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脱氧核糖,一种存在于一切细胞内的戊糖衍生物,它是多核苷酸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组成成分。在DNA中,脱氧核糖磷酸分子由磷酸二酯键连接成链,构成多核苷酸纤维的骨架。脱氧核糖是由已掺入核苷酸内的核糖形成的。
DNA的初步水解产物是脱氧核苷酸,彻底水解产物为脱氧核糖、磷酸、含氮碱基。
戊糖又叫五碳糖,一个分子中含有5个碳原子的糖。戊糖中最重要的有核糖、脱氧核糖和核酮糖。核糖和脱氧核糖是核酸的重要成分;核酮糖是重要的中间代谢物,又称木糖。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DNA的水解产物中“戊糖”是什么
是脱氧核糖,一种存在于一切细胞内的戊糖衍生物,它是多核苷酸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组成成分。在DNA中,脱氧核糖磷酸分子由磷酸二酯键连接成链,构成多核苷酸纤维的骨架。脱氧核糖是由已掺入核苷酸内的核糖形成的。
DNA的初步水解产物是脱氧核苷酸,彻底水解产物为脱氧核糖、磷酸、含氮碱基。
戊糖又叫五碳糖,一个分子中含有5个碳原子的糖。戊糖中最重要的有核糖、脱氧核糖和核酮糖。核糖和脱氧核糖是核酸的重要成分;核酮糖是重要的中间代谢物,又称木糖。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DNA的水解产物中“戊糖”是什么
1.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2.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云龙风
硫常温下是黄色固体,自然界常存在于火山口附近,熔点一般为112摄氏度左右,燃点232摄氏度,沸点为444摄氏度左右,因此硫在燃烧的时候温度已经超过了熔点,仍然低于沸点,因此燃烧时为液态。
1.周瑜赤壁之战:一句“操直送死”,一计“火烧曹军”,一场“赤壁之战”,成就了他的辉煌,这场大火使曹元气大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2.岳飞精忠报国:他是中国南宋爱国军事家,汉族英雄。侍母至孝,家贫力学。他的母亲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3.关
已知百分之76等于600,可以列式600除以百分之76,计算过程中将百分数化为小数,即600除以0.76,计算结果为789.5。百分之百化为小数即为1,故最终结果为789.5。
一般:一样,同样。一种、一番。普通、通常。同义词、近义词:1.通常:一般、惯常。2.普遍:全面。指广泛而有共同性。3.平常:平时、非常频繁地、经常发生或出现的。4.寻常:普通、一般。5.普通:平常、一般。
名:命名。遂书以名其亭焉:于是我便写了这篇文章,并给亭子起名为丰乐。出自《丰乐亭记》。《丰乐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
1.释义:意为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2.比喻义: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3.出处:《战国策·齐策二》4.原文: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
偏偏: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行为或事情的发生,跟愿望、预料或常理相反,含有“凑巧”、“恰恰”的意思。其近义词有凑巧、恰巧、仅仅、单单、只有。其中,凑巧指正好赶上。恰巧:凑巧、碰巧。仅仅:才,只有。单单:仅仅是,不过是。只有:表示必需的条件
1.白天的时候,由于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一部分能量无法到达地面,导致气温不高;2.到了晚上,地面积累的热量以红外方式向空中释放,云层对其一部分反射回地表,使得多云的夜晚气温不会降低;3.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凝结;4.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更强,地
1.车水马龙。注释:比喻车像流水,马像游龙用来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2.纷至沓来。注释:纷:众多,杂乱;沓:多,重复。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3.络绎不绝。注释: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4.川流不息。注释:川:河流。形容行人、车马等
1.从午门进入紫禁城,然后沿着中轴线依次参观内金水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2.参观完御花园,通过御花园左侧的门进入西六宫,依次参观储秀宫、翎坤宫、永寿宫、咸福宫、长春宫、太极殿;3.
赤子无愁声,沧海无惊浪。穆公为之改容,如其笔谏也。心正如思,笔化浓山。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挟纩非真纩,分衣是假衣。从今貔武士,不惮戍金微。耕夫占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看郡郭,清
犹如一本回忆的相册休闲之时翻开相册想起了一件记忆犹新的事,那是在一个夏天,我独个儿郁闷地走在大街上,走得磨磨蹭蹭的,一边看着路边的凹凸不平,一边甩着手臂。突然,一张钞票映入了我的眼帘,我走前一看,果真是一张20元的钞票。我兴奋极了,捡起这
古代人才选拔制度演变发展趋势大致为:在封建社会,世袭是贯穿始终的,另外从夏商周到秦,通常是由君主寻访或本人自荐,汉朝开始通常为举孝廉,西晋时曹丕创立九品中正制,以出身选人才,到隋唐出现科举考试,之后一直沿用至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