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做好拼音和识字有效结合
先学好拼音,借助拼音去认识字!可以从生活中的实物让孩子先读准实物的字音,在表上文字!慢慢孩子就认识很多字了!在读准拼音的同时,可以找同音不同的字,可以借助十字卡片!帮助孩子理解!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孩子在幼儿园已经有过学习拼音的经历,有一定的拼音认读和拼读的基础,大部分同学能够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甚至有的同学对于他们学过的知识已经有点“自信”,觉得不用在学了。
但是真实的情况却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很大程度上只是就拼音学拼音,没有和识字教学相结合,拼音并没有很好地发挥识字工具的作用。如何在此基础上,将拼音学出心意,让拼音成为学生打开识字大门的金钥匙,使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一年级的孩子对于游戏式的学习比较感兴趣,自我展示的兴趣较浓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现在的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会生活经验丰富的时代特点,践行“生本教育”的课程理念,我们要把拼音教学的内容组织成以识字、写字、用字为核心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切实掌握拼音这一识字的工具,提升识字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以《bpmf》的具体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如何将拼音学习与识字教学有效结合。
《bpmf》是北师大版语文第一册第九单元《字与拼音(二)》第一部分的内容,分为认读声母、学拼音节、读音认字三个小版块,是学生学习声母的第一课时,对于掌握声母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需要学习准确识记声母的发音,结合课文插图识记字母,能够正确区分并书写,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内容进行和单韵母的拼读练习,在拼读过程中认读不同音节的代表性汉字,并进行简单的组词练习,丰富学生的识字范围和内容,扩展学生的字词积累。,本着“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本课就要开始对学生进行拼音与识字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渗透,为后面学生更多的声母,练习更多的拼读,认识更多的生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和一年级的小学生形象的观察和记忆力强的学段特点,同时渗透“拼音是识字工具”这一学科理念,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以下几点:1、能够正确认读声母b、p、m、f的读音,了解声母的发音特点,能够在拼音格中正确书写,能够和单韵母进行简单的拼读。2、能够通过观察图画,学习声母b、p、m、f的正确发音,并通过生活词汇的联系丰富声母读音的识记方法,可以自创简单口诀识记读音和写法,能通过拼读练习掌握简单的两拼方法。
3、通过拼读扩展识记字母发音,拓展生字学习,练习字词和运用,发现拼音和识字的紧密联系,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将每一版块的拼音学习和识字相结合,运用不同方式,螺旋推进,创建有效识字课堂。
一、插图字母相结合,引出关键字,架起音形之桥;在第一板块进行声母认读的时候,课文的前三幅插图都包含两部分的内容,除了引出声母读音的人物行为,还暗含着声母形态,第一幅是丁丁在听广播,包含声母“bo”的读音,旁边的广播就和“b”的写法契合。第二幅是东东在泼水,包含“po“的读音,水盆的水流出的形态就如同“p”的写法。
第四幅是丁丁在玩捉迷藏,正在乱摸,包含“mo”的读音,后面的门洞就像爱那个“m”的写法。只有第四幅图仅有一尊佛的图像,包含读音,没有写的示范。
教材这样设计,不但建立了以生活常用字来引出声母,学习拼音,更要从拼音回到生字,让学生把会说的变成会认的,也就是由“只闻其声”,变成“音形统一”,让学生通过听读的方式认识生字。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说出图中人物所做的事情时,适时地引出相应的汉字,通过教师的范读,运用听读识字的方法,指导学生图文结合认生字。
学习“b”的时候带出“播”,了解它的偏旁和人的动作有关,指导学生通过拆分的方法识记“播”的字形。学习“p”的时候,带出“泼”,了解“泼水”的“泼”是三点水旁,让学生自主拆分,练习掌握这种识字方法。
学习“m”的时候,引出“摸”,了解人的动作,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和“播”结合,整合更多的提手旁的生字让学生认识,举一反三,同旁积累,扩展识字量。学习“f”的时候,引出“佛”,和人物有关。
也就是说,在第一步认读的时候就要建立汉字和拼音之间紧密的联系,让学生知道每个生字有不同的读音,每个读音都可以对应一个汉字,甚至还可以根据他们的特点引出“汉字家族”,有效搭建了学生学习拼音和认识汉字的桥梁。二、学拼音节变声调,拓展基本字,铺平认读之路;在学习了声母的音形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本课声母和单韵母的拼读练习,教给学生拼读口诀,我是声母***,我是韵母***,我们轻轻把手拉,就是拼音***。
让学生在节奏感的带动下,快速反应进行拼读,用不同声母,辅以变换声调的单韵母进行练习。老师则扮演“汉字使者”,随着学生的拼读,选择字形简单、生活常用词中的汉字作为认读对象写在黑板上,指导学生识读,同时纠正一些拼读方面的错误,将拼读和识字紧密结合,通过师生合作、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练习拆分和对比的识字方法,在教师的带领下拓展识。
2. 如何正确书写拼音
v1.学会a、o、e三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认识声调符号,掌握a、o、e的四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带声调韵母的音。 3.认识四线格,学习使用四线格。
重点:a、o、e的音、形教学。 难点:掌握o的发音,学会a、o、e的四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a、o、e三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 2.认识声调符号,掌握a、o、e的四个声调,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不认识的字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汉语拼音,因为学会了汉语拼音,你们自己就可以读带有拼音的故事书,而且还能学会很多的汉字。
我们先来学习三个单韵母,齐说“单韵母”。 二、学习a、o、e三个单韵母的发音 1.教学单韵母a (l)演示课件,问:它们在干什么?(一位医生阿姨正在给一个小朋友检查嗓子,小姐姐张大了嘴巴发出a的音)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单韵母a,它就念a,发音时嘴巴要张大,读音要拉长些。
教师示范发音,学生练习发音。 指名读,齐读a。
(2)认识四声,掌握a的四个声调 “a”是单韵母,出示四声卡片,ˉ、ˊ、ˇ、ˋ,这些就是四声符号。 我们先给a戴上一声的帽子,读1(板书:1)范读,指名读,一声要读得很平,记 住:一声平。
(出示二声符号)这是二声,把它戴在a上,读2(板书:2)范读,指名选,二声要 往上扬,记住:二声扬。 (出示三声符号)这是三声符号,戴在a上后,a要读成3(板书:3)范读,指名 读,三声发音时要拐旁,叫“三声拐弯”,再指名读,齐读。
(出示四声符号)这是四声符号,a戴上它后就读4(板书:4)范读,指名读,发四 声的音要向下降,叫做“四声降”,指名读,齐读。 复习声调规律,齐背儿歌:一声平、二声杨、三声拐弯、四声降。
2.教学单韵母o (l)看图,指明说图意。 (公鸡在打鸣,喔喔地叫),我们要学的第二个单韵母和公鸡打鸣时发出的“喔喔”声很像。
(出示单韵母o的卡片)指导发音:嘴唇要拢圆,范读,齐读,指名读。 (2)掌握o的四声 依次出示o的四声,分别问:这是几声?怎样读,练习发音。
3.教学单韵母e (1)看图,你发现了什么? “鹅”的音读平了就是e的音,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三个单韵母,指名读,齐读。 (2)在学习a、o四声的基础上自学e的四声 分小组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三、巩固练习 1.出示a、o、e的卡片,复习发音。 2.出示a、o、e的四声卡片,依次读,打乱顺序读。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汉语拼音的第一课,认识了三个单韵母a、o、e并且掌握了它们的四 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直接熟练读出带声调韵母的音。 2.认识四线格,学习使用四线格。
3.能正确书写a、o、e。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几个单韵母,谁想念给大家听? 2.齐背四声儿歌 3.复习发音:1 4 % 5 $ 1 7 6 二、认识四线格 在黑板上打好四线格,问: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学生哪格是上格、中格、下格。
三、教生书写a、o、e l.学习a的笔顺 教师示范书写:a占中格,先写左半圆,再写竖右弯。 学生书空,并在练习本写三个a。
2、学习o的笔顺 教师示范书写:o也占中格,一笔写成,学生书空,并在本上写三个o。 3.学习e的笔顺 教师示范书写:e也占中格,先在中格的中间写横,然后连着写左半圆。
注意:e是 一笔写成的。学生书空,在本上练习。
4.小结:a、o、e都占中格,并要占满格。 5.学生练习书写。
四、练习读书 教给儿歌:张大嘴巴:aaa 拢圆嘴巴:ooo 扁扁嘴巴:eee 五、总结 我们认识了单韵母a、o、e,掌握了它们的音、形及书写,又认识了四线格,学会了如何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字母。 六、布置作业 1.在家庭作业本上将每个单韵母的四声书写一遍。
2.练习朗读短文。 (教案二) 教学重点: 1、学会三个单韵母的读音,掌握字母的形,能正确书写字母。
2、掌握单韵母的四个声调。 教学难点: 1、能正确书写3个单韵母。
2、能直接读出带调韵母的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学习汉语拼音了,在拼音王国里你们将认识许许多多的拼音朋友。
你们高兴吗?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汉语拼音的用处可大了,它可以帮助我们识字、学习普通话,读注音读物,是我们学习的好助手。你们想不想学好它呀?要想学好汉语拼音,你们上课就要积极动脑筋,专心听讲才行呢!请你们跟读读这首小儿歌:“学习拼音用处大,读书识字要靠它,帮我学好普通话,看谁学得顶呱呱!”这节课我们先认识3个朋友“aoe”。
二、学习3个单韵母的音形 (一)学习单韵母“a” 1、出示a的图片: (1)问:图上画的是谁?她们在干什么?你们让医生看过嗓子吗?会发出什么声音? (2)讲:你们看医生在给小女孩看嗓子,小女孩同样也发出“啊”的声音。这个“啊”就是字母“a”的读音。
发音时把嘴张大,舌头不动,舌面中间微微隆起,唇不动。自己试试? (3)教师范读“a”。
(4)学生练读“a”。 2、学习“a”的形 (1)问:小女孩的头是什么形状的?她头后梳的是什么小辫子?比较一下与“a”的什么地方相似? (2)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的形? (3)学记忆小儿歌:圆圆脸蛋翘小辫,张大嘴巴“aaa”。
(二)学习。
3.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趣味拼音及认字的拼读
一、扎实搞好汉语拼音教学是识字教学的基础 自1958年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正式公布汉语拼音方案以来,汉语拼音方案在中国以至世界上都得到迅速地推广。
2001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汉语文字法》,第十八条专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音和注音的工具。”这就从法律上确立了汉语拼音法案的地位,而汉语拼音作为初等教育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内容来讲,识字的作用是重要的,从某些方面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
目前中国识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多种形式结合识字等等。无论是哪种方法,都要学习汉语拼音。
汉字的读音用拼音注得一清二楚,学生由此可以自己查字典,提高自学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如果把字典当作是识字的拐棍的话,那么拼音则可称之为“制成拐棍的木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夯实学生对汉语拼音的掌握,从而达到学生可以对注音课本、读物中的汉字进行识记,对已学会的汉字进行拼音标识。对于中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教师可以制作色彩艳丽的汉字、拼音教具来辅助课堂教学。
例如,在“树”字的讲解中可以制作一张卡片,用卡通简笔画的方式画出树的拼音“shu”,把h画成大树,s、u分别画成树旁的小草,这样把生活中的实景与拼音和认字相结合,方便联想,利于记忆。 拼音识字法有助于学生识字量的增加,提高识字的扎实程度,并且可以有效地纠正地方方言语音,提高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以及普通话的推广。
二、指导学生从汉字的结构和形体演变学习汉字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理应承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责任,通过学习祖国文字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加强他们的文化底蕴。
方块的汉字,既是单音节,又包括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字与字连结成词语的方法比较灵活自由。因此,教师要在识字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汉字形体演变,自身表意特点以及优美的外形、严谨的结构、丰富的内涵,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识字质量,为学好母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懂一点汉字的演变历程,这有助于改进识字教学方法。汉字是汉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它起源于图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考古工作者研究发现,用于记载历史的最古老的文字是殷墟文字,包括商代的甲骨文和铜器文字。今天通行的汉字便是由商代文字一脉相承地发展演变而来的,在这个渐变过程中,汉字从甲骨文向篆、隶、行、楷逐渐变化。
在教学中遇到个别偏难汉字,教师也可从汉字的演变起源来讲解,以历史方法研究汉字,可增进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三、识字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及游戏活动 对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小学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说,课堂教学中辅之以多媒体设施的应用是很有必要和效果的。
其一,小学教学内容相对轻松简单,老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非传统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演示; 其二,就小学生智力因素的特点来说,他们的注意力需要得到有效地集中,而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动有趣,学生们可以在观看影音视频中,通过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改变教学情景,从而达到趣味学习汉字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有条件的老师需要事先准备好课件,完善自己的素材,运用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将传统意义教学上无法展示的在多媒体中进行展示,播放一些有关汉字教学的课件展示。
包括文字起源的传说、汉字的演变、汉字的类型、汉字的字义特点、同音字、相近字,扩展到各种词语、成语、俗语,以至在各种语境中汉字的应用。 教师可以自制教学课件资源或者查找教学短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突破传统教学中枯燥的模式,利用多媒体演示编排一些有趣的小文字游戏、识字大赛、汉字组词接龙、汉字肢体语言展示,让每个同学都融入到课堂汉字的学习中来,让趣味性充分在课堂上体现出来。
这种教学模式能以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感染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效率与热情。 当然,多媒体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具体不同的情况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进行多媒体教学中不可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教学地位。
时刻记住,多媒体的应用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模式,要完全地运用于全部的教学中是不实际的,也是有很大难度的。 汉字是一种文化,每一个汉字都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睿智和精华,学生学汉字的过程中,可以了解、体验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更加热爱祖国汉字与文化。
在识字教学中若能充分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就不仅能从形象上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从汉字中掌握更多的社会、历史的文化信息。毕淑敏在回忆小学语文教师教她认“心”字时说,在一个小锅里放几粒豆子,反复炒。
有两粒豆子蹦到锅两边,一粒落入锅底,这就构成一个“心”字。这位普通的汉字传承者就这样鲜明地把汉字深深地刻在了一个幼小的心灵,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
正如鲁迅先生所讲:“诵习。
4. 在没拼音前,古人是如何认字的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来注音。
这样便先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 首先是直音法。
直音法盛于汉代。这一点在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若某”或者“某声”,就是这种情况。例如《说文》中的“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
后代的经学家把这种方法说成“音某”,也是同一个意思。比如唐代陆德明编写的《经典释文》有“拾,音十”。
直音法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它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候会出现某个汉字没有同音字的情况,比如“丢”字,我们找不到同音字来注直音;有时候这个字虽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汉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难懂、难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生僻字注常用字,这是违反学习原则的。
另一种注音法和直音法很相似,那就是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到平声”。
“刀”是平声字,“到”是去声字,单用“到”来对“刀”字注音是不准确的,因此必须法“到”字的声调改变了,才能得到“刀”字的读音。同样的,这种注音法虽然比直音法有所进步,但是由于需要改变声调,然后才能读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还有一种注音法,就是我们熟知的反切法,又称反音、切。反切法自东汉到清末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对汉字标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反切法的起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四种观点:一、起源于三国魏人孙炎。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音辞篇》:“孙叔然(就是孙炎)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二、起源于东汉末服虔。日本释安然《悉昙藏》引用唐朝武玄的《韵诠》中《反音例》称到:“服虔始反音。”
清代的章炳麟等人就主张这种说法。三、来自西域。
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三:“反切直学,自西域入于中国,至齐梁间盛行。”四、中国古来有之。
这种说法可能来源于“二合音”,沈括在《梦溪笔谈》里的《艺文二》卷十五中写道:“切韵之学,本出于西域,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似西域二合之音,盖切字之源也。”
也可能是起源于文字创制之时,清代刘熙载所著的《说文双声》里的《叙》说道:“切音始于西域乎?非也。始于魏孙炎乎?亦非也。
然则于何而起?曰:起于始制文字者也。许氏《说文》于字下系之以声,其有所受之矣。
夫六书之中较难知者,莫如谐声。迭韵、双声,皆谐声也。
许氏论形声及于‘江’‘河’二字。方许氏时,未有迭韵、双声之名,然‘河’‘可’为迭韵,‘江’‘工’为双声,是其实也。
后世切音,下一字为韵,取迭韵;上一字为母,取双声,非此何以开之哉?” 反切法就是用两个字拼出一个音。如“昌”字,音“尺良反”,就是说“尺”和“良”相拼,得出“昌”字的读音。
到了唐代,把“反”字去掉,称为某某切,例如“昌,尺良切”。由此可见,反切是一种拼音方法,但是它和现代的汉语拼音不一样。
现代的汉语拼音是一种音素拼音,即每个音素用一个或两个字母表示,因此,用汉语拼音注音,既可以用一个字母,如“哦”,也可以用两个字母,如“四”,也可以用三个、四个字母来标注一个汉字的读音。反切是根据声韵原则来进行拼音的,它其实是一种双拼法,总是用两个字来拼音的。
反切中第一个字(上字)代表声母,第二个字(下字)表示韵母以及声调即使是“零声母”,也必须要有反切上字。例如“安”就是“乌寒切”。
同样的,即使既有韵头又有韵尾的韵母,也只能用一个反切下字。比如“香”就是“许良切”。
由此可见,反切比起上述两种注音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不可避免的,反切法也有它的局限性。
首先,反切的上字既然代表声母,就应该只表示辅音,但是实际上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一个完整的音节,单纯表示辅音的汉字是不存在的。反切的下字既然是表示韵母的,就应该只表示元音,但是同样的,以元音开头的汉字又是很少的,因此常常必须借用带有辅音的汉字来作为反切用的下字;其次,在音韵学中,反切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比如,反切的上字不一定和它所切的字同“呼”(所谓的“呼”是音韵学中的一个概念,现代汉语中有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以及撮口呼,而中古时期则只有开口呼与合口呼两种)。例如,“乌,哀都切”,其中“乌”是合口呼,“哀”是开口呼。
在以后历代中,反切被不断改进,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广韵》和《集韵》。虽然都是宋代的韵书,相差只有几十年,但是《集韵》的反切已经有了很多的改进。
明代的吕坤所写的《交泰韵》,清代的潘耒所写的《类音》,设计出了新的反切方法。 但是无论怎么样,用汉字注音都会带有局限性。
因此在明朝以后,中国开始出现了用字母注音的方法。这是在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发明的。
最早的是利玛窦根据拉丁文发明的二十六个声母和四十四个韵母的拼音方案,然后传教士金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