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么写武侠小说,才能超过金庸
金庸的武侠小说已经成了一座几乎无法逾越的高峰,如果真的想超越,那你必须从三个方面超越他: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金庸生活的年代是个时局动荡,改朝易代的年代,国民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这就触发了他写武侠的一个初衷希望借助自己的文笔以此唤醒人们,期望出现如郭靖般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大侠,来拯救天下苍生。
地利:在金庸生活的香港,避免了战争可能带来的一切不稳定因素,而且他又创办了明报,有了经济基础,以此可以安心写作。
人和:这是他最终成就武侠小说泰山北斗的最主要原因,金庸从小生活在一个小康之家,而且还念过私塾,很小就熟读四书五经,奠定了很深得文话修养,如他对诗经,楚辞,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宋史,元史,明史,冯梦龙的三言两拍等都有很深的造诣,真可谓是倒背如流。无论是正史,还是稗官野史,他都有涉猎,因此才会写出那样活灵活现的小说。此外,外在压力也是不可不提的,当时的古龙,梁羽生等众多好手都写出了许多令人称赞的作品,对他而言,面对的对手越是厉害,他的努力也越多。
综上,金庸的成就不是轻而易得的,需付出很多汗水才能换取今日的成就,举目四望,今日的武侠小说已难觅昨日之辉煌,我真的很期待,期待你能有决心和毅力去努力奋斗,写出一部超越金的作品,到时我一定细细拜读。
最后说一句:祝你成功!
2. 怎么写武侠小说,才能超过金庸
金庸的武侠小说已经成了一座几乎无法逾越的高峰,如果真的想超越,那你必须从三个方面超越他: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金庸生活的年代是个时局动荡,改朝易代的年代,国民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这就触发了他写武侠的一个初衷希望借助自己的文笔以此唤醒人们,期望出现如郭靖般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大侠,来拯救天下苍生。
地利:在金庸生活的香港,避免了战争可能带来的一切不稳定因素,而且他又创办了明报,有了经济基础,以此可以安心写作。
人和:这是他最终成就武侠小说泰山北斗的最主要原因,金庸从小生活在一个小康之家,而且还念过私塾,很小就熟读四书五经,奠定了很深得文话修养,如他对诗经,楚辞,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宋史,元史,明史,冯梦龙的三言两拍等都有很深的造诣,真可谓是倒背如流。无论是正史,还是稗官野史,他都有涉猎,因此才会写出那样活灵活现的小说。此外,外在压力也是不可不提的,当时的古龙,梁羽生等众多好手都写出了许多令人称赞的作品,对他而言,面对的对手越是厉害,他的努力也越多。
综上,金庸的成就不是轻而易得的,需付出很多汗水才能换取今日的成就,举目四望,今日的武侠小说已难觅昨日之辉煌,我真的很期待,期待你能有决心和毅力去努力奋斗,写出一部超越金的作品,到时我一定细细拜读。
最后说一句:祝你成功!
3. 金庸写的武侠有哪些
飞─《飞狐外传》(1960—1961年)
雪─《雪山飞狐》(1959年)
连─《连城诀》(1963年)
天─《天龙八部》(1963—1966年)
射─《射雕英雄传》(1957—1959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鹿─《鹿鼎记》(1969—1972年)(封笔之作)金庸巅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
笑─《笑傲江湖》(1967年)
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第一部小说
神─《神雕侠侣》(1959—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侠─《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剑》(1956年)
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越女剑》(1970年)--附在《侠客行》之后的短篇小说。金庸本意为“三十三剑客图”各写一篇短篇小说,最后只完成了头一篇《越女剑》,亦没有包含在对联之中。
4. 金庸写了多少部武侠
金庸先生一共写了15部小说,写作的先后顺序是:
《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
《神雕侠侣》《雪山飞狐》《飞狐外传》
《倚天屠龙记》《鸳鸯刀》《白马啸西风》《连城诀》《天龙八部》《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记》
《越女剑》
1955
创作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金庸」笔名首次出现
1956
《碧血剑》开始在《香港商报》连载
1957 写《射雕英雄传》连载于《香港商报》
1959 《神雕侠侣》开始在《明报》创刊号连载
《雪山飞狐》连载于《新晚报》
1960 为《武侠与历史》杂志撰写《飞狐外传》
1961 《倚天屠龙记》、《鸳鸯刀》、《白马啸西风》开始在《明报》连载
1963 为《东南亚周刊》撰写《连城诀》
《天龙八部》开始在《明报》连载
1965 创作《侠客行》
1967 创作《笑傲江湖》
1969 创作、发表巅峰之作《鹿鼎记》
1970 写《越女剑》。开始修订全部武侠小说作品
1972 《鹿鼎记》连载完毕,宣布就此封笔不写武侠小说
金庸小说年代排序——
一.春秋时期
1.《越女剑》:公元前五世纪前叶
二.北宋后期
2.《天龙八部》:公元1094年前后
三.南宋中后期
3.《射雕英雄传》:公元1206年-1227年(郭母怀胎到铁木真逝世)
4.《神雕侠侣》:公元1239年-1260年(杨过出场到蒙哥归天)
四.元朝末期
5.《倚天屠龙记》:公元1337年-1360年(张三丰90岁到张无忌22岁)
五.明朝
6.《笑傲江湖》:估计是明朝中期
因为有武当派,而且书中官职是明朝的,并且书上插图中的男人都没有辫子,还
有在《鹿鼎记》中澄观老师侄曾想到“前朝有一位令狐冲大侠,以无招胜有招”,
那自然是明朝了
7.《侠客行》:明朝
因为有武当派,并且书中好象没有什么民族矛盾,而且书上插图中的男人都没有辫子
8.《碧血剑》:公元1634年-1644年(袁承志从10岁到20岁)
六.清朝
9.《鹿鼎记》:公元1670年-1689年
鳌拜死的时候史书上记载为1670年,韦小宝签订《尼布楚条约》后归隐,那是1689年
10.《书剑恩仇录》:公元1756年前后
因为《飞狐外传》中赵半山曾对小胡斐说过福康安在十年前被红花会抓住过
11.《飞狐外传》:公元1766年-1770年
由《雪山飞狐》推算,从胡斐13岁到17岁
12.《雪山飞狐》:公元1780年3月15日(阴历)
书上开头就写了“这是乾隆四十五年叁月十五”
13.《鸳鸯刀》:清朝
书上倒数第二段写道“满清皇帝听说这双刀之中,有一个能无敌於天下的大秘密”,
自然是清朝了
14.《连城诀》:清朝
这个没什么大道理,因为书上插图中的男人都有辫子,这可是金庸授权的,而且从
官职、地名上也可以看出是清朝
15.《白马啸西风》:清朝
原因和前面的一样,书上插图中的男人有辫子
5. 金庸的武侠小说的写作顺序
金庸先生一共写了14部武侠小说,写作的先后顺序是: 《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 《神雕侠侣》《雪山飞狐》《飞狐外传》 《倚天屠龙记》《鸳鸯刀》《白马啸西风》《连城诀》《天龙八部》《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记》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这十四个字分别提到了金庸先生的十四部小说: 《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 《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 《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 《倚天屠龙记》《侠客行》《碧血剑》《鸳鸯刀》 写作顺序: 1955 创作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金庸」笔名首次出现 1956 《碧血剑》开始在《香港商报》连载 1957 写《射雕英雄传》连载于《香港商报》 1959 《神雕侠侣》开始在《明报》创刊号连载 《雪山飞狐》连载于《新晚报》 1960 为《武侠与历史》杂志撰写《飞狐外传》 1961 《倚天屠龙记》、《鸳鸯刀》、《白马啸西风》开始在《明报》连载 1963 为《东南亚周刊》撰写《连城诀》 《天龙八部》开始在《明报》连载 1965 创作《侠客行》 1967 创作《笑傲江湖》 1969 创作、发表巅峰之作《鹿鼎记》 1970 写《越女剑》。开始修订全部武侠小说作品 1972 《鹿鼎记》连载完毕,宣布就此封笔不写武侠小说 注:金老的《越女剑》不属于武侠小说。
记得采纳啊。
6. 金庸写了哪些武侠
飞—《飞狐外传》(1960—1961年) 雪—《雪山飞狐》(1959年) 连—《连城诀》(1963年) 天—《天龙八部》(1963—1966年) 射—《射雕英雄传》(1957—1959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鹿—《鹿鼎记》(1969—1972年)(封笔之作)金庸巅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 笑—《笑傲江湖》(1967年) 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第一部小说神—《神雕侠侣》(1959—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侠—《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剑》(1956年)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越女剑》(1970年)--附在《侠客行》之后的短篇小说。金庸本意为“三十三剑客图”各写一篇短篇小说,最后只完成了头一篇《越女剑》,亦没有包含在对联之中。
7. 语文开始让论述“金庸武侠小说”,该怎么写呢
也有八九岁的小弟弟小妹妹。
" (金庸、梁羽生、百剑堂主著:《三剑楼随笔 从一位女明星谈起》,第201页,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当然,作为作者,金庸的小说创作更多更直接的考虑是如何创作生动而吸引读者的作品,这与实现作品最大的市场化也是相一致的。文化产品的市场运行机制的作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操作作用,毋庸讳言,还是潜在地具有一定程度影响甚至降低艺术作品的艺术质量的问题存在,尤其是在文化市场开放的最初阶段或者说是通俗小说对读者开禁之初。
但是,有市场意识并不意味着必然迎合市场,也并不意味着迎合观众的口味,观众的口味也并不必然是庸俗的。如果说严家炎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创作是进行了"一场静悄悄的文化革命",其中,"文化的革命"就是如何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文化的再生和创造;那么,金庸武侠小说以最经济的商业运作方式,打造以小说为核心的产业链,实现最广泛的文化传播,这所进行的是另一场静悄悄的文化革命。
金庸从艺术作品的创作开始,就考虑市场但又不惟市场,却最终实现文化产品的最大市场化。金庸的艺术创作与他办报的指导思想是相一致的,是暗合了康德的审美的最高境界的,即"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事实不可以歪曲,评论大可自由",如果说《明报》在创办初期是以金庸武侠小说来吸引目光的话,到了1960年以后则进入了以政论赢天下的查良镛时代。 查良镛时代的赢得,源于金庸提出的公正、善良、独立的办报宗旨,即报人要有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而不是下三滥的讲金钱的报纸,不屈服于商业利益或者权力,从而打造报纸的公信力所在。
办报纸客观准确最重要。(邹虎/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报界宗师金庸》) 此外,市场也有它的一套评价机制与评价体系。
如果说政治集权社会是在生产环节上进行图书审查,那么,在一个寡头垄断的市场民主社会则是在发行环节上进行图书审查。如果一本反现行体制的或者被认定是反现行体制的作品在集权社会遭受冷遇,我们是知道个中的缘由的,但文学作品遭受民主市场冷遇时,我们却往往很难说清个中真正的缘由,因为文化生产者的生产能否顺利通过市场一系列的审查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特殊文化形式中的组织规模、组织的制度化程度、高层管理人员的控制力度和特殊受众对文化的精神食粮偏好的稳定性。
" "超级市场以其自身的方式进行审查的程度同文化部审查的程度是一样的。"(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第78页,第76页2001年版)在市场民主社会中,一部成功的作品应该既是商业成功的畅销之作,又能获得有影响知识分子期刊的肯定评价之作,而且它还必须是文学而不是娱乐的严肃小说。
而且,在一个多媒体传播并日益分散社会读者群的今天,分众的结果是作品锁定特定目标读者群,而处于同一目标群的读者,他们对某一类作品的欣赏能力也在阅读过程中得以不断提高,要求专业化创作能力也日益跟进,读者的口味变化是快捷而难预测的。 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与传播,应该说从一开始就自觉以市场为运思的。
他的以市场为运思的自觉体现在二方面:一方面,他的创作与市场的卖点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他自觉利用现代报纸这一大众媒介的传播。 在改革开放的80年代,大陆文化产品还没有文化市场化的概念,金庸作品于90年代末再度在大陆掀起热潮,正是文化市场化在大陆的第一轮兴起,大陆文化产品市场化的这场文学革命,是港台的文化人所掀起和带动的,始于港台歌曲的大陆市场的抢滩,到琼瑶言情小说的风行,及金庸武侠小说的广泛流布。
对于金庸小说在文化产品市场化或者说产业化中,对武侠小说进行的创意及由此带动的文学的文化革命,据笔者的有限阅读,还没有研究者给予过系统的关注。尽管我们知道金庸和他的老同学已故浙江大学教授沈德绪,他们都写了14本书,金庸是14本武侠小说,沈德绪是14本农业科学方面的学术著作,但是,对于著作的创作个体所能享受的著作权和经济方面的待遇,那却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沈德绪生前反复提及的就是:金庸出了14本武侠小说,成了亿万富翁;沈德绪自己改良农产品品种的科研成果,成为指导许多地方农民致富的技术指导,并为地方创造了相当可观的经济价值,而他自身则落得个两袖清风!他的著作出版还需要国家的科研资助。其间,著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创作个体的经济待遇相差悬殊,原因是当时香港与大陆对待文化的态度差异,由此导致对文化产品经营方式的差异,我们缺乏对文化产品的市场经济运作。
这也启发我们思考:怎样做?才真正体现出对文化个体劳动者劳动的合理肯定,保护文化个体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从而鼓励和激发文化劳动者的创造力。 金庸的创作始终是面向最广大的消费者,因而,他的武侠创作既考虑艺术效果,也考虑市场可能。
艺术性和商业性兼具。 《金庸评传》的作者孔庆东说:"金庸的头脑,不光是一个小说家、一个艺术家的头脑,他同时还有商业头脑。
"1959年金庸自立门户办《明报》,据说是觉得"自己的小说发表在人家的报纸。