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楷书如有神助,如何写好楷书主笔
主笔字1横为主笔
以横为主笔的字,这个横往往是长横。因为长横在字中主要起着平衡和稳固的作用。所以长横要写得长而有力。当长横位于字的上部和中部时,可以写得稍微有些弯度,一般需扛肩,但不可写粗;当长横位于字的底部时,一般写得平一些,扛肩不要太大,可以稍微粗一些。
2竖为主笔
以竖为主笔的字,这一竖大多在字的中央。作为主笔,要给人一种能支撑住全字的感觉,所以此竖要写得挺拔有力。由于这一竖往往要经过很多笔画,所以千万不要写得太粗。把作为主笔的竖写直,是需要长期练习的。
3撇为主笔
以撇为主笔的字,这个撇往往是长撇或竖撇。撇的长度和弯度,尤其弯度是决定整个字成败的重要因素。与横的水平和竖的竖直相比,撇的弯度更加难以掌握,因为撇的弯度既要有圆滑的边缘,又要富有弹性的力度。
撇的出锋也很重要,要尖锐,却又不能太细长。由于字的不同,长撇作为主笔时变化非常大,有时很弯,有时却很直;而当竖撇作为主笔时,变化却往往不大。
4捺为主笔
捺中的正捺和平捺一般都是一个字的主笔。因为撩的运笔技法本身比较难,所以把捺写好是写好整个字的关键。
撩往往是一个字的最后一笔,一定要写得坚强有力,使其成为全字稳定重心的一笔。捺虽然难写 ,但在不同字中的变化却不大,长度和角度基本固定,同时要注意不能写得过粗。
捺的写法也是区分楷书各个流派的重要标志。
5钩为主笔
竖钧和弯钩作为主笔的要求与竖相似,都要做到挺拔有力,作为全字有力的支撑。不同的是,由于加入了钩的写法,增加了写字的难度,但也增加了字的神采。竖钧不要写得太长太粗,挑钩要短促有力,且应注意挑钩的方向;弯钧做主笔时的弯度往往不是很大,略微有一些即可。
6斜钩为主笔
斜钩书写的难度很大,因此,以斜钩为主笔的字难度也都不小。在写这些字的时候,关键是要注意全字的“收”与“放”。
“收”是指除斜钩以外的其他笔画都要写得稍小一些,收紧一些;
“放”是指斜钩要斜而长,略有弯度,但应注意不要写粗。收与放相互映衬,才能使全字神采毕现。在不同的字中,斜钩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倾斜的角度不同;在与横配合的时候,横的扛肩角度要大一些。
2. 楷书的横怎么写
楷书技法 横的写法 一个笔画的书写都有以下几个步骤:起笔、行笔、收笔。
横画也不例外,由于起笔的方式不同,又有圆笔和方笔之分。 一、圆笔横的写法 以颜真卿《勤礼碑》和柳公权《玄秘塔碑中的“三”字为例,它们的上横部是典型的圆笔横画。
它的书写方法如下: ① 向右上逆锋起笔;② 提笔圆转;③ 中锋向右行笔;④ 提笔圆转;⑤ 回锋收笔。 为什么要逆锋起笔且要回锋收笔?写横画中锋运笔不逆锋起笔和回锋收笔两头是尖的,古人将它称为“枣核”。
不完美、不含蓄。 圆头横如果没有①后两步,就难成其为“圆头”。
然而,仅有①、②和行笔③就将毛笔直接提起离开纸面,就会出现有些地方有墨。有些地方没有墨的“折木”的现象。
“折木”是横画的病笔。④、⑤收笔的目的是为了将“折木”部分填满写实,而不是为了收笔而收笔。
初学者在写圆笔横画时,即使按上述步骤写,还是难写出像字帖上那样的横画来,往往在横画的两头出现如哑铃一般的大墨团。造成这一弊病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 对元书纸的吸水性能掌握不够,笔上的墨蘸得太多、太饱,一下笔,墨就涨出来了,形成大墨团。
(2) 书写速度太慢,加上起笔和收笔的地方都有逆锋、回锋的往复动作。 (3) 有的家长、老师要求孩子练字起笔时将笔在纸上顿几下,到收笔时再将笔顿几下。
只知道起收笔的动作,不知道起收笔的目的,顿出了两个大疙瘩来。 (4) 起笔逆锋或收笔回锋时幅度过大,按笔过重,甚至将笔肚子也当作笔锋逆进去了,这样在起笔、收笔时将笔转一大圈子,当然会在笔画的两头大出许多来。
其实,所谓逆锋、回锋的“锋”,是笔尖上的那么一丁点的地方。逆锋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在笔画外有尖锋的外露,因此,逆锋和回锋的动作要小,速度要快。
(5) 有一个很关键的步骤——“提笔”,被忽略了,特别在最后的④⑤要提笔、圆转、收笔。如果没有提笔,笔仍处于下按下的状态就回转、收笔,必然会出现大墨团。
二、方笔横的写法 以柳体“一”字和颜体“五'字为例。它们是典型的方笔横画。
书写的方法如下: ① 切笔直下;② 提笔;③ 折锋后中锋行笔;④ 向右上提笔;⑤ 顿笔;⑥ 提笔、圆转收笔。 切笔直下,就是起笔时直接下笔,没有逆锋的动作,应该说方笔的棱角处就是露锋的一种表现。
切笔就是把笔锋直接切入,古人称之为“欲横先坚”。 这时实际上笔毫是倒下去的,笔锋在上,笔肚子在下,如果直接右行写横画,势必出现偏锋,所以紧接着就是提笔②,这个在切笔直下处原地提笔十分重要,它是使笔毫转变成中锋运笔的关键。
这一点,明代的董其昌早已在他的书论中阐明:“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千古不传语。”发笔处就是起笔的地方,就要把笔提起来;“不使其自堰”,就是不让它偏锋运笔。
因此可以说“提笔”是下一步运笔的关键,也是中锋运笔的前提,提笔以后是折锋右行。所谓折锋,是指笔锋毫面的折换。
譬如切笔直下是用“南面”的笔毫,提笔折锋后用”东面”的笔毫中锋书写横画。折锋也是转换成中锋运笔的一种手段,古称为“翻折”。
初学提笔折锋有一定的难度,要求笔挺起来的程度恰到好处。提不到位,笔锋仍处于偏锋状态;提过了头,又会出现起笔切下的墨痕大、中锋行笔的笔道细,被称之为“钉头”的病笔;提笔不够或不提笔,横画的上方露出直下起笔的锋尖,是古人称之为“喙”(hui如鸟的嘴巴)的病笔。
古代书法家要求写毛笔字横画要“左去喙,右去吻”,说的就是要藏锋起笔,去除如鸟嘴一样的“喙”;收笔提笔藏锋,去掉如嘴巴一样的或“折木”等缺陷的“吻”。 横画除了方笔、圆笔之外还有一种,起笔不是切笔直下而是逆锋,属于逆锋起笔的方笔。
其书写方法是在方笔切笔直下起笔之前加进逆锋起笔即可,这里不另赘述。 方笔、圆笔的起笔方法是各种书体和各种笔画的基本运笔方法之一。
康有为称:“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
可见方笔、圆笔的重要。我们将楷书根画的方笔、圆笔写熟练了,其他笔画的方圆写法无不相类,也很容易过关。
此关一过,以后不论写 行书还是草书,其方笔、圆笔也都以此法人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要先学楷书的缘故之一。
三、横的主次及态势 横画有主笔、次笔的区分。如“三”字和“五”字的底横均为主笔,其他的横画为次笔。
我们将这两个字的横画主笔和次笔作一比较就会发现:主笔长、次笔短,主笔重轻起伏大。次笔变化小,尤其是起笔、收笔,主笔强调,次笔马虎。
譬如,主笔横画的收笔,与次笔相比多一顿笔的动作。 横画除了有主次之分外,还有态势的变化。
它不是平直如尺,而是有一定的斜势和俯仰的态势变化。不同的字和不同位置的横画其态势也各不相同,因字而异,不可生搬硬套,须掌握其一般的规律。
(一)横的斜势 横画是有一定斜势的。如果每横都平直无变化,那么这个字必然僵硬死板,缺乏生气。
因此,颜真卿、柳公权及历代众多楷书大家的作品中的根画都有一定的斜势。一般横画的斜势都是以左低右高的形式出现。
这与从古到今强调写毛笔字要用右手执笔有关。因为以右手手腕为圆心、以手掌为半。
3. 书法里楷书最难写吗
基本可以说,楷书是书法中最难的。因为楷书是基础,结字严谨讲究,用笔复杂多变,容不得一丝瑕疵。实打实的技术活、硬功夫。行书草书也难,但是行草的基础是楷书,楷书功夫到家了,行书和草书相对就没那么难了。楷书写不好,行草你无论怎么练都练不好。(这里的行草指的是真行真草,章草是隶书的草书,基础是隶书)
很多学书法的人一上来就写行草,觉着楷书不如行草飘逸潇洒。其实就是因为他们不想下功夫练楷书。我见过很多写行草的人,写出来的字充斥着媚气和匪气,燥乱不堪,就是因为楷书基本功差。练楷书非常非常考验毅力,要持之以恒,一丝不苟的耐心反复临帖。
行草和楷书不一样,行草只要你掌握了正确的连笔和点画写法谁都能写,只存在一个写的好与不好的问题。所以说,练好楷书,行草写好不难。写不好楷书,行草永远写不好。
隶书的话相比较楷书而言 笔法没那么复杂,结字也不是很难。但是也得下功夫练。
4. 楷书那个的怎样写好看
我认为楷书中字体比较优美,应该属颜体字,颜体字中代表作为唐代勤礼碑碑文(现收藏于西安市碑林博物馆),颜体字的特点为横轻(笔划细)竖重(笔划粗),每一个字中其中有一笔划为这个字的灵魂,必须重点突出这一笔划,写好才能优美,上一个字与下一个字之间笔划断意相连,在一幅作品中,遇到相同的字,笔划要有变化,决不能是同一个字复印!在勤礼碑碑文中,常见''乃''、''之''很多,没有笔划相同的,这才叫艺术!楷书中柳体、欧体等虽然字体吸收了颜体的优点,字体也部分特色,也很优美,但结构不够严谨,总的来说不如颜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