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古文怎么说
“用”字在古文中也是“用”。
用 yòng
释义:
1、人或物发挥其功能:使~。~心。~兵。~武。
2、可供使用的:~品。~具。
3、进饭食的婉辞:~饭。
4、花费的钱财:费~。~项。~资。
5、物质使用的效果:功~。有~之才。
6、需要(多为否定):不~多说。
7、因此:~此。
古文中的“用”:
1、《明史·詹荣传》
二十二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鲁迷贡使留甘州者九十余人,总兵官杨信驱以御寇,死者十之一。荣言:“彼以好来,而用之锋镝,失远人心,且示中国弱。”
白话译文:嘉靖二十二年,(詹荣)以兵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鲁迷国派遣的贡使九十多人滞留在甘州。总兵官杨信驱赶他们与蒙古军队作战,战死十分之一。詹荣上疏说:“鲁迷国为双方交好派来使者,我们却驱赶他们与蒙古兵作战,这样做会丧失远方的人心,况且让人以为中原国家实力弱小。”
2、《新唐书·张文瓘传》
绩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
白话译文:李绩说:“你不要疑忌。像属僚中的某某,做事犹豫缺少决断,所以我用佩刀赠给他,想使他遇事能果断:属僚中的某人行为放纵缺少检点,所以我用玉带赠给他,使他遵守各种规章法令。而像你这般才华,没有什么地方不可以施展的,哪还用得着赠送什么礼物(来警策)呢?”
3、《淮南子·道应训》
故曰:无细而能薄,在人君用之也。
白话译文:所以说,没有地位低微而且能力微薄的人,关键在于贤能的君主是如何利用他们。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
1、用品 [ yòng pǐn ]
使用的物品:生活~。办公~。
2、日用 [ rì yòng ]
日常生活的费用:一部分钱做~,其余的都储蓄起来。
3、中用 [ zhōng yòng ]
顶事;有用(多用于否定式):这点事情都办不好,真不~。
4、用力 [ yòng lì ]
用力气;使劲:~喊叫。~把门推开。
5、不用 [ bù yòng ]
表示事实上没有必要:~介绍了,我们认识。大家都是自己人,~客气。
2. "怎么"用古文怎么说
“怎么”在现代汉语中有不同意义、不同用法,对应文言文的表述也就不同。
我们可以将各种不同意义归纳为代词性质和副词性质两种类型。
1、当“怎么”表示“为什么”、“如何”时,询问目的、原因,途径、方法,属于疑问代词性质。
如“怎么不说话?”“怎么不回家?”文言文可表述为:“曷不语?”“胡不归?”
如“怎么回答?”文言文可表述为:“何以对?”
2、当“怎么”表质疑、反问等意思时,属于疑问副词性质。
如:“你怎么能轻视我?”“怎么能这么说?”文言文可表述为:“尔安敢轻吾?”“岂出此言?”
总之,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的词语并非绝然一对一的关系,熟练掌握了文言虚词之后,完全可以根据语境来确定表达方法。
3. 求文言文翻译
求文言文翻译 悬赏分:15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0 天 2 小时 | 提问者:dingDang5a 一句原文 一句译文 那样翻译谢谢了1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弱耶?胃之也。
2夫许,大狱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3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4子儿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其有敢不尽力者乎5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者以御,左轮朱殷5於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6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之治水无状,乃殛#於羽山以死7王使昭伯廖赐齐侯命,且请伐卫,以其立子颓也8夏,诸侯伐郑,以其逃首止之盟故也9先帝属将军以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10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11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以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12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13汉所以不击取楚,以昧在公所14围人归,以告夫人,15公闻其期,曰 可亦!”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16晋人归楚公子榖臣与连尹蘘老之尸於楚,以求知#17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白璧往18王使问礼於左师与子产19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20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21庸人曰 楚不足与战矣22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23吾非至于子门则殆矣问题补充: 要是翻译了再加100分.帮帮忙阿.真的很急着用.谢谢了. 推荐答案 1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先生不知道仆人吗?十人跟从这一个人,是力量不如(主人),智力不如吗?是因为害怕他呀。
(这里仆指山东六国,主指强秦)2夫许,大狱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3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所有人都称赞他而不加以劝诫,世人都责备他而不使其沮丧4子儿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儿子想着为父母报仇,臣子想着为君主报仇,由敢不尽全力的吗?5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者以御,左轮朱殷从刚开始交战时,箭就射穿了我的手和肘,用没有受伤的手驾车,左边的车轮被鲜血染红了5於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于是帝赐给大禹玄色的圭,宣告天下他成功了6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之治水无状,乃殛#於羽山以死舜登上了王位,实施天子的职责,巡猎。
看见鲧治水无方,就将鲧杀死在羽山7王使昭伯廖赐齐侯命,且请伐卫,以其立子颓也周王命昭伯给齐侯下令,请他出兵讨伐卫国,因为他们立了子颓8夏,诸侯伐郑,以其逃首止之盟故也那年夏天,诸侯讨伐郑国,原因是他们没参加首止会盟9先帝属将军以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先帝将幼主托付给将军,天下交给你代管,是因为将军忠心不二、才德无双,能保刘氏家邦10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因为不能为世俗所容,所以终身不出仕为官11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以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如果能让成安君听从你的计谋,12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如果秘密行军回来,就可以一举夺得国家13汉所以不击取楚,以昧在公所汉之所以不攻取楚,原因是(后面不会翻译)14围人归,以告夫人,围人回来,报告了夫人15公闻其期,曰 可亦!”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公听闻他的意图,说“可以(讨伐他)了”,命令子封率领战车二百乘功伐京16晋人归楚公子榖臣与连尹蘘老之尸於楚,以求知罃晋国归还楚国公子榖臣和连尹蘘老的尸体,要求交换被楚国俘虏(为人质)的知罃17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白璧往这句不清楚,如果屈产是人名的话应该翻译成“请叫屈产乘车,带着垂棘的白玉壁前往”18王使问礼於左师与子产王叫人向左师和子产请教关于礼的问题19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丧礼,与其悲哀不足而礼数很讲究,不如礼数虽有不周却很悲伤,祭祀时的礼节,与其虔敬不足而礼节繁缛,不如礼节简练而虔诚敬之心十足20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下面的人对其罪行义愤填膺,上司却对其奸行容不查甚至奖赏,上下互相不能沟通,太难处于此世了21庸人曰 楚不足与战矣平庸的人说 “楚国(的力量)不足与(另一国)一战”22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若(想把君位)给予太叔,我请求去臣事他;如果不给他,我请求除掉他23吾非至于子门则殆矣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
4. 文言文翻译
翻译:
秦穆公曾出巡而走失骏马,亲自去寻找,看到有人已杀了骏马,正一起在吃马肉。穆公就问他们:“这是我的骏马呀!”众人都吓得站起来。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肉而不饮酒的人会死。”于是吃马肉的人,依次饮了秦穆公赏给他们的酒。饮酒后,杀马者就都惭愧地离去了。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国,包围了秦穆公。以前偷马吃的人知道了,都说:「三年前穆公饶恕了我们一命,这个恩情欠得太久了。现在我们可以舍命来报答他了。」於是大家拿起武器,冲进晋军阵中,把穆公救了出来。穆公突围后,一举擒获晋惠公,打了一场胜仗。
你写的是不是这一套题目?
秦穆公①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②。”即以次③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肉者相皆曰:“可以出死④,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⑤以归。此德出而福反也。
(选自《说苑》卷六《复恩》)
【注释】①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②不饮酒者杀人:不喝酒会死人的。③次:次序。④出死:出力(为国君)拼死作战。⑤惠公:晋国国君。
2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共3处)。(2分)
秦 穆 公 尝 出 而 亡 其 骏 马 自 往 求 之 见 人 已 杀 其 马 方 共 食 其 肉 。
23、下列句中加△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亡其骏马(死亡) B、是吾骏马也(这)
C、杀马者皆惭而去(离开) D、遂溃围(冲破)
24、下列句中加△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方共食其肉 方七百里
B、即以次饮之酒 必以分人
C、晋攻秦穆公,围之 何陋之有
D、此德出而福反也 温故而知新
25、文章最后用“德出而富反”一句,对秦穆公作了评论,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秦穆公是怎样施恩于人的,又获得了怎样的回报。(2分)
答案:
22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2分。划对一处不得分,划对两处得1分,划对三处得2分。)
23、A(2分) 24、D(2分)
25、骏马被人宰杀后,秦穆公不但不治罪,反而怕众人食马肉致死,亲手给他们斟酒喝;后秦穆公遭晋国围攻,得到食马人的救援,解除危难,并战胜了晋国。(2分。施恩与回报各1分,大致意思对即可。)
5. 求古文翻译
中国古代的诏书、册封都是官样文章,废话特别多,可以说是另外一种八股。
所谓的五德是指金木水火土伍德。史料记载这是战国时期学者邹衍创制的。谁要是应德,就会成为帝王。
三正是一种纪年方式。夏朝为人正,商朝为地正,周朝为天正。
这段话:强调自己顺命为帝王,严禁扰民。
关系帝王命运的伍德不断变化,这就是帝王要恭待上天,三种纪年继承发展,夏商主宰天下时,虽然时代不同,文治武功等都有些差别,但是他们那种培德育民的思想都是一样。我无能,赶上时局艰危,国家命运一步步沉沦。幸好天无绝人之路,凭借着众将帅的功劳,将士之力,匡定天下,拯救黎民。梁氏因为天命已经完结,为上天所弃,人所共见。遵照天下应该是贤人的教化,天命在我这边。(然后都是一些废话)。什么我没有什么德行,获得了上天的眷顾,于是我勉为其难顺从民心,当上这个皇帝。因为政权转移,所以要有一番新气象。要加恩于四方,使天下百姓都能感受到新王朝的恩泽,大赦天下,安抚百姓。鳏寡孤独不能生存的,每人赏五斛谷。以前的欠债都免了,敢有作奸犯科的,都要严惩的现在都加恩减罪。至于丢官失爵,禁锢的等一些情况照旧。
这段话:前面一段说的是功业,中间说的是顺应天命,最后表达哀伤之情。
伟大的帝王死去了,身为人子似乎天旋地转,看到什么都觉得充满悲伤。
妫水、姚墟都是帝王发迹的地方,就是尧舜。(接着一段讲述的是功业)
他秉承天命,刚刚发迹之时,就像汉高祖刘邦斩白蛇一样,组织军队,平定夷狄,足迹直达海域。他趁着时事危难发动起来,席卷天下。王室受到了危难,于是他联合诸侯,负铁宣誓,号令众人,共谋大事。像黄帝挫败蚩尤一样终于打败了敌人,也就是侯景。挽江山于危殆之下,功高四海,他开始总揽百官,受命于天子。(指他当上了大都督)
他的福气来了,多得不得了。祥瑞来了,背着字的翠龟、衔着上天书信红雀、(以前改朝换代都是这样,都要弄祥瑞。)什么符咒、经纬都是。歌颂麒麟的脚迹,唱诵大熊猫的出现。祥瑞完了,就是太卜安排吉日,准备一应事物,报了吉祥。哪知道刚刚继位不久,出现意外,病了。他没有像秦穆公那样幸运遇到了扁鹊这样的良医,从此常常看到他乘坐的宫车很晚出来。(中间几段不太明白)大意是说他要死了,巫师们说要赶快斋戒。当时的悲哀莫可言明!
离开了原来的路向东回头望去,看到桥山,慢慢地走。黄帝升天时的地方还在,你的魂到了沛要到哪里去。帅旗低垂着,帷幕中空空无物。长长的松树中隐没着铜雀台,平陵在深密的松柏之中。拍着哀伤的谷调,点火通夕达旦。霜降之时,晚上变得很冷,结成了霜冰,垄土上的草都白了。我刻下你的功德,把你的福祉雕到洪钟石头上。我要继承你的志向,广播功德德行于天下,让你的精魂蕴含。
6. 你,用文言文怎么说
尔、卿、公、若、子、女、你、君、彼
一、尔拼音:ěr
释义:
1、你,你的:尔父。尔辈。尔汝(你我相称,关系密切)。尔曹(你们这些人)。尔虞我诈。
2、如此:偶尔。不过尔尔。
3、那,其(指时间):尔时。尔后。
4、而已,罢了(亦作“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5、词尾,相当于“地”、“然”:卓尔。率尔(轻易地)。
二、卿拼音:qīng
释义:
1、古代高级官名:三公九卿。卿相。
2、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3、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
4、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5、古代夫妻互称:卿卿。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间非常亲昵)。
6、姓。
三、公拼音:gōng
释义:
1、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公正。公心。大公无私。
2、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公理。公式。公海。公制。
3、国家,社会,大众:公共。公安(社会整体的治安)。公众。公民。公论(公众的评论)。
4、让大家知道:公开。公报。公然。
5、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三公(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公子。公主。
6、敬辞,尊称男子:海公。包公。诸公(各位)。
7、雄性的:公母。公畜。
8、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公公。外公(外祖父)。
9、姓。
四、若拼音:ruò
释义:
1、如果,假如:若果。倘若。假若。天若有情天亦老。
2、如,像:年相若。安之若素。旁若无人。置若罔闻。门庭若市。
3、你,汝:若辈。“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4、约计:若干(gān )。若许。
5、此,如此:“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6、顺从:“曾孙是若。”
7、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望洋向若而叹。”
8、指“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9、指“杜若”(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沐兰泽,含若芳”。若英(“杜若”的花)。
10、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若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11、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五、君拼音:jūn
释义:
1、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君主。君子。君王。君上。国君。君权。君临。君侧。
2、古代的封号:商君。平原君。信陵君。长安君。
3、对对方的尊称:张君。诸君。
7. 文言文翻译
呵呵,都是作业卷
〖译文〗-------------------------------------------------------------------------- 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用纸写在驴的脸上,写上:诸葛子瑜。诸葛恪跪下来说:“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于是孙权听从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简要评析〗-------------------------------------------------------------------------------------------------------------------- 这是一篇文言文历史故事,说的是诸葛恪如何用他的聪明才智把窘迫变成了一场闹剧、转危为安的。从侧面烘托出诸葛恪的聪明。可以看出诸葛是个才思敏捷、善于应对著称、聪明、机智的人。 〖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心烦气躁的面对,换一种方法和方式,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4 高怀中在扬州的小东门卖鳝鱼面,他每天要杀近千条鳝鱼。有一位(店里的)女佣心生怜悯,每天夜晚,偷偷从水缸里捞一部分鳝鱼,由后门抛入河中,就这样过了几年.。有一天,店里发生火灾,女佣仓皇逃出,被火烧伤,她很疲倦地躺在河边,到半夜睡着了。等到醒来以后,发现不但痛苦减轻了,连灼伤的部位也全好了。有河中的污泥堆积在伤口,而地面留下鳝鱼走过的痕迹。她才知道是从前所放生的鳝鱼来救她。高怀中被女佣的行为所感动,于是停止行业。拆除锅炉,下面有洞,将洞中的数十条活的鳝鱼,全部放到河里。
启示 从婢的角度来说:好人有好报,应当乐于助人。 从鳝的角度来说:别人对你有恩,应寻找合适时机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