各个意识层次来运作,追求隐喻或形式的力量,通过象征或意象的凝聚,表现具有原动力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